小行星飛掠地球卻難以監測,是科學家的失職嗎?-虎嗅網

2020-12-06 虎嗅APP


繼小行星2019 OK飛掠地球後,明日,一顆速度更快、尺寸更大,但所幸離地球距離較2019 OK遠一些的小行星將再度飛越地球。小尺寸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基本上每年都在發生,但人類能較早發現危險從而有時間應對的難度卻非常之大。


最近一則近地小行星2019 OK差點撞上地球的消息霸佔了各大科技媒體頭條,刷爆了吃瓜群眾的眼球。啥?近地小行星?地球差點被它KO?咱地球不是好好的嘛?又來騙我們的關注!打住,各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這廂就和你們說道說道!是,地球還好好的,那僅僅是因為我們足夠幸運。


2019 OK離地球最近的距離僅有7.2萬公裡,比月球離地球距離的1/5還近。如果這顆小行星「偏」了那麼一點點撞上地球,以目前人類的任何技術手段都不可能避免此次撞擊,因為我們僅在它飛越地球前1天才察覺這位天外來客。尺寸如2019 OK大小的小行星可輕鬆穿越地球薄薄的大氣層到達地面,對局部區域造成毀滅性傷害。


如果它的尺寸再大上十倍,那麼「恭喜」你,再也不用擔心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了,因為絕對多數人的生命軌跡將終結於此次撞擊。地球文明可能會徹底毀於位天外訪客,就如同6500萬年前的恐龍世代終結於一顆同樣尺寸的小行星撞擊那樣。


近地小天體數以萬計


事實上,從整個地球的歷史來看,2019 OK並不是一個特例。這不,剛走了2019 OK,據稱一顆直徑約570米的小行星「2006 QQ23」又將在8月10日以16740公裡/小時的速度在距地球740萬公裡的高空飛過,被科學家視為「潛在危險」對象。雖然這顆小天體比2019 OK離我們遠,但尺寸更大、速度更快。好在科學家評估認為,這顆小行星對地球還沒構成威脅。


尺寸如2019 OK量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大約幾千年才發生一次,但與地球擦肩而過的概率則要高很多。此外,小尺寸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基本上每年都在發生。在地球的軌道附近時刻遊蕩著數以萬計的近地小天體,這些天體因為軌道與地球接近會時不時地造訪一下咱們地球,而很多時候作為地球主人的我們,甚至不知道或者等它們「敲門」了才發現這些不速之客。


所幸的是,近地小天體的尺寸普遍較小,而地球有著大氣層這道天然屏障,大多數小天體在到達地面之前已經被大氣燒蝕,但仍有個別較大尺寸的不速之客會到達地球表面並留下造訪的痕跡。


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所屬的小天體中心MPC網站公布的數據[1]目前發現的近地小天體數目已超過2萬顆,而這僅是數目眾多的近地小天體的冰山一角,仍有數目眾多的暗弱目標並未被發現[2]。根據近地小天體相對太陽的平均軌道半徑a以及近日距q和遠日距Q,人們將之劃分為4種類型,分別為:



各軌道類型相對地球軌道的幾何如圖1所示。其中Appllos類型與Atens類型近地小天體的軌道與地球的軌道相交,因此存在與地球的碰撞風險。


2019 OK的軌道就是Appllos類型的軌道。需要說明的是,某顆近地小天體可能與地球的軌道發生近距離接觸從而改變其軌道類型,譬如下面作為示例將要介紹的另一顆將會近距離飛越地球的編號為99942的近地小行星Apophis,在2029年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後將由Atens型變為Appllos型。


圖1. 近地小天體的軌道類型劃分示意圖,黑色為地球軌道 | 供圖:侯錫雲


什麼是危險天體


在近地小天體中,部分存在與地球碰撞的風險,其中尺寸較大的小天體與地球的高速碰撞會產生局部甚至全球性的災難,這部分近地小天體通常被稱為危險天體,目前已發現的危險天體約佔已發現的近地小天體總數的1/10


由兩個指標可確定一個近地小天體是否為PHO:與地球的最小軌道距離MOID以及絕對星等H。MOID是指近地小天體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的最小距離,而絕對星等H是小天體尺寸的反映。當MOID<0.05 AU且H<22時即為危險天體,需要對之進行進一步的觀測以確定其軌道並計算與地球的碰撞概率並評估碰撞風險。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近地小天體的軌道由於受到太陽系大天體的軌道攝動影響而在空間中不斷變化,地球自身的軌道也由於這些攝動因素在空間中不斷變化,因此某顆近地小天體的MOID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危險天體的成員也不是始終不變的。


危險天體的碰撞風險評估通常有兩個指標,分別為都靈指標巴勒莫指標這兩個指標都考慮了近地小天體與地球的碰撞概率以及碰撞所帶來的實際危害。


其中都靈指標分為0~10共11個等級[3],數字越大風險等級越高。雖然該指標劃分較為粗糙,但易於大眾了解危險天體的風險等級。巴勒莫指標的計算則更為嚴謹[4],也是相關學者學術交流時通常採用的指標,當該指標大於0時表示該目標的碰撞風險要大於該尺寸近地小天體的平均碰撞風險。


誰在監測近地小天體


由於近地小天體的碰撞危害,有必要對其進行持續不斷的監測。美國國會於1998年發布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現並編目地球附近90%以上公裡級尺寸的小行星,目前學者普遍認為該目標已於2011年達成。


2005年初,NASA將該目標拓展為編目直徑超過140米的近地小天體。2016年,NASA又成立了PDCO辦公室,致力於編目直徑大於30米~50米的近地小天體。以美國為首,目前國際上有數個致力於近地小天體的巡天任務,比較著名的有LINEAR、Spacewatch、Catalina Sky Survey、ATLAS等。遺憾的是,在近地小天體監測工作方面我國存在明顯的不足,目前專職於近地小天體觀測的,僅有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盱眙觀測站的1.2米近地天體望遠鏡。


此外,危險天體發現之後,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後續跟蹤、確定其軌道並編目。目前國外有兩個專門的網站從事危險天體的編目維護工作,分別為ESA資助的NEODyS-2[5]以及JPL維護的Sentry[6]。很遺憾的是,我國目前也無危險天體的編目維護工作。


就我國近地小天體的觀測設備與觀測網建設、觀測數據積累與維護等方面的現狀而言,需要進一步的資金和人員投入。所幸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這種現狀並正開展相關工作。


監測小天體難在何處?


眾所周知,近日飛掠地球的2019 OK直到駕臨地球前一日才被發現,以至於引發一波懷疑:是天文學家觀測失誤嗎?實際上,近地小天體監測是非常困難的,其困難之處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觀測方面。目前近地小天體的主要監測手段仍是地面的光學觀測。由於小天體尺寸通常很小且自身不發光,因此只有當它們足夠靠近太陽且距離地球較近時才可能被發現,而用於近地小天體巡天觀測的望遠鏡通常視場大但口徑小,暗弱目標的觀測能力有限,所以小尺寸的小天體地面觀測設備難以發現。


另外,大多數近地小天體的軌道平面與黃道面十分接近,如果近地小天體靠近太陽時正處在太陽和地球的連線附近則很難被發現。這次與地球擦肩而過的2019 OK就屬於這種情況,在太陽光的強背景下很難發現一個百米直徑的暗弱目標,所以只有當2019 OK很靠近地球時人們才能發現它。此外,目前地面測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的觀測數據較少,在觀測數據上有一定的幾何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除地面觀測之外,也有運行在近地空間軌道上的小天體巡天任務,譬如NEOWISE[7]。與地面觀測手段相比,空間望遠鏡的巡天視場更大,由於沒有大氣的消光和抖動影響,曝光時間更短,探測的極限星等也更暗,因此是對地面光學觀測手段很好的補充和改進。但空間任務的成本通常都很高,不是目前日常監測的主要手段。至於其他一些觀測手段則由於種種限制不能作為日常監測的手段。


近地小天體監測的另一個困難之處在於被觀測目標的軌道確定。我們需要利用光學觀測數據結合小天體的動力學約束才能確定近地小天體相對太陽的軌道,這個過程在天文學上稱為軌道確定。由於觀測數據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所以由之確定的軌道也不是小天體的真實軌道,Xreal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在X*附近,如圖2所示,即X*雖然有最大的概率是真實軌道Xreal,但以X*為中心的誤差橢球內的任何一點都有一定概率是真實軌道Xreal


在一定的觀測精度之下,為儘可能地縮小這種不確定性,需要多圈的觀測數據,而近地小天體的軌道周期通常以年為計,因此即使幾天到幾十天的觀測數據,對近地小天體而言仍是很短的弧段,由之確定的軌道其不確定性很大。


糟糕的是,圖2所示的軌道不確定性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大,而過大的不確定性通常會給後續觀測造成困難從而造成觀測目標的丟失,而這是近地小天體觀測活動中經常會遇到的情況。為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不斷變大的黑匣子從我們面前經過,我們的目標就在這個不斷變大的黑匣子內但需要我們用望遠鏡找到。


如果這個黑匣子尺寸很小,整個都在望遠鏡的視場之內,則目標一次觀測即可被找到。但這個黑匣子尺寸過大,望遠鏡的視場每次只能搜索黑匣子很小的區域,如在一晚的觀測時間之內只能搜索整個黑匣子的部分區域,若目標所在的區域不在搜索區域內則會造成目標的丟失。


圖2. 誤差橢球示意圖(假定正態分布),為清晰起見,圖片僅提供了誤差橢球在某個平面上的投影。Xreal以一定概率分布在以X*為中心的誤差橢球「內」。| 供圖:侯錫雲


更為麻煩的是,近距離接觸會顯著地改變近地小天體的軌道,並且會迅速放大軌道的不確定性,這是近地小天體長期監測的另一困難之處。


以Apophis小行星為例。假設將MPC網站公布的某時刻日心坐標系下的軌道記為X*,該目標的真實軌道Xreal並不是X*,僅有很小的誤差,但這種誤差會隨著時間的積累慢慢發散。在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前,誤差的發散速度比較緩慢,但一旦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後,誤差會被迅速放大。


以圖3所示軌道為例,兩條軌道的初始誤差在空間中相對日心僅相差約200角秒,在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前即使經過20多年的軌道積分該誤差始終較小,但在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後這種誤差迅速放大,左圖的軌道在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後由Atens型變為Appllos型,但右圖的軌道在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之後仍為Atens型。事實上,圖3僅是作為一個示例,說明近距離飛越大天體對小天體軌道不確定性地影響。


對於Apophis這樣有長期數據積累的近地小行星,人們可以非常準確地約束其軌道,但對2019 OK這樣剛發現的小行星,如果不能持續地對其進行監測以有效地約束其軌道不確定性,則在其近距離飛越地球之後很容易再次丟失。



圖3. 近地小行星99942 Apophis從2004年6月10日開始至2030年6月10日的軌道,左圖中藍色曲線表示從X*開始積分的軌道,右圖中紅色曲線表示另一初值(與X*有著很小的誤差)開始積分的軌道。兩圖中的黑色曲線表示地球軌道。| 供圖:侯錫雲


[6] https://cneos.jpl.nasa.gov/sentry/ 


相關焦點

  • 這些飛掠地球的小行星,究竟離我們有多近?
    近地小行星2020 FL2(綠色)飛掠地球(藍色),幾乎和地球「擦肩而過」。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於北京時間2020年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幾乎和地球「擦肩而過」。
  • 昨日,一顆「戴口罩」的巨型小行星飛掠地球
    語宙+我球安好昨日,一顆巨大的小行星飛掠地球。正如你我所見證,我球安好,人類倖存。星如其名,1998 OR2小行星是在1998年被發現的。過去20多年裡,天文學家持續跟蹤它並自信地表示,未來200年內它不會與地球相撞——儘管在下一次接近地球的2079年,它與地球的距離將大大縮短至地月距離的4倍左右。監測影像中的它,竟然與這段時間地球人民戴著口罩的樣子有些相似。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昨日飛掠地球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消息,該臺最新發現的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於昨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此後,位於克羅埃西亞、捷克、義大利、英國等地的十多個天文臺站跟蹤觀測,印證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初步定軌。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了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2020 VA1。「此次飛掠過程中,2020 VA1與地球的交會距離約為448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1.7倍,沒有對地球構成威脅。」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說。
  • 視頻顯示小行星2019 OK以令人吃驚的方式飛掠地球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 小行星2019 OK於7月25日與地球「擦肩而過」,令科學家們大吃一驚。 雖然專家正在追蹤大量的近地天體,但小行星2019 OK不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公布了有關該小行星的詳細信息,幫助公眾了解小行星與我們星球的距離。
  • 紫臺「捉」到一顆近地小行星,下周飛掠地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聽說有顆小行星正奔著地球飛來?沒錯。1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一顆名為2020 VA1的近地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靠近。據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於11月20日飛掠地球,屆時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448萬公裡。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預計在20日飛掠地球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此後,位於克羅埃西亞、捷克、義大利、英國等地的十多個天文臺站跟蹤觀測,印證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初步定軌。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了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2020 VA1。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將飛掠地球
    該小行星為一個Apollo型的近地小行星,目前正在接近地球,預計將在2020年11月20日飛掠地球。2020 VA1是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6日20時57分03秒新發現的小行星,發現時該目標亮度19.9等,視運動速度達到驚人的1.04度/天,計算表明它為近地小行星的概率極高。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預計20日飛掠地球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
  • 美媒:「萬聖節小行星」將飛掠地球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月26日報導,今年萬聖節,當天空中出現一輪罕見的「藍月」時,一顆直徑最大可達200英尺(約合61米)的小行星將飛掠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這塊被稱為「2020 UX3」的太空巖石的直徑估計在88英尺至196英尺之間。預計這顆小行星在距地球最近時離地球還有大約320萬英裡(約合515萬公裡)。
  • 天外來客,曾經飛掠地球的小行星
    天文學家不斷在宇宙中尋找會與地球擦身而過、可能會有撞擊地球危險的小行星。9月1日,名為2011 ES4的小行星將掠過地球。這並非是小行星第一次與地球的親密接觸,最近幾年不少小行星都曾飛掠地球。2013年2月,一顆重達13萬噸的小行星2012 DA14飛掠地球,它距離地球最低的點約為2.7萬公裡,比一些圍繞地球運行的人工衛星距離地球的距離還要近。
  • 一顆新發現小行星正靠近地球,預計在20日飛掠地球
    圖源:紫金山天文臺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此後,位於克羅埃西亞、捷克、義大利、英國等地的十多個天文臺站跟蹤觀測,印證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初步定軌。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了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2020 VA1。
  • 美國大選日前將「飛掠」地球,這顆小行星更多的數據來了
    美媒稱,一顆體積與一輛汽車差不多,名為2018VP1的小行星,將在11月2日,即美國2020年大選日的前一天掠過地球。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8月24日報導,2018VP1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機率只有0.41%。即使進入了,它最終也很可能會被燒毀。這顆小行星在美國人投票選舉下一任總統的前一天掠過地球,這給「撼動選舉」一詞增添了新的含義。
  • 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11月20日將飛掠地球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 小行星2020 VT4以極近距離飛掠地球,直至已飛掠之後才被發現
    據外媒BGR報導,近日一顆小行星以極近距離飛掠地球,直到它已經飛掠之後才被發現。這顆名為2020 VT4的小行星飛掠地球時距離只有240英裡。它在飛掠地球的過程中,比許多人造衛星甚至國際空間站都要接近地球。
  • 4月29日17時56分,直徑兩公裡小行星將近距離飛掠地球
    【ALENG 自媒體】4月28日晚間自媒體專稿,2020年剛剛過去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在這四個多月的時間裡,地球人類在一種驚心動魄的緊張氣氛中經歷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襲擊,病毒已經導致超過300萬人感染,約20萬人因此而死亡,為了最大限度防止病毒感染,很多人出門都戴上了口罩,這是人類文明史以來首次出現的景象,而即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的一個巨型小行星,也似乎已經了解到地球人類正在經歷疫情大流行,當科學家發現它的時候
  • 4月29日,一個直徑4公裡小行星將飛掠地球,時速30000公裡
    【ALENG 自媒體】3月10日午間自媒體專稿,2020年開年就不平凡,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糟糕形勢下,天外來客對這個藍色星球也似乎發生了異常的興趣,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一個直徑超過4公裡的「末日」小行星,即將於北京時間4月29日近距離飛掠地球,其最近時,該小行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僅為
  • 小行星2020 CW上周六飛掠地球 距離地球第八近
    上周六,編號為2020 CW的小行星飛掠地球。這顆小行星直徑只有3.3英尺(1米),體積相當於我們日常使用的烤箱,洗衣機或者其他家電產品。如果它和地球發生正面撞擊,那麼可能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不過它以驚人的47,647英裡/小時(76,680公裡/小時)的速度,在距離地球10,225英裡(16,455公裡)的高空飛掠地球。在NASA的近地物體近距離資料庫中,2020 CW在距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排名中排第八。去年的萬聖節那天,有一次更近距離的飛掠,目前在資料庫中排名第二。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預計11月20日飛掠地球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消息,該臺新發現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為一個Apollo型的近地小行星,目前正在接近地球,預計將在2020年11月20日飛掠地球。當晚歐洲多個小行星監測望遠鏡進行了後隨跟蹤觀測,包括克羅埃西亞Visnjan天文臺、捷克Klet天文臺、義大利GiaGa天文臺和英國Clixby天文臺等,紫金山天文臺也發起了我國西部地區星明天文臺在次日的跟蹤觀測。
  • 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0.049天文單位
    2019年8月10日,小行星2006 QQ23將會近距離飛掠我們的星球,但它不會構成威脅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天又有一顆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不過可以放心,它不會真的撞上地球。
  • 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 0.049 天文單位
    2019 年 8 月 10 日,小行星 2006 QQ23 將會近距離飛掠我們的星球,但它不會構成威脅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天又有一顆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不過可以放心,它不會真的撞上地球。NASA 之所以跟蹤靠近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不是因為它們的威脅迫在眉睫,而是為了確保它們不會成為威脅。每年大約有 6 顆大小和小行星 2006 QQ23 差不多的太空物體經過地球,這種近距離飛掠變得司空見慣。根據 NASA 噴氣動力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數據,目前在太陽系中大約有 900 個大小在 1000 米以上的近地天體,比小行星 2006 QQ23 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