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小行星2020 FL2(綠色)飛掠地球(藍色),幾乎和地球「擦肩而過」。
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於北京時間2020年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幾乎和地球「擦肩而過」。據了解,這顆命名為2020 FL2的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最先觀測發現,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尺寸最小的近地小行星,同時也是我國發現的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近地小行星。
2020FL2:我國最先發現的最小、最近小行星
北京時間2020年3月19日23時31分46秒,在2020 FL2小行星飛掠地球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最先監測到該目標,並將數據共享給國際小行星中心,尋求後隨觀測。
這顆近地小行星的直徑大小約20米,是目前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尺寸最小的近地小行星。同時也是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近地小行星,軌道交會距離約為14.25萬公裡。
國際上共計15個監測站對其進行觀測。通過軌道計算表明,2020 FL2半長徑a為1.32天文單位,偏心率e為0.61,距離地球軌道最小距離q為0.52天文單位,是典型的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
此次觀測到小行星2020 FL2的近地天體望遠鏡,通光口徑1.04米,是我國口徑最大的施密特望遠鏡。該望遠鏡坐落於江蘇盱眙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2006年10月啟用。它的探測器高達1億像素,是我國目前近地天體探測領域裡探測能力最強、效率最高、性能最好的望遠鏡。
小行星飛掠地球是常態,對地影響與直徑等有關
「實際上,小行星飛掠地球是常態。」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告訴記者,目前已發現2萬多顆近地小行星,僅在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在一個地月距離之內飛掠地球的小行星便有兩顆。
其中包括紫金山天文臺3月17日發現的另一顆已飛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2020 FD2。根據估算,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只有26米左右,從太陽的方向飛來,非常不易觀測,因此,它在飛掠地球之後才被發現。
3月17日另一顆已飛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2020 FD2
紫金山天文臺還於2月份監測到一顆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小行星(PHA)2020 DM4,這顆小行星預計將於5月初飛掠地球,屆時與地球最近距離約為735萬公裡。
小行星飛掠而過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學界認為,部分近地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圈時會產生空爆。高速運行的近地小行星使前端空氣進行壓縮,產生衝擊波,在這個過程中,近地小行星本身溫度快速上升,若材質較為疏鬆,高溫會使自身瓦解裂開,形成空爆。
但趙海斌介紹,小行星的大小並非唯一決定因素,是否會有隕石落到地球,與小行星的速度、直徑、飛行軌道、材質等因素均有關係,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也與此相關。
2013年墜落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小鎮的近地小行星,直徑僅為17米,但其產生的撞擊當量相當於十幾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量,空爆造成的玻璃破碎等事故造成了1000多人受傷。
若近地小行星直徑大於140米,會造成區域規模(相當於對中型國家)危害。小行星直徑若超過1公裡,則可能引起全球性的災變,造成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科學家推測,一顆10公裡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造成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
趙海斌表示,在天文監測領域,監測設備是決定天文監測的決定要素。紫金山天文臺近體望遠鏡是我國唯一一臺近地天體監測的專用望遠鏡,與美國擁有一批2米級口徑的監測望遠鏡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隨著我國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正逐漸成為國際上該領域的重要力量。隨著天文望遠鏡的持續研發,我國在國際天文事業上也將持續做出更重要的貢獻。
【記者】徐勉 張志超
【實習生】顧翠棟
【視頻】受訪者提供
【策劃/統籌】張志超
【作者】 徐勉;張志超
【來源】 科技能見度南方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