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趾鶉(學名:Turnix sylvaticus)小型鳥類,體長11~15釐米。外形很像鵪鶉,但胸為棕黃色,兩脅有黑色斑點,頭具淡乳黃色中央冠紋。頭兩側和喉白色,腹亦為白色。尾較尖,無後趾。相似種鵪鶇體型較大,腳具後趾,尾短,具白色眉紋,胸白色而不為棕色,兩脅具慄色條紋,區別極明顯,容易識別。
棲息於平地及低海拔丘陵地。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已發現的紀錄非常少。生性隱密,於草叢中漫步,並不容易察覺。以昆蟲及草籽為主食。
廣泛分布於非洲、南亞及伊比利半島,非洲主要分布於撒哈拉山脈以南地區及地中海沿岸地區,歐洲大陸僅分布於西班牙南部,亞洲分布於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華南、東太平洋諸島國等地。一般不會做長程遷移。
性膽小,常匿藏在地上草叢中活動。善奔跑,呈「乙」字形在地上彎彎曲曲地行走。一般很少起飛,也很難將它從草叢中驚起。有時從腳下驚起時,也是緊貼地面低飛,一驚而過,很快又落入地面灌叢或草中,之後不再飛。活動時常發出一種特有的極低的「哞哞」聲或「哼哼」聲,但往往只能聽到草叢中的低聲哼叫而看不見鳥。[2]
遷徙:留鳥。
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和昆蟲為食。[2]
鳴叫聲:警戒聲為低沉、宏亮、持續的「嗼、嗼、嗼」聲。雌鳥亦會發出持續的「嗚哇、嗚哇」聲,以吸引雄鳥,雄鳥也會發出連串的顫音回應。[3]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地屬罕見至局部豐富的鳥種(del Hoyoet al. 1996)。該鳥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各有約100繁殖對(Brazil 2009)。[4]
非常稀少。在中國的廣西、廣東和海南島很少見到,在臺灣南部還較普遍。應重視這一小鳥的保護工作。[2]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