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幾天前,30歲的徐先生(化名)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複診,骨科顧曉暉副主任醫師仔細評估徐先生的足踝情況後告訴他,「恢復得很好,放心吧,以後打球不成問題!」
聽了顧醫師的話,徐先生喜出望外,「原本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打不了籃球了,是顧醫生給了我重上球場的機會!」
打籃球時的一次誤傷
險些讓他告別心愛的球場
徐先生是一名運動愛好者,他身高1米75左右,體重150斤,平時最喜歡的運動是籃球。
經常打籃球,難免偶爾會受傷。一年前,徐先生在一次打籃球時不小心踩到他人,當時感覺到右踝的位置劇烈疼痛,馬上就腫得很厲害。
「剛開始我也沒當回事,以為只是普通的扭傷,只要消腫了以後就會慢慢好起來,沒想到過了差不多一個月還消不了腫,而且疼痛加重。」徐先生說,後來他痛得連上班都受影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更別說打球了。
腳踝疼痛持續了好幾個月,徐先生終於忍不住,這才決定到醫院去就診。當時去了家附近的一家醫院,醫生檢查後診斷為外傷導致距骨軟骨損傷,予以保守治療。又過了幾個月,徐先生右腳踝的腫脹沒有明顯消退,反而越來越嚴重。
「以前打籃球也受過傷,時間長了都慢慢好了,沒想到這次這麼嚴重。」徐先生心情沮喪,他認為自己今後可能再也打不了籃球了。
直到兩個月前,徐先生輾轉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找到骨科足踝疾病專家顧曉暉副主任醫師。
顧醫生為徐先生做了仔細檢查,發現他的右踝關節內(即距骨的承重面)下方有一個巨大的囊腫,這個囊腫被周圍的關節骨組織所包圍,就像骨頭上爛了一個「大洞」。
為什麼徐先生的足踝裡會有一個「大洞」?
「從醫學上來說,小徐是因為外傷導致踝關節距骨軟骨損傷,由於關節活動,關節液不斷侵入損傷的軟骨,導致軟骨下方的骨質吸收發生囊變,並出現周圍骨質硬化。打個通俗的比喻,這就像瀑布下的水潭,經過長時間流水衝擊後,變得深不見底。」
顧醫生說,徐先生發生扭傷後,經過數月的持續傷害,水潭的深度(距骨受損的程度)變得越來越大,導致這個「洞」越來越大。因為踝關節軟骨損傷導致踝關節自身受力異常,周圍肌肉受力也相應異常,出現了繼發性病變。
用「秘密武器」
將手術損傷降到最小
經過嚴密的分析與論證後,顧醫生根據徐先生的病情,同時考慮到不影響今後運動功能的前提下,為其制定了創傷小、恢復快的個體化手術方案。
在手術中,顧醫生用上了得心應手的「秘密武器」——踝關節鏡。
顧曉暉醫生介紹,傳統手術方案需要在踝關節處開一個5—6釐米的切口,再把內踝骨質截斷,翻開內踝,才能暴露出病變部位,再將從身體其他部位取的骨組織填充於病灶中,最後再將離斷的內踝骨質重新進行復位以及螺絲釘固定。
通俗來講,如果把踝關節比作宮殿,裡面的一間房子需要修整,傳統手術就類似於鏟車、磚車,進宮殿需要推倒宮牆、砸開宮門才能開進去。修好房子之後,還要重建宮牆重修宮門,對於宮殿而言,這是一種莫大的破壞。而且手術本身創傷較大,踝關節截骨再固定可能導致骨不癒合、創傷性踝關節炎等不必要的併發症,並且術後恢復慢,不能早期下地活動。
「有了踝關節鏡,我們無需破壞宮門、宮牆,只需從門縫中伸入一根特殊工具到破損的部位,再通過巧妙的操作,裡面的房子就得到了修復。」
顧醫生說,對患者來說,踝關節鏡對正常的踝關節結構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只需打幾個5毫米左右的小孔,置入直徑4毫米的觀察內鏡和精細的操作器械就能夠完成到修復。
這樣的手術方案,叫踝關節鏡下距骨囊腫清理植骨。在關節鏡的幫助下,將損傷減少到最小,而且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運動功能。而對於距骨軟骨損傷較輕,且沒有囊腫的患者,只要進行微創的踝關節鏡下骨髓刺激術就可以了,使骨髓細胞進入到距骨損傷區域,患者症狀能夠有效緩解。
前不久,顧醫生在踝關節鏡下為徐先生進行了手術,整個過程非常成功,手術後,他的踝關節症狀很快得到了緩解,活動得到了改善,日常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
現在,徐先生已經逐漸開始一定強度的康復訓練,相信再過不久,熱愛籃球的他一定能夠重新回到球場上,重拾曾經的熱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