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中的微創 肚子上打幾個小孔治好直腸癌

2020-12-04 西部網

在肚子上打幾個小孔就能治好直腸癌?近日,市三院成功為67歲的朱女士施行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NOSES手術),術後患者腹壁僅有4個直徑不足1釐米的切口,出血不足50ml,術後第1天即可下床活動。

NOSES手術又名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的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近兩年已成為微創手術界新寵。手術使用腹腔鏡等設備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再經自然腔道(陰道或直腸)取出標本,不需要在腹壁上另做輔助切口就能完成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結直腸NOSES手術在確保腫瘤根治的前提下以最小創傷完成手術治療,不僅減少患者術後疼痛、促進康復恢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同時腹部無疤痕也更為美觀。

來自陝南的朱女士今年67歲,日前因大便帶血兩個月來到市三院求醫。入院後市三院組織相關科室為患者完善各項檢查,診斷為直腸癌,腸鏡也顯示距離肛門8cm可見環周2/3腫瘤,病理提示為小塊黏膜組織腺癌。普外一科高煒東主任組織醫護人員對朱女士的病情進行了認真討論,排除了遠處轉移和手術禁忌症,但在手術方案的選擇上,考慮到傳統的外科開腹手術需行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腹部切口長且手術創傷大、痛苦大,對於已經67歲的朱女士來說,術後恢復也會較慢,因此選擇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NOSES手術)。

手術很快如期進行。高煒東主任帶領團隊為朱女士施行經陰道切口標本的取出術,從陰道後壁3cm切口下取出標本,使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手術歷時160分鐘,朱女士腹壁僅有4個直徑不足1釐米的切口,出血不足50ml。術後第1天朱女士即可下床活動,第2天進食全流食,第3天即排氣排便,進食半流食,術後恢復良好。

據悉,NOSES手術目前僅在國內少數醫院開展,這也是市三院成功完成的首例NOSES手術。

高煒東告訴記者,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預防應該從飲食、運動等多方面入手。「日常飲食要多樣化、營養均衡,很多蔬菜水果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對消化道是大有益處的,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內垃圾的沉積,使直腸癌的發生率大大降低。同時要注意不要過度的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豬油、肥肉、動物內臟等食物。」高煒東主任還提醒患有腸道疾病的病人要積極治療,尤其是直腸息肉、肛瘻、肛裂等,對多發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會。平時建議經常鍛鍊,通過運動平衡日常飲食攝入,同時還可以幫助腸道進行蠕動,降低有害物質在腸道中的積累,隨時注意自我檢查,提高警惕性,以減少直腸癌的發生機率。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江黎 (受訪者供圖)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患者膝關節骨折,微創手術四個小孔解決問題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淑芳)發生骨折,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打石膏?或是開刀?但醫生僅給王先生骨折膝蓋打了四個黃豆大小孔,就解決了車禍導致左膝關節骨折問題。「我的膝蓋骨折了,還以為需要開刀做大手術,術後再打石膏……沒想到微創手術,幾個小孔就解決了骨折問題。」2日,已出院的王先生在電話裡對記者說。
  • 低位直腸癌苦不堪言 黑龍江省醫院精準微創手術幫患者極致保肛
    低位直腸癌苦不堪言 黑龍江省醫院精準微創手術幫患者極致保肛2020-11-26 15:01:18 作者:宣傳統戰部康豔立 董宇翔 瀏覽次數:01結直腸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低位直腸癌患者,還面臨著肛門是否可以保留的難題
  • 腹腔鏡微創手術PK「開大刀」
    正常人的尿液沒有紅細胞,只有在劇烈運動、長期站立或勞累後,把尿液放到顯微鏡視野下查看,才會發現幾個紅細胞,而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出尿裡有血。當紅細胞在尿液中超過一定量時,尿液的顏色才會變成紅色,這就是血尿。血尿不是病,只是症狀,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包括惡性腫瘤,也包括結石等良性病。
  • 腎結石合併腎囊腫 一個微創小口解除患者倆困擾
    通過一次手術,一個微創小口為患者解除了兩個困擾,既減少了患者的手術痛苦,也減輕了經濟負擔。原來,今年60歲的劉先生(化名)因右側腰部脹痛不適來到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就診。經系統檢查,發現劉先生患有右腎多髮結石並右腎積水,但比較少見的是,他的右腎竟然還伴有右腎單純性囊腫。「在臨床上,腎結石合併腎單純性囊腫是比較少見的。
  • 湖南省腫瘤醫院微創治療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命續航
    紅網時刻11月24日訊(通訊員 彭璐)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結直腸癌肝轉移極為常見,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超過2/3的結直腸癌患者最終出現肝轉移,且在未治療的人群中,肝轉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位生存期僅為6—9個月。
  • 微創介入巧治「躁動不安的雙腿」
    這種腿部不適是一種病,如不及時治療,不會自行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之為——不(安)寧腿症候群。遼寧省人民醫院疼痛科在治療不(安)寧腿症候群方面採用腰交感神經微創介入療法,是目前臨床中比較成熟的技術,該療法效果確切,起效快,手術時間短,創口小,術後即可從事日常生活及工作。
  • 肺結節不等於肺癌 微創手術漸成早期患者首選
    「當看到肺結節在體檢報告中出現時,盲目恐慌和倉促手術都不可取。僅有20%左右的肺結節存在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儘快諮詢專業醫生以明確診斷。」張真發說。 目前,胸部X光檢查和低劑量螺旋CT是最常用的篩查方式。
  • 肺部長了5個結節確診肺癌?莫慌!早期微創手術解煩憂
    60歲的李奶奶體檢查出兩肺長了5個結節,大小均在在0.8—1.5釐米。這5個結節就像定時炸彈一樣,困擾著李奶奶一家人。莫慌!早期肺癌,微創手術來解決。近日,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承辦的江蘇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年會上獲悉,目前提高肺癌總體治療效果唯一的途徑就是早診早治。
  • 0.7毫米射頻,微創治椎間盤突出
    「無影燈下」見真功系列之一對常人來說,微創手術很神秘。射頻消融術是目前國際上治療椎間盤突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今天我們走進「無影燈下」,直擊手術現場,看看微創手術的奧妙。她到醫院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一直不敢開刀手術,7月16日來到鄭州濟華骨科醫院接受微創治療,院方經專家會診決定用射頻消融術為其治療。手術現場:7月18日9點,術前各項指標都正常、精神良好的潘阿姨被推到手術室,主刀醫生、護士都已準備完畢。術前醫護人員再次檢查麻醉機、C型臂等大型儀器,確保手術期間每個環節順暢。
  • 微創DNA甲基化檢測可識別至少四種常見癌
    中美研究人員6月26日說,DNA甲基化標記作為一種全新的微創檢測方式,只需檢測少量組織即可獲得足量的DNA用於分析,且至少可以有效識別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四種常見惡性腫瘤。  以張康教授為首的研究人員利用美中三個腫瘤資料庫,分析了約2800個腫瘤樣本和約590個相應正常組織的DNA甲基化水平,腫瘤樣本包括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四種常見惡性腫瘤。
  • 午休式微創整形「大解剖」
    打瘦臉針、肉毒素除皺,內窺鏡隆胸、注射隆鼻、身體嫩膚緊膚……這些都能用微創整形輕鬆完成。本期健康周刊,記者專訪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江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孫寶珊教授,為您解析微創整形為什麼這麼紅,微創整形到底能幹啥,做微創整形需要注意些什麼。
  • 微創醫療機器人擬登科創板
    雷鋒網消息,據IPO早知道報導,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20年12月31日同中金公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擬科創板掛牌上市。2020年12月21日,「微創系」的微創電生理與華泰聯合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同樣計劃登陸科創板。稍早之前的2020年11月6日,微創心通已正式向港交所遞表擬主板掛牌上市。
  • 12歲女生長了30釐米卵巢囊腫,微創婦科一孔切除!
    (化名)肚子發脹已有一年多,但家長卻並未重視,近日,小花突然出現肚子脹痛、便秘等症狀,遂來延安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門診行超聲檢查,診斷為卵巢囊腫,考慮良性。只需在臍窩打一個孔就可實施手術,原本分光源、內窺鏡、手術器械三個孔道才能完成的手術,現在合三為一,通過肚臍這個『天然通道』進入腹腔,完成手術切除囊腫,將手術切口隱藏在臍窩內,巧妙地將疤痕掩蓋,幾乎做到術後「不留疤痕」,傷口亦不需拆線,實現微創與美容的完美結合。
  • 心房上長了雞蛋大的粘液瘤 專家為老人巧施施全胸腔鏡下微創心臟手術
    七旬老人李大爺胸痛、頭暈、乏力十多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左心房上長了個叫粘液瘤的良性腫瘤。瘤子雖說是良性的,但個頭卻不小,有雞蛋大小,完全擋在二尖瓣的瓣口,易造成栓塞,隨時會發生猝死。這該如何是好?
  • 吉首大學張家界附屬醫院:成功開展第22例全脊柱內鏡微創手術
    【摘要】近日,今年73歲的田延良在在吉首大學張家界附屬醫院疼痛康復科進行脊柱內鏡植骨融合微創手術張家界廣播電視臺訊 (記者:龔鈺晴)近日,今年73歲的田延良在在吉首大學張家界附屬醫院疼痛康復科進行脊柱內鏡植骨融合微創手術,治癒了腰椎滑脫、雙側椎弓根崩裂、神經根管狹窄疾病。
  • 早期肺癌 微創手術效果好
    臨床上,80%的肺癌一發現就已是晚期,這時候才發現意味著大多數人不治療只有3~5個月的生存期,即使治療,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1個月左右。但如果能早期發現肺癌,經過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有90%的人能活10年以上。 專家表示,治療肺癌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做個胸部CT是最保險的方法。
  • 華中首例 一次微創手術巧治七旬婆婆心肺兩大重疾
    「恢復得非常好,再過幾天就可以辦理出院了」。「28日9時,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在病房查房時,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謝婆婆(化名)和她的家人。去了幾家大醫院,醫生都表示非常棘手,沒有好的辦法處理。
  • 微創綜合學科——介入治療!
    介入放射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學於一體的微創綜合學科,現已成為同內科、外科並列的三大診療科室之一。介入放射學涉及人體心血管、消化、呼吸、神經、泌尿、生殖、骨骼等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微創DNA甲基化檢測可識別至少四種常見腫瘤
    中美研究人員6月26日說,DNA甲基化標記作為一種全新的微創檢測方式,只需檢測少量組織即可獲得足量的DNA用於分析,且至少可以有效識別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四種常見惡性腫瘤
  • 他打贏了一場場「保肛」之戰,也守護了更多直腸癌患者的尊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手術使大部分低位直腸癌患者肛門得以保留。上文提到的那位江幹男士,手術非常成功,逢人便說要感謝機器人後面的那個人——黃學鋒,讓他活得有品質,有尊嚴。 近30年來,我國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在常見腫瘤類疾病排名中佔第三位。在腸癌中,直腸癌佔60%左右,成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直腸癌中低位直腸癌又佔據50~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