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首例 一次微創手術巧治七旬婆婆心肺兩大重疾

2020-11-24 騰訊大楚網

「恢復得非常好,再過幾天就可以辦理出院了」。「28日9時,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魏翔主任在病房查房時,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謝婆婆(化名)和她的家人。謝婆婆同期接受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聯合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心臟主動脈瓣嚴重關閉不全和肺部不明性質腫塊,一箭雙鵰同時治療兩個重大器官疾病,在華中地區還是首例!

謝婆婆今年76歲,武漢人,平日很注重保養,年紀雖然不小了但身體素質一直很好。三個月前感覺心慌、胸悶,做事提不起勁,剛開始謝婆婆也沒在意,以為休息一下就好了,沒想到症狀越來越重,在子女的一再催促下才到附近醫院檢查。

檢查結果出來後,全家人陷入了困境。結果顯示婆婆左上肺部有一個腫塊,性質不明,不排除是惡性腫瘤,需要儘快手術切除。棘手的是,婆婆同時還有主動脈瓣嚴重關閉不全,心臟功能極差。去了幾家大醫院,醫生都表示非常棘手,沒有好的辦法處理。肺部佔位合併心臟疾病是世界性難題:該患者肺部有不明性質腫塊同時心臟主動脈瓣嚴重關閉不全,如果先做肺部手術的話,患者的心臟功能太差,在麻醉或手術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誘發心律失常、心衰等情況,一旦出現,謝婆婆的生命將受到嚴重威脅,手術安全無法保證,風險太大;如果先做心臟手術的話,由於傳統的心臟瓣膜手術需要術中心臟停跳,使用體外循環技術維持生命,這會導致腫瘤細胞的大範圍播散。並且患者高齡體弱,無法耐受常規開胸手術。

面對這樣的困境,家屬沒有放棄,多方求醫,最後來到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接診的是心臟大血管外科副教授程才醫生,程醫生表示,謝婆婆現在的情況的確比較複雜,同濟心臟大血管外科過去出也處理過不少類似病例,如肺癌合併冠心病,食管癌合併冠心病等,經過精心處理,世界性難題並非完全沒有辦法,很多病人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程教授的話讓家屬燃起了一絲希望,但是謝婆婆本人卻猶豫了,這麼大年齡,做那麼大的手術,還要兩個大手術一起做,怕自己身體受不了,把命丟在了醫院裡。程醫生向她耐心解釋,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兩種手術均可採取微創手術完成,創傷非常小。婆婆聽後半信半疑,回家後上網查資料,多方打聽,聽說一個多月前該科室也做了類似的手術,為一位高齡患者實施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微創冠脈搭橋手術,恢復良好,據說還是華中地區首例,這才讓婆婆有了信心。

入院後,經過詳細檢查和評估,心臟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和程才副教授聯合麻醉科、超聲影像科、手術室等團隊一起制定了嚴密的手術方案:先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技術治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該技術可以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利用導管直接替換主動脈瓣,不需要體外循環,創傷也極小;心功能穩定後,再利用微創腔鏡手術切除病變肺葉及淋巴結清掃,一次微創手術解除了兩種嚴重心肺疾病。

7月27日,正式手術。手術過程完全按預設方案進行,在麻醉科和超聲影像科的緊密配合下,魏翔教授和程才副教授先完成了TAVI手術,患者心功能立即明顯改善,接著進行腔鏡肺葉切除,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全部手術僅靠一個不到3cm的切口完成。雖然兩個手術一起做,但由於均採取微創方式,術後患者恢復非常快,第二天就清醒並拔出氣管插管,沒有任何不適。

據悉,這是華中地區首例同期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聯合腔鏡肺葉切除術,也是全國第二例雙微創治療心肺惡疾。隨著微創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前很多認為沒有辦法處理的高齡、高危病人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療。(通訊員 謝雪嬌 程才)

相關焦點

  •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病例回顧】首例胸腺腫瘤劍突下微創手術
  • 早期微創手術解煩憂
    60歲的李奶奶體檢查出兩肺長了5個結節,大小均在在0.8—1.5釐米。這5個結節就像定時炸彈一樣,困擾著李奶奶一家人。莫慌!早期肺癌,微創手術來解決。近日,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承辦的江蘇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年會上獲悉,目前提高肺癌總體治療效果唯一的途徑就是早診早治。
  • 醫生5秒內給七旬老人換心臟「閥門」,看得我深吸一口氣
    據該院心臟外科吳鍾凱主任介紹,梁婆婆入院時完全靠人攙扶,呼吸急促,雙肺都是囉音。 由於梁婆婆已七旬高齡,在患有心臟瓣膜病的同時,還有腎功能不全、反覆心衰肺水腫、雙側胸腔積液等,身體各方面的基礎情況都很差,醫生判斷她隨時有猝死可能。吳鍾凱首先對梁婆婆進行抗心衰治療,婆婆的病情稍有好轉,但仍反覆出現胸口發悶、吐氣不順、不能躺平休息等情況。 要徹底解決梁婆婆的問題,需要更換心臟的「閥門」。
  • 心房上長了雞蛋大的粘液瘤 專家為老人巧施施全胸腔鏡下微創心臟手術
    七旬老人李大爺胸痛、頭暈、乏力十多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左心房上長了個叫粘液瘤的良性腫瘤。瘤子雖說是良性的,但個頭卻不小,有雞蛋大小,完全擋在二尖瓣的瓣口,易造成栓塞,隨時會發生猝死。這該如何是好?
  • 七旬婆婆幸遇巧手醫生解除多年疼痛
    詢問醫生後被告知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可臥床後腿部又發生血栓,好不容易將血栓治好,手術傷口卻愈發疼痛。婆婆尋遍武漢各大醫院,有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有診斷骨質疏鬆的,有診斷關節假體鬆動的,還有診斷手術失誤的,甚至在外院做過兩次腰椎和左髖關節的微創手術,疼痛也沒有絲毫的改善,每天晚上婆婆都要靠吃止痛藥才能勉強睡上一覺,而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嚴重損害了她的胃腸功能。
  • 繼達文西手術之後美國FDA又批准了intuitive Surgical周圍肺微創活檢機器人
    Intuitive Surgical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其離子腔內系統進行周圍肺微創活檢。
  • 微創中的微創 肚子上打幾個小孔治好直腸癌
    在肚子上打幾個小孔就能治好直腸癌?近日,市三院成功為67歲的朱女士施行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NOSES手術),術後患者腹壁僅有4個直徑不足1釐米的切口,出血不足50ml,術後第1天即可下床活動。NOSES手術又名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的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近兩年已成為微創手術界新寵。手術使用腹腔鏡等設備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再經自然腔道(陰道或直腸)取出標本,不需要在腹壁上另做輔助切口就能完成手術。
  • 微創介入巧治「躁動不安的雙腿」
    遼寧省人民醫院疼痛科在治療不(安)寧腿症候群方面採用腰交感神經微創介入療法,是目前臨床中比較成熟的技術,該療法效果確切,起效快,手術時間短,創口小,術後即可從事日常生活及工作。典型病例66歲的李先生,來院自訴每天安坐或仰臥不超過15分鐘就會出現下肢酸脹難忍,白天看電視、看書只能站著進行,到了晚上睡覺只能面部朝下趴著睡,已經15年沒有睡過一次好覺了。
  • 早期肺癌不要慌 微創手術除病灶
    近日,63歲的患者餘先生因檢查發現右肺上葉結節,入上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接受治療。術前胸部CT增強提示,患者右肺上葉見小結節高密度影,呈分葉狀,周緣見毛刺,大小約15*9mm,結節較四個月前CT對比有增實。
  • 新橋醫院胸外科微創切除國內最小肺部腺癌
    近日,在陸軍軍醫大大學新橋醫院胸外科肺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該中心主任戴紀剛教授運用3D模型精準定位,為32歲的李女士在腹腔鏡下微創切除了僅有5毫米大小的肺部磨玻璃結節,將微小肺腫瘤消滅於萌芽中。  噩夢!磨玻璃結節困擾4年  李女士今年32歲,近四年來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經常失眠。
  • 胸腺腫瘤微創切除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質量控制
    ,ChART)、日本胸腺腫瘤聯盟(Japanese Associ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hymus,JART)在內的國際性或地區性合作組織通過大病例組回顧性研究發現微創胸腺切除術與開放手術具有相似的腫瘤學治療效果[7-9],進一步證實了微創胸腺腫瘤切除手術的可行性。
  • 患者膝關節骨折,微創手術四個小孔解決問題
    「我的膝蓋骨折了,還以為需要開刀做大手術,術後再打石膏……沒想到微創手術,幾個小孔就解決了骨折問題。」2日,已出院的王先生在電話裡對記者說。王先生今年59歲,因為意外車禍導致左膝關節受傷,11月15日來到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關節外一科就診。接診的該科副主任舒莉介紹,通過輔助檢查診斷為:左膝後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
  • 「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有些高血壓,微創手術可治癒
    但這個人們多自以為耳熟能詳的病名背後,卻隱藏著有些患者可以通過微創手術治癒的真相。一次手術後的「意外」發現,顛覆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東院泌尿微創一科主任蔣紹博對於高血壓的認識。他在國內創新性提出「高血壓外科」的概念,並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了外科治療高血壓的效果。
  • ...人民醫院完成全球首例「經頸動脈TAVR+TEVAR+PBACA」一站三式手術
    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一切源於7月4日在梅州市人民醫院導管室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高難度手術:經頸動脈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EVAR)+經皮球囊主動脈縮窄血管成形術(PBACA)——這是全球首例一站三式手術!
  • 江蘇「國字號」專家在武漢完成新冠肺炎後期肺纖維化雙肺...
    「今天上午到武漢協和醫院進行最後一次查房討論,計劃明天離開。武漢真大、真美!下次來一定要登上黃鶴樓看武漢全景。」在接受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的電話採訪時,陳靜瑜滿滿的不舍。應治盡治,不遺餘力挽救生命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間特殊的隔離病床上,65歲的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崔志強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已整整半個月。他的恢復狀態讓所有人驚喜和欣慰。
  • 微創小切口切除肺部巨大腫瘤
    經檢查,胸部CT顯示:右中肺佔位性病變,最大層面達45×56㎜,考慮惡性的可能較大,必須儘快手術切除。考慮到傳統的開胸手術需要切開20釐米甚至更長的切口,撐開肋骨露出手術部位才能將腫瘤切除,手術創傷大,術後恢復時間長。邱女士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該院已成熟開展的全胸腔鏡微創手術,該手術方式具備創傷小、出血少、術後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
  • 罕見胸廓畸形患者突發主動脈夾層,同濟醫生手術挽救順帶矯正...
    據了解,這是全國首例A型主動脈夾層全弓替換術同期重度漏鬥胸矯正手術。黃先生是湖北鹹寧人,近日突感胸口極其不適,到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連接心臟的升主動脈內層已完全撕裂,並累及了全程主動脈,是最兇險的A型夾主動脈層。若不及時手術,主動脈隨時可能破裂死亡,猶如體內的定時「炸彈」一般。
  • 湘雅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心臟「迷宮手術」
    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吳先生今年39歲,在福建泉州工作。一場意外,讓他被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而且發現自己的心臟長在胸腔右側,和正常人不一樣,也就是 「鏡面人」,這種發病率是百萬分之一。
  • 女孩闌尾炎發作 內鏡手術不開刀微創治療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患了闌尾炎都要手術切掉闌尾,可西安25歲的女患者卻很幸運,不開刀,無疤痕,在內鏡下進行了微創治療,更神奇的是,還可以保留闌尾潛在的生理功能。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消化內科在消化內鏡室、介入手術室等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成功開展了西北首例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 新版的重疾險疾病定義和新版的重疾經驗發生率表都有望出臺
    6月底,一波針對重疾險定義修改的銷售熱潮悄然出現,「新版重疾險四降一限兩不保」、「甲狀腺癌今後不賠全額」、「7月1日之前再沒買就虧了」,類似言論已經出現在網絡和線下銷售活動中。真實情況如何?新重疾定義對投保人有利還是對保險公司有利?賠付標準會否更嚴苛?重疾險定義修改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券商中國記者對此作出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