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香港出現確診者群組的街市已至少有11個,遍布全港多個地方。其背後所反映的,則是香港至今沒有成規模的生鮮食材入戶配送渠道、電子支付亦尚未在街市中普遍採用的現實
圖說:8月5日,香港一家即將提前結束當日營業的街市內景。目前香港出現新冠肺炎確診者群組的街市已至少有11個,遍布全港多個地方。《財經》記者 焦建/攝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中國香港特區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情況演變可謂「一波三折」。在每日確診數字接連2日出現小幅回落的同時,多個街市又成為確診病例集中出現的「感染群組」所在地。
以近日集中出現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紅磡及土瓜灣街市為例:截至8月5日,兩街市內均累計出現了至少10名以上的新冠肺炎確診者。其中,紅磡街市最初是海鮮魚販中出現確診感染者(至少6人),隨後又在乾貨售貨員、凍肉售貨員、清潔工等各類員工中出現確診者。
「由於兩者均與疫情暴發初期的華南海鮮城一樣,與海鮮及魚有關,擔心會成為翻版。街市環境高危,呼籲市民儘量減少去街市,若避無可避要到街市,事後也要徹底清潔雙手。」香港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近日稱。
而在7月29日,因大連市出現新冠病毒疫情傳播,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曾指出:武漢、北京及大連的疫情都有「海鮮」這個共同點,從事海鮮加工和銷售的工作人員要格外注意加強防護。
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香港已出現感染群組(3人以上確診者)的街市已至少有11個(深水埗北河街街市、黃大仙大成街街市、觀塘瑞和街街市等),位置遍布全港多個地方。前述兩個街市已關閉2日進行清洗,其餘街市也增強了相應的消毒程序。亦有多位專家及從業者屢次提醒稱:希望市民在挑選海鮮時,「不要貪靚,用手直接揀選。」
因情況特殊且尚未確認傳染途徑,外出時強制要求佩戴的口罩,兩輪拖拉的買菜車、護目鏡、透明面罩、一次性手術手套、單獨用來裝硬幣的銀包……獨立使用的一系列工具,近日成為香港眾多家庭的「買菜標準裝備」。其背後所反映的,則是至今沒有成規模的生鮮食材入戶配送渠道、電子支付亦尚未在街市中普遍採用的現實。
街市屢現疫情:四條可能途徑
「轄下有97個公眾街市及熟食市場/中心,合共提供約14000個出租攤檔,售賣多類貨品,由新鮮糧食、熟食、衣物以至家庭用品,式式具備。個別公眾街市亦有提供服務行業攤檔。我們負責妥善管理這些街市,致力保持街市整潔。」
以上是香港食環署對街市的官方介紹文字。作為平民生活的典型代表,方便、熱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街市(類似內地中小型集貿市場加雜貨市場的集合),是香港人生活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號稱「五分鐘即有便利店、十分鐘即到超市」的香港,形形色色遍布全港各地的大中小型街市,依然是廣大香港市民採購「遊水」活魚蝦等各類生鮮食材時的優先選擇。其價格未必便宜,但一般以食材的「鮮」和「靚」著稱,每日上午及傍晚交易時段即將結束時,大量食材亦會被攤販們扎堆兒減價出售。
街市亦可以室內還是室外大致分為兩類。其中出於管理、環保等原因,以室內街市居多。後者位於露天,以街邊攤為主。前者則大多被分為一個個獨立的小格子單位。不僅如此,室內生鮮街市內亦往往會設置大排檔或快餐店,位於周邊的各類人士往往會在工餘到街市內找地方解決午餐或晚餐。
正因如此,與內地不同,香港的街市往往沒有人流的明顯差異,每日從早到晚皆是熙熙攘攘。而諸如此類的街市經營特點,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為病毒創造了有利的傳播途徑。
截至到8月5日時,食環署下轄街市當中,已有11個出現了香港標準的感染族群。其中,紅磡及土瓜灣街市在8月5日仍有人確診,累計25名確診者,近日新增個案屬於位置相隔較近的魚檔攤販。
張竹君則表示:港大在紅磡街市和土瓜灣街市取的環境樣本暫時未驗出陽性。由於街市出現確診感染者後都會大清潔,環境樣本是陰性證明清潔做得好,暫未能確定街市確診者是人傳人還是環境汙染。此外,根據街市地圖,紅磡街市的四個魚檔距離很近,土瓜灣的兩個魚檔則是對面檔,懷疑這些感染者可能互相之間有關係。而因這兩個街市早前已進行多次大清洗,依然接連出現確診病例,懷疑有環境汙染,故邀請香港特區政府顧問專家前往視察。
在進行實地探查(現場抽取魚檔砧板、汙水渠、冰塊及水等環境樣本,但未有鮮魚樣本)後,作為顧問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魚類及海鮮是冷血動物,被病毒感染機會低,最大的可能性是有染病的檔販及職員,與周圍相熟的檔販一同進食時傳播病毒。
另一個可能性是病毒經老鼠傳播,「魚檔有好多冰,病毒可在攝氏4度以下環境長時間存活,故不排除有確診者進入街市後隨地吐口水,病毒及後隱藏於溼冷環境,再透過老鼠或直接接觸感染人類。」而對於坊間指出的街市內的貓傳播病毒的可能性,他指出:有工作人員表示有貓,貓愛吃魚,會徘徊在海鮮檔附近,故不完全排除這一個可能性。
最後一個可能性是空氣傳播,但其發現街市內通風系統良好,認為這種可能性雖然存在但機會不高。早前街市有四名清潔工人染疫,「他們要倒垃圾,可能垃圾上有唾液、老鼠經過帶來廁所糞便的細菌等。北京新發地市場也有類似情況。」
按照此前吳尊友的分析:武漢、北京和大連三地疫情的相似性都與「海產品加工和銷售」有關。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到北京新發地市場,再到出現了確診病例的大連凱洋海鮮公司,三者都是潮溼、低溫的環境。這類環境適合病毒存活,只要有汙染,病毒就會在局部愈聚愈多,而且不容易被殺死,從而造成傳播風險。
此外,經相關研究人員在北京新發地市場用螢光粉「假病毒」進行模擬實驗後發現:在受到汙染的環境中,包括清洗等操作所產生的氣旋膠體可以導致從業人員感染,從業人員感染後再汙染環境,進而形成混合型傳播模式。
多位中港專家因此也多次提醒稱:從事海鮮加工和銷售的人員要格外注意加強防護,尤其是確保工作場所的通風。如果解決通風問題,感染風險就會下降。
街市整治之困:多重短板待補
相關街市內的攤販需要隔離14日,被認為更容易截斷傳播鏈。但因並未進行全民檢測等原因,香港目前採取的解決方案是加強清潔與消毒,並強烈呼籲相關街市的攤販積極參加病毒檢測計劃。
8月1日時,香港相關部門表示:為保障街市檔戶、市民的健康和安全,正進一步加強抗疫防疫措施,陸續安排轄下街市進行深層清潔消毒工作。九龍區人流較多的牛池灣街市、牛頭角街市、紅磡街市、北河街街市、大成街街市、大角咀街市已安裝體溫探測系統。其他人流較多的街市也會陸續安裝體溫探測系統,並會在部分街市安排員工以手提體溫探測儀為顧客量度體溫;為改善部分街市空氣流通的情況,並按實際需要儘快為部分街巿購置水冷移動式空調機。
此外,繼過去兩星期額外安排20多個公眾街市提早關閉一小時進行深層清潔消毒外,相關部門未來數天會安排12個位於港島、九龍和新界區的公眾街市陸續提早1小時關閉,於下午7時開始進行深層清潔消毒。
但亦有相關街市攤販向《財經》記者指出了其中仍需繼續加強的地方:「比如清潔街市,多數時候只清潔公共空間,攤販的檔位很少顧及到,賣魚保鮮用的冰塊也沒有強制更換頻率要求。此外,有些街市有三四個出入口,卻只在一個出入口安裝體溫探測設備。」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一位負責人則呼籲:不少市民買魚時喜歡用手進行翻撿,有可能是帶菌者觸碰過魚和冰,導致病毒傳播,市民應「忍手」不要摸魚,要將水產煮熟及保持菜板衛生;也建議魚販做好個人衛生,分開用膳。
另外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則與近日因香港限制堂食引起的外賣餐盒使用激增有關。不少餐盒被丟棄後引起的老鼠增多,亦成為令香港不少市民頭疼的話題。
夏天是香港傳統的鼠患高發期,今年香港已確診了多個大鼠戊型肝炎感染病例。4月22日時,香港食環署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2019年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4.2%,這是自2010年起以來香港的最高紀錄。部分人士認為,今年香港的鼠患可能會加劇新冠病毒的傳播。
在「治本」層面,據《財經》記者了解,除了短期內加強街市消毒,香港近年來也曾考慮成立相關管理局,對其進行革新。而這則與香港市民近年來一直呼籲的「拯救街市」話題有關:
香港的街市傳統始自開埠,因人口增多、農產品出現盈餘,1842年時,香港最早的街市廣州市場出現,第一代灣仔街市則建於1858年;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香港經歷轉口港及工業化早期、工業化中後期而分別出現了發展與興盛;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香港的都市化進入老舊社區重建、維護階段,大量街市亦亟待進行改造與升級。
從2018年左右開始,香港已預留了20億元預算,進行為期約10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以此提升街市質量。以秀茂坪寶達街市和馬鞍山耀安街市為例,為打造智能化街市,它們分別設立了空調環境克服了潮溼弊端,且只接受電子支付。
但受制於香港整體的電子支付手段發展較慢等原因,目前香港的大部分市民依然採用鈔票與硬幣的現金交易手段。流行的非接觸支付手段則因存在中間費用等原因,尚未在街市等渠道通用起來。為此亦有學者建議稱,「現金找贖是病毒傳播途徑之一,政府作為八達通的大股東,應考慮在疫情期間豁免商販安裝費和月費,鼓勵電子付費。當下則建議市民用密實袋裝好現金,長者儘量別去溼街市,改由年輕人代勞。」
與之類似,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也從2018年左右開始了全面的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截至到今年8月5日,該市現有361家農貿市場(包括農批市場20家、農貿市場341家)預計年底將全部升級改造完成,同時10個區均已完成標杆市場的硬體改造和智慧化改造。
「港府應認真考慮成立街市管理局,公眾街市以至公廁問題多多,街市大量空間被浪費,令人覺得政府管理不力。若能有一個獨立機構負責,透過下放權力搞好街市衛生及經營管理,恰如1990年醫管局成立,大幅改善管理,既可提升服務水平,又能提供市民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倘若表現不好則問責,才有望促成街市改革。」8月6日時,香港一家媒體呼籲稱。
本文為「香港抗疫實錄」系列報導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