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每天喝的水從哪裡來
深圳破解「水荒」往事
深圳商報2018年11月30日訊「水是生命的源泉」,作為深圳人的「生命線」,我們每天喝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深圳曾極度缺水,這個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這些和「水」有關的深圳記憶,都可以在近日展出的「知源——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圖片展」上找到答案。
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深圳市水務局主辦,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管理處、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的「知源——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圖片展」在市民中心展出。策展團隊經過半年多的策劃與籌備,從數萬張照片中精選了歷史照片近300張,從近200份包括政府文件、媒體報導、深圳市水務局內部檔案等文獻資料中整理出近兩萬字的展覽內容,並採訪了多位水務工作者,以期讓市民更加直觀地了解這條深圳「生命線」的來之不易。
深圳曾鬧水荒
本次展覽以一張發黃的報紙開篇,這是1991年的一張《深圳特區報》,上面登載了一則來自深圳市自來水公司的緊急公告,提醒深圳市民:深圳供水水壓將大幅度下降,請廣大市民注意凌晨貯水備用,並認真實行節約用水。這一公告正是「1991年秋深圳水荒」的見證。
展覽透過多份1991年深圳水荒的相關報導以及《廣東省深圳市供水水源規劃報告》(1992年)中深圳水資源及供用水量的相關數據,讓觀者了解一個曾經極度缺水的深圳。其中《東部工程信息》第40期提到:缺水最嚴重的時候,全市有26個住宅區20萬人,幾乎一星期供不上一滴水。斷水一周以上的居民高達10萬人。由於停水無法下廚,不得不吃盒飯,喝礦泉水;無水衝廁,只能到一裡外的公廁解決;家中的花草無水灌溉,乾枯而死。
此外,水荒還在社會上引起連鎖反應。包括市政府在內的市中心每天只能供水3到4小時;市人民醫院住院部因停水取消手術,醫療器械、用品無法消毒;市內消防設施白天無水,若火災發生,只能「望火興嘆」。
作為一個身處南方多雨沿海地區的城市,深圳境內河流眾多,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而就是這樣一座藍天碧水、綠樹成蔭的海濱城市竟然鬧水荒。這是什麼原因呢?策展團隊除了翻閱大量當年的調查報告、政府文件、媒體報導等一手資料,還採訪了多位參與東江水源工程建設的工作人員,經過一番細心梳理,終於找到了答案。
原來,水荒的直接導火索是1991年11月至12月期間,東深供水工程停機檢修設備,致使深圳日供水量降到35萬立方米,而深層原因則由來已久。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前,寶安縣只有31萬人口,特區成立後,迅速的城市化使得深圳人口膨脹,人口數量在短短十年間就增長到200多萬,工業迅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暴增,水汙染也變得嚴重,再加上那幾年的乾旱,以及深圳自身的水資源特點,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在1991年東深供水工程的停水檢修期間集中爆發出來,導致了深圳水荒。
深圳人喝的是東江水
此時,尋找境外可供水來源,增加深圳供水量迫在眉睫。1993年,深圳市成立中國第一個城市水務局,改變了「多龍管水」的局面,並開始「水務」市場化,走上高效破解深圳「水」難題的特區水務之路。與此同時,深圳市政府開始規劃實施境外引水工程。1991年8月,深圳市成立了供水水源規劃領導小組和水源規劃辦公室,次年制定了深圳第一部完整的供水水源規劃報告——《廣東省深圳市供水水源規劃報告》,並為此成立了東部供水水源網絡工程建設指揮部,即今天的東江水源工程管理處。
1996年11月30日,惠及深惠兩地人民的大型跨地區跨流域引水工程——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正式開工,2001年12月28日建成通水,該工程的二期亦於2010年11月完工。
此次展覽用一張完整的圖表展示出東江水進入深圳的路線。展覽以東江水源工程線路為線索,由工程起點——東江取水口始,至工程支線——梅林支線為末,以重塑東江水源工程的建設歷程,再現水務工作者們在長達106公裡的戰線上奮戰的場面。輸水設施的新舊照片對比,描繪出一條在深惠兩城平地崛起的深圳「生命線」。其中,來自水務工作者的口述視頻讓觀眾更深切地感悟到工程建設的艱辛以及管理與維護的不易。
這條被深圳市民譽為「生命線」的東江水源工程支撐了深圳1/4左右的生產總值,滿足了全市近一半人口的用水需求。(深圳商報記者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