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母親節。親友寒暄,提及母親,直接說「我媽」「你媽」略顯唐突,有文化的人會以「家母」或「家慈」稱呼自己的母親,以「令堂」尊稱別人的母親:「多日不見,令堂可好呀?」
5月10日是母親節。親友寒暄,提及母親,直接說「我媽」「你媽」略顯唐突,有文化的人會以「家母」或「家慈」稱呼自己的母親,以「令堂」尊稱別人的母親:「多日不見,令堂可好呀?」
「家母」「家慈」好理解。中國人有深厚的家庭情結,母親作為一個家庭的主婦,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是慈愛的象徵。在洛陽生活多年的唐代詩人孟郊,感激母親的養育之恩,曾作《遊子吟》,感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為何要稱呼別人的母親為「令堂」呢?
《現代漢語詞典》註解, 「令」有美好之意,乃敬辭,可用於尊稱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等。
稱別人的母親為「令堂」,跟古人的居住習慣有關。
古時候,房屋的正室廳堂一般是家裡最為高大寬敞的地方。父母是一家之主,「常坐高堂」,因此古人尊稱父母為「高堂」。
《儀禮》中記載:「婦洗在北堂。」意思是主婦在北堂盥洗起居,故而古人用「北堂」指代母親的住處。遊子出門遠行時,往往會在北堂的臺階下種上幾株萱草,以緩解母親惦念遊子的憂愁。
孟郊還寫過一首詩,詩云:「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詩中的母親終日倚門盼望遊子歸來,令人動容。
孟郊一生窮困潦倒,參加科舉考試,屢試屢敗,一度灰心喪氣,對未來失去信心。是母親始終信任他,不斷地鼓勵他,讓他燃起希望,有了繼續拼搏的勇氣。
他46歲時,「奉母命」第三次應試,中了進士。他51歲時,「奉母命」到洛陽參加官員選拔考核,終於出人頭地,當上縣尉,把母親接到身邊同住。
嘗盡世態炎涼,更覺母愛可貴——那首婦孺皆知的《遊子吟》,便是孟郊當官後迎接母親時寫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祝福天下母親吉祥如意,萬事順心!祝福「令堂」一生平安,身體健康!(記者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