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話(白話字:Tai-oan-oē ),亦稱Hō-ló-oē(河洛話),習慣上專指在臺灣所使用的閩南語方言,與廈門話極為接近,推估同源詞比例為99%。
由於「臺灣話」並沒有統一標準名稱,某種程度上「臺灣話」、「河洛話」、「臺灣閩南語」等名詞可以交互使用。
「臺灣話」 流行於: 臺灣 使用人數: 1500萬(臺灣);4900萬(以全體閩南語人口計算) 排名: 21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語族
閩語
閩南語
在現代臺灣社會,大概有60%的人口能操流利的臺灣話、約有80%的人口能聽懂臺灣話。通常,我們也將以臺灣話為母語的族群稱之為河洛人(Holo (Hō-ló)或 Hoklo)。不過,隨著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和融合,語言和族群之間的界線並不是呈現完全的一對一的關係,有些「河洛人」並不會講河洛話,而有些非河洛人則能講流利的河洛話。例如有些平埔族由於漢化早,生活語言已與河洛人無異;但也有可能部分河洛人生活在以普通話為主的都會中,對臺灣話了解就比較薄弱。
臺灣話主要有下列幾個名稱:
「臺灣話」:臺灣社會的傳統習稱;但有人也認為「臺灣話」應該指廣義的臺灣話,即亦包括臺灣客家話及原住民語言、外省語言等。
「臺灣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人對臺灣話的稱呼。
hok-lo話(客語發音):客家人早期稱閩南人為「hok-lo 人」,而閩南語即為「hok-lo 話」。有人認為此稱原有貶義,於是出現中性字辭「河洛」。
河洛話:閩客族群都能接受。例如臺灣閩南人亦自稱為「河洛人」,稱自己語言為「河洛語」。
臺灣閩南語:由部分學者所提出,由於符合語言學實情,是爭議較少的稱呼。
所以臺灣話=「臺灣語」=河洛話=臺灣閩南語;河洛話=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