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泓冰
中秋將臨,闔家團圓時,少不了與家人一起賞月、品月餅,伴隨美景的,必定有美食,尤其是月餅。
眼下,月餅的品種五花八門,最近熱鬧的,有「健康月餅」、「養生月餅」,甚至還有「文化月餅」,功效也說得神乎其神,簡直能包治百病。其實,月餅一年也就吃個幾天,即便其餡料真有藥效,也難真正起到食療的作用。
當然,也頗能理解月餅廠商促銷的用心,這些年,他們的日子顯然難過了。「八項規定」抓鐵有痕,剎住了節慶公款送禮之風,「公款月餅」絕了蹤跡。三令五申下,以前招搖過市的豪華月餅沒了市場。那些曾經動輒上千元、甚至搭配名酒、珠寶、工藝品的月餅禮盒,讓月餅蒙上「腐敗道具」的惡名。把花好月圓,做成個「月黑風高」,敗了中秋節的怡然清妙。更別提中秋一過,七成左右的月餅便從禮品變了垃圾,浪費驚人。
現在的中秋節,返璞歸真,恢復了朗朗月色之下的一片澄明,如同唐人詠中秋的詩句,「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月餅企業的無奈,倒讓人看到了風清氣正的希望,踏踏實實做老百姓吃的月餅,才是誠信食品企業的坦途。散裝月餅就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像上海的品牌鮮肉月餅,就年年都是「網紅」,食客們要排著長隊才能吃得到。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被清洗過的中秋,終於有乾淨醇厚的月餅味道了。說到底,我們舉家對月品嘗月餅,更多的,是在咀嚼月亮的文化味道,是享受滋潤千秋的團圓親情。
總感覺這普照全球的月亮,其實有一大半屬於華夏。試問,哪個民族,曾給月亮起過上百個表字、暱稱和小名兒?「金蟾」伴「玉兔」,「清虛」納「廣寒」,「素魄」影「桂宮」,「望舒」共「嬋娟」……咱國的月亮,入詩入骨入相思,入口入味入肝腸——「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月亮之於華夏,還有更堂皇正大的意義。中秋拜月,與春節祭祖,同樣是不可輕慢的重要禮儀。它又是民間狂歡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何等熱鬧,何等歡樂!
所以,祖先是在用輕鬆、活潑、健康的心境,設計中秋佳節。強調團圓之樂、孝親之美,遊子們才會在這一天倍添故國家人之思。中秋,是中國文化的一道醒目符號,承載的是融入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義、錦繡文章與風流蘊藉。
而今,曾經蒙塵的中秋,一洗惡俗。而節日所承載的豐富文化信息、娛樂精神,尚待覆蘇。
嗯,在月光如水的中秋,陪著家人、品著佳餚的同時,也不妨細嚼月光,嚼出中國人活潑昂揚的文化氣韻,嚼出來自先祖、洗禮今人心靈的文化遠香……
果如此,才算不負先人,不負中秋……(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