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戰境》:對人類科技文明「反烏託邦式」的思考

2021-01-08 睿創光影

2013 年在全球掀起觀影熱潮的科幻冒險電影《遺落戰境》是由約瑟夫·科辛斯基導演執導拍攝。影片匯集了湯姆·克魯斯等好萊塢影星。

電影將敘述時間設定為 2077 年。

在與外星人的末日之戰之後,人類撤離了地球。

而帶著一段殘缺記憶的男主人公傑克·哈伯擔任人類地球資源的收集者。

在履行職責時,他拯救了墜毀太空船中一位美麗的陌生人,由此踏上了一段關於發現地球真相與人類救贖的冒險之旅。

《遺落戰境》中對高度發展的科技時代的反思是隨著主人公的冒險之旅而不斷展開的,主要涉及對科技力量、對人類存在以及對大自然建構的探討。

現代文明中的科技力量

電影《遺落戰境》的整個敘事背景設置是以在高度發展的地外科技文明支配下的人類實踐活動展開的,與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息息相關。

電影伊始,人類生活的地球環境的荒蕪被歸因於外星人入侵。

將地球的淪落設置為是外星人入侵之後,人類為了抵禦外星人而使用核技術的結果。

由於核技術的使用,地球變得不再適於人類居住。

核技術的使用,一方面,是人類為了種族生存的無奈選擇;但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人類所掌握的以核技術為代表的科技文明對地球產生毀滅式影響的可能。

關於以核技術為代表的人類科技對地球自然環境的影響的敘述廣泛地存在於現代人類社會各種生態學的著作中。甚至有學者就將人類現代科技文明稱為「新的撒旦」。

從本質上來看,《遺落戰境》中地球的荒蕪的自然狀態是人類自身的科技力量所造成的。

核彈在這一敘述層面成了現代文明中科技力量的象徵物,它幫助人類趕走了所謂的外星人,但同時也使得原本宜居的地球大自然淪落為徹底荒廢的被遺棄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中所展示的人類科技文明已經完全超脫了人類力量的控制範疇。

電影中,地球大自然的徹底毀滅的現實最大化了人類科技文明對自然的徵服,是對人類千百年來對自然徵服企圖的一種戲謔。

人類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在地球上建立了秩序,妄圖憑藉自身掌握的科技力量來徵服自然,最終的結果卻是將自己放逐於原本和諧的生態環境之外。

雖然電影將地球環境的惡化歸因於外星人入侵,但始終都沒有外星人的出現。

在電影中,起初被觀眾認為是外星人的鏡頭,最後也被證實為倖存的在地外科技文明控制之外的地球人所裝扮。

電影中唯一代表外星人出現的是泰坦。

泰坦在電影的敘述初期被地外科技文明偽裝為地球核爆之後人類移居之所的田園。

但在電影的後期,觀眾和主人公才一起發現,所謂泰坦,只是一個外形成三角錐狀的由非人類的機械智能操縱的機械金屬模塊。

就泰坦的存在形式來看,以其說它是外星人,更像人類社會當中能自我操控的巨型智能電腦系統,與《機械公敵》等科幻電影中出現的超脫人類控制的超級智能計算機主機如出一轍。

因此,若是,從原型上來分析,在《遺落戰境》中入侵地球的外星人科技文明,其實也就是一種超越了現代社會人類控制的科技力量而已,其所掌握的各種技術,如無人機和克隆技術,在現當代的人類社會早已存在。

因此,電影中的地外機械文明的建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代人類社會機械文明之下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可能的影射。

在賦予了科技至高無上地位的地外文明的統治之下,大自然失去了其主體性地位,變得脆弱無力,淪為只具有工具性價值的存在。

在電影中,導演將大自然刻畫成一片看似乾淨簡單的荒野,沒有任何的生命活動的痕跡,原本地球自然生態存在幾乎被徹底地摧毀,整個自然的能量流動停滯。

電影中關於地球的場景極具萬物俱滅的戰後末世氣息。

隨著電影中廣角取景和拉伸的應用,導演完整地將這一蕭條荒野的地球末世氣息傳達給了觀眾,對觀眾的心理進行了震撼。

雖然自然已經失去了生命活動的活力,處於一種全然被拋棄的狀態。

但是,在電影中,自然依然地外機械文明的掠奪對象,是超越了一切自然倫理的科技主體力量的客體對象。

以泰坦為核心的地外科技文明,依然在從地球的海洋攫取資源,以維持其自身的運作。

而地球上所謂的人類存在與荒蕪的自然一樣,也淪為了超越人類倫理的地外機械文明的奴役對象。

科技文明中的人類存在

在《遺落戰境》中,超脫了人類控制範疇的科技文明佔據了整個自然生態的主體性地位,主宰和掠奪著地球的自然生態,控制、奴役並屠殺著地球上殘存著的人類。

人類曾經作為地球生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整個由科技文明主宰的自然生態中,失去了主體性,與自然一起,淪落為被機械文明機械化的「機械人」。

在電影中,被機械文明機械化的「機械人」可以分為兩類:複製人與虛擬人。

在《遺落戰境》構造的整個以科技文明為主宰的自然生態中,不論是複製人還是虛擬人,他們的生存狀態包括繁衍都是由科技文明中超越人類控制的科技力量來決定的,他們只是作為這個文明運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儼然一臺巨型機械裝置的零部件。

就複製人而言,首先,從繁衍延續種族的方式來看,處於科技文明中的複製人只是科技文明的機械化的產品之一,依靠的是由科技文明控制的克隆技術在進行著種族的繁衍。

這種將人類種族繁衍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將人類從自然中分離,使得人類遠離了原本在自然生態中種族繁衍的自然倫理法則,其繁衍的自然倫理已經不再由自然控制,而是由科技文明的法則進行控制。

淪為科技文明機械化產品的人類,也失去了在自然狀態的個性與多樣化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形式,就其本身而言,不需要經歷人類千百年來的自然長成過程,擺脫了自然規律,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個性的同一化機械產品。

電影中這些複製人都是和機械產品一樣有編號的。

其次,在科技文明中,控制下的複製人人類,擔任地球資源的收集者角色,其存在價值是維護泰坦星收集地球上的資源的巨型機械設備。

在電影伊始,觀眾所接觸到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科技文明的大自然。

在這樣的自然理想中,複製人人類帶著回歸地外自然的「泰坦星」的希望,表面上維持著男耕女織的平衡生態的生活狀態,為了人類的延續而在努力工作中。

作為複製人的傑克和維多利亞的任務也維護收集地球資源為泰坦星的正常運行提供支持的裝置而盡心工作著。

但從實質上來看,這種男耕女織的平衡生態生活狀態從本質上來看只是一種科技文明虛設的假象。

機械化的複製人人類對科技文明主體而言,只是具有工具性價值的客體,其行動受到主體的牽制並且為其服務,其進行社會活動的目的是為主體提供服務,維持這種自然理想狀態的意義在於用虛假來維持整個科技文明的正常運作。

除了複製人,在《遺落戰境》中,還有由科技文明虛擬出來的虛擬人類:薩拉。

虛擬人薩拉的存在意義在於對科技文明生產出來的複製人人類進行監控與控制,為科技文明操控在地球上為其工作的複製人,並且為複製人構建提供「泰坦星」上的田園詩般的生活前景臆想,以維護整個科技文明的機械工作的正常運作。

在電影中,虛擬人薩拉不斷地通過帶有強烈的心理暗示的問題來確認複製人的存在價值:

「Are you an effective team」(你們是不是一個有默契的團隊?)。

當電影中的科技文明通過虛擬人薩拉獲知複製人人類的工具性價值存在消失之後,作為主體的科技文明就會消滅失去價值的客體。

在電影中,當複製人失去了其價值運用的可能,即完成了任務,等待他們的並非是回歸,而是被科技文明所消滅。

而科技文明會使用新的複製人來取代他們的原先位置。

電影中,與傑克·哈伯搭檔的維多利亞始終夢想著能回到「泰坦星」上田園詩的生活,但最後的結局也無非是事情結束後被無人機所殺害。

科技時代的自然理想

在《遺落戰境》中,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構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大自然理想,一種是「機械人」所處的荒蕪的地球大自然理想,另一種則是電影中「自然人」試圖要重新奪回被並建構的田園詩般的地球生態自然理想。

《遺落戰境》是以地球的荒蕪為敘述背景的。

在電影中,導演通過高度發展的科技文明為觀眾構建的是一種基於地球荒蕪的人類存在的自然理想。

對地球的荒蕪自然狀態一直是科幻電影一個特別重要的建構,特別是末日類型電影。

雖然與其他的科幻電影中地球荒蕪自然狀態的產生起因有所不同,但從本質上來看,如前所述,《遺落戰境》中地球的荒蕪自然狀態也是超越人類控制的科技文明所造成的。

雖然電影最後敘述了地球荒蕪的真正原因,是外星機械文明對地球的侵略與掠奪導致了人類失去家園,但這並沒有改變超越人類控制的科技文明導致地球的荒蕪這一事實。

《遺落戰境》中,導演採用了多種手段來構建地球的荒蕪自然狀態。

首先,在男主人公的旁白畫面中,電影採用廣角拉近的方式,展示了敘述現實時間當中破碎的月球、沒有人煙的荒漠化的寬曠城市廢墟、以及各種倒塌被遺棄的標誌性建築,如電視塔、遊樂場、美國五角大樓等等,而又從航拍的廣角取景角度將原本人類生活的地球綠色家園的寸草不生的從整體上進行了展示。

其次,電影這一段旁白敘述中,男主人公的整個敘述語調平白簡潔,語氣帶有無奈的。

這樣的敘述方式,配以節奏急促的音樂,以及對地球荒蕪自然從天空到大地到海洋的一種全景式鏡頭的展示,再加上鏡頭中整體較為灰暗單調的色調,造成了聽覺與視覺緊張的氣氛,從而迅速地賦予了觀眾對電影中地球的荒蕪的立體式的體驗,造成心理上的震撼,實現對地球荒蕪狀態的認同。

最後,除了電影對現實敘述時間裡的荒蕪的畫面展示,電影還剪輯了男主人公記憶中過去時間的畫面穿插到在現實時間裡進行的敘述中。

在男主人公的記憶裡,在地球荒蕪之前的人類都市裡滿是人潮如流的那種生機盎然的生活畫面片段。

記憶裡的生機盎然與現實當下的人煙荒蕪的鏡頭切換對比,進一步衝擊了觀眾的心理,加深了觀眾對電影敘述現實時間裡地球荒蕪的體驗與認同。

與導演構建地球的荒蕪現實狀態不同,在電影《遺落戰境》中,以馬爾科姆·比奇為代表的處於自然生存狀態的人類,要奪回的是失去的地球田園家園,重構地球原本的自然生態環境。

這些處於自然生存狀態的人類,因為地球生態環境的隕落而失去了家園,但並不歸屬於電影當中將地球陷入荒蕪並且對其進行掠奪的地外科技文明的自然系統。

在地外科技文明統治的荒蕪星球之上,他們沒有生存的空間,被迫轉移到地下。

失去了家園,他們被邊緣化,受到了科技文明主體的排擠,甚至發生了角色身份都被進行了轉化,他們被命名為外星人在地球上的餘孽。

這一類自然人原本在地球的生態系統當中是擁有一定的主體地位,但當科技文明摧毀了整個地球原本人類生活的自然生態,他們的主體地位也就隨著整個地球自然生態的覆滅而消失。

當然,失去了主體地位的自然人不甘於被消滅,或是淪為篡奪了地球生態主體地位的地外科技文明的客體性價值工具。

在與控制地球的地外機科技文明進行著秘密抵抗的過程中,他們只是將機械作為一種輔助性手段,其目的並非為了恢復高度機械化的科技文明,而是在於恢復適合人類生存的田園詩般的生態自然。

《遺落戰境》中自然人企圖重建的這種自然理想,從實質上,是對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對自然生態和諧的自然理想的敘事傳統的一種繼承。

從古希臘的提奧克裡特斯的抒情詩《田園》開始,自然生態和諧的田園理想被各種敘事媒介廣泛地敘述建構,從而也作為一種原型記憶存在於人類的記憶之中。

《遺落戰境》中,存在著很多對這種自然理想的眷戀與記憶的特寫。

複製人湯姆所殘存的記憶就是這一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其殘存記憶的驅使下,在這個荒蕪的地球之外,湯姆給自己構建了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環境。

那裡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的荒蕪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綠樹成蔭,流水潺潺,依靠風能等清潔能源提供動力。

同時,湯姆還將自己搜索到的與地球過去相關的物品,如書籍,帶回這個小小的世外桃源。

湯姆在這裡的短暫寧靜與地球整體的荒蕪緊張狀態形成了一種反差,這種反差實質上是對傳統自然理想的回歸渴望的一種表現。

這種對傳統自然理想的渴望也在自然人的地下藏身所有所體現,在那裡,自然人收集保存了大量人類社會文明的文獻與藝術品。

電影裡,在湯姆去摧毀泰坦之前的場景中,出現了安德魯·懷思所畫的油畫《克裡斯蒂娜的世界》的特寫。

油畫《克裡斯蒂娜的世界》的整個畫面是一個山坡,在頂上有一向陽的農舍,充滿祥和的氣氛,仿佛世外桃源。

這幅畫作的特寫的出現,表現了電影中人類對過往生態和諧的自然生活的回歸的嚮往以及對實現這種自然理想的堅強決心。

電影以傑克·哈伯摧毀了代表科技文明的泰坦,並且回歸之前他所建構的小小的世外理想大自然為結局。

泰坦的終結意味著人類從地外科技文明的手上重新奪回了其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主體性地位,同時,人類也獲得一次重新建構自然和諧生態的機會。

然而,雖然《遺落戰境》將地球的荒蕪最終歸結為外星人的入侵,但其所展示的人類控制範圍之外的高度發展的科技文明卻是對現當代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的一種反思。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技術似乎經常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自主力量在起作用,比操縱它的人類還有力量。

在未來社會,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以及人類對超越自然的野心的不斷膨脹,要使得《遺落戰境》所展示的這種地球荒蕪以及人類失去理想自然生態的失樂園狀態成為現實,也許並不需要外星人的入侵,因為,在現實環境中,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本身就正在加速。

電影的英文原名「Oblivion」,意思為遺忘,但電影的敘事本身卻都圍繞對過去無法遺忘的關於自然理想生活的記憶的敘述展開發生。

作為對科技文明進行思考的「反烏託邦式」電影,《遺落戰境》更多地是給人類帶來生態學上的不應該遺忘的警示:

雖然代表機械文明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許能給人類帶來便利,但是人類必須牢記科學技術發展要以尊重地球生態自然規律為準則,超越了自然倫理法則的科技發展必將給人類自身帶來反面效應。

相關焦點

  • 《分歧者異類覺醒》,反烏託邦電影的異化
    但到了近代,工業文明進步神速,烏託邦卻依然遙不可及,反而是人類遭遇了更大的災難和危機,人們對烏託邦產生懷疑、乃至否定。馬爾庫塞就曾指出「技術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奴役的擴展」。到了20世紀的歐美,反烏託邦思想取代了烏託邦思想成為主流,人們從幻想美好的世界,轉向憂慮不美好的未來。  文學是反烏託邦的主陣地,但電影也深受其影響,1927年的《大都會》就帶有反烏託邦色彩。
  • 「反烏託邦」的雛形?解析經典科幻小說《時間機器》
    對於樂觀主義者而言,那或許會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界。但也有人對此持悲觀態度,比如最近熱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其所在的未來世界就處於「啟示錄時代」:人類文明發展到鼎盛時期突然崩潰,之後又再重建,倖存下來的人聚集在「鋼鐵城」和「天空城」,形成鮮明的階層對立,世界成為了黑暗的「反烏託邦」。
  • 遺落戰境:被低估的阿湯哥,被愛情戲遮掩的末世殘酷而瑰麗
    人類孤注一擲的使用了最後的殺手鐧——核武器,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地球幾乎被毀掉了,人類再無宜居之處。為了生存和繁衍,倖存者背井離鄉移民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星(木衛六)。在被人類「廢棄」的地球上,哈珀與維卡(安德麗亞·瑞斯波羅格飾)守護著為人類提供能源的水源轉換平臺,接受太空中巨大的三角狀指揮中心「泰特」的指令。
  • 來自新世界:思考現實的反烏託邦動畫,立意雖好,卻讓人容易棄番
    但《星合之空》放在這類作品中倒也算是一名"佼佼者",因為反映甚至諷刺社會現象的作品其實並不罕見,只要點開反烏託邦這個分類,放眼望去就必定是和社會現象扯上關係的動畫,畢竟這就是反烏託邦題材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反烏託邦題材往往又會和賽博朋克有很強的綁定關係,因此以反烏託邦為核心的動畫往往又會帶有科幻的標籤。
  • 日本票房:《遺落戰境》奪冠 《一代宗師》上榜
    日本票房:《遺落戰境》奪冠 《一代宗師》上榜 《遺落戰境》與《REAL 完美的蛇頸龍之日》    電影網訊 在上周的日本電影票房榜中,由湯姆·克魯斯所主演的動作大片《遺落戰境》剛上映就成功奪得了榜首的位置。
  • 基因密碼解密|文明與科技的碰撞,源於人類對宇宙與生命的思考
    生命存在意義一直是人類思考的問題,而要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又必須要了解生命的本質。而生命的本質如何去探究,這必然要藉助科技的發展。在這之後幾十年間,人類的科研同步發展。關於遺傳物質的本質的發現時間線並不統一。
  • 吳軍新作《全球科技通史》俯瞰人類科技文明演進歷程
    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4月出版    繼《見識》後,近日,學者吳軍又推出全新科普力作《全球科技通史》,本書首次從科技視角串聯歷史,以能量和信息兩條主線,系統闡述了人類文明的演進,繪製了一幅科技驅動歷史的恢宏畫卷,既從不同角度對人們熟知的常識進行解讀和剖析,又挖掘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 走出文明誤區 - 人類老年人改造計劃思考
    老年人成為了整個人類負擔,看孩子之外,讓他們打太極拳\跳廣場舞,讓年輕人少操心似乎已經是最佳方案了.看看電影\報刊\網絡, 整個人類文明都在宣揚老年人的保守,脆弱.這是整個文明的方向錯誤,是與性別歧視一樣的文明悲劇.
  • 未來人類的文明方向-人類與科技
    現代人類非常依賴科技,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得看是什麼人在用科技了,得一分為二地看待。意志力強大的人只是把科技作為提升自己的一種手段,而那些意志消沉的人則把科技作為生活的支撐柱,如果柱子倒了,這些人也就完了。
  • 看多了末世電影,人類文明真的註定毀滅嗎?來看看樂觀的預測吧
    由於我們並未能夠對地球環境給予足夠的關懷,新興科技也並非永遠都對人類有益,並且在還沒有機器人的年代,世界上的人們就已經戰爭不斷、自相殘殺,所以這些設想也是合情合理的。圖解:原子彈爆炸但誰也不能就此肯定人類文明的歷史會以如此悲劇結尾。
  • 【遺落戰境】【動作/科幻】百度雲資源,1080P高清中字在線觀看
    【遺落戰境】導演: 約瑟夫·科辛斯基編劇: 約瑟夫
  • 文學丨《美麗新世界》:反烏託邦的文學經典究竟說了些什麼?
    詹青云:人人都喝過了忘情水的世界,其實我們早已幻想過,著名的反烏託邦小說《美麗新世界》,就是在描繪公園26世紀,那個只有快樂沒有悲傷的文明社會,在那個社會裡,所有的人從一生下來,就被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保持一生,都用最快樂的心情去工作。
  • 羅素加盟災難片 《遺落戰境》導演拍亞利桑那山火
    羅素加盟災難片 《遺落戰境》導演拍亞利桑那山火 時間:2016.06.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這些賽博朋克電影帶你看人類的科技恐慌!
    「賽博朋克(cyberpunk)」對於熱衷科幻題材的朋友或許並不陌生,它原本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旨在反映科技高度發展後的反烏託邦式未來社會。而後被廣泛應用於遊戲、動漫、音樂、電影等各個領域。 同為探討科技、信息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概念,「賽博朋克」與「蒸汽朋克」相對應,後者偏向於反映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革以及新舊文明的衝突,而前者則更加強調科技、信息對人類文明造成的威脅,因而對科技持悲觀態度。
  • 《長夜餘火》詭秘之主作者愛潛水的烏賊新書——廢土之上反烏託邦
    沒錯,讀完第一章意境就像極了《美麗新世界》的感覺,第一次出現在閱讀社眼前的詞便是——反烏託邦,反烏託邦三部曲而在科技爆炸的歐洲,烏託邦慢慢演變成了以科學技術規範化或者高度科技化理想化空間,也順應產生了賽博空間。
  • 未來人類文明的方向-人類與科技
    個體 修煉文明強大的是個體,只要文明中的個體都強大了,文明也就強大了。那究竟什麼是個體修煉文明呢?看過修真小說的人都知道。可以是修真文明,還可以是其他個體修煉文明,但這裡重點講述修真文明,其他文明以後有空再講。修真,修的是自己。
  • 科學網—科技推動人類文明
    而不管反對還是限制科技發展的做法,無疑是對文明的一種反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明的進步,有時難免會以犧牲我們的往昔感情為代價,甚至是一種看似十分強烈的感情傷害。這是因為,這種進步不僅要對人類的感情負責,更要對人類的理性負責。而歷史事實恰恰證明,按照理性的思路來發展文明,往往比按照感情的衝動來發展文明,要少走許多彎路。
  • 這部反烏託邦電影,香豔不是唯一的看點
    這一反烏託邦的片頭註定了,當局政府會出面幹涉。反烏託邦即是對權力者的懷疑和抗拒,他們都是帶著虛假偽飾而道貌岸然的存在。,用標籤式的規定桎梏了思想… 而《獵殺星期一》中的設定則觸及人類發展的根本:
  • 科技革命與人類文明演進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重大技術革命使人類文明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先後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也先後出現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正在向生態文明邁進。從本質上看,每一次文明的更迭,都是一次生產力的飛躍,而每一次生產力的飛躍,又都緣於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
  • 現代科技文明不可持續,人類將進入二級文明時代
    古代文明的成就為現代社會提供了最為直接最為強大的基礎性根源,現代文明完全是建立在古文明基礎上的,沒有古文明極大提高了人類的認知水平,現代科技文明就根本不可能產生。這其中,中國的四大發明起到了極為關鍵和核心的作用。四大發明使人類文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沒有四大發明,歐洲至今還會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就不可能有人類近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