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的書,讀過很多。第一次接觸他,是中學時學習的一篇課文《我與地壇》的片段,當時只覺得文字很美,全然沒有覺察和領悟到文字中的束縛、傷痛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解讀。
等到年紀大了一些,再讀史鐵生,才慢慢覺察到他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文字中表達的對生命、社會、生活、人生的思索。我經常會想一個也許有些沒有意義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史鐵生是一個雙腿正常的健全人,如果他的人生和大多數正常人一樣,如果他沒有身陷殘疾,如果這些如果都存在,那麼他的筆下還會生出那樣的文字嗎?我總覺得他的文字與他的人生遭遇息息相關,他寫出那些文字,那些文字成就了他。
21歲,是怎樣的年紀?那是充滿夢想、充滿激情的青春年華,人生剛剛起步,世界就在眼前等待著去探索,去發現。史鐵生在這樣一個年紀,卻遭遇了不幸,自此開始他的輪椅生涯。他的雙腿被捆在了那一塊方寸之間,他無法走路,無法奔跑,出行不便。他的生活不能自理,日常起居都需要別人照顧。一個本該生機勃勃的年輕人,從一個健康人變成人們口中的「殘疾人」,他的內心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煎熬和痛苦的折磨。
他開始思索死亡,我在他的作品中也會感覺死亡這兩個字一直存在著,他一定有過特別煩躁和苦悶的時候,他曾無數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他都活過來了。命運雖對他殘酷,但他用手中的筆,開始頑強的寫作。寫作這件事陪伴他走過人生的低谷,讓他重新理解生命的意義,思索人生的困境。他意識到困苦不僅僅存在於肢體不全的殘疾人身上,所有人都有各自的苦難和不幸遭遇。他總結出人類的共同命運和共同困境其實就是三個:由於無法徹底溝通而帶來的孤獨,由於不能實現欲望而帶來的痛苦,由於體悟不到生死而帶來的恐懼。也就是說,孤獨、痛苦、恐懼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長河中,而消滅孤獨、消滅痛苦、消滅恐懼的東西,就是愛,唯有愛能戰勝這一切。
可以說,史鐵生是當代所有作家中,第一個確立人類生存困境的文化觀點的人。史鐵生的作品中,我們會強烈的感悟到人生真諦,感受人文精神,他的散文讓人感動,也給予人力量,他的《合歡樹》、《我與地壇》、《病隙碎筆》以及他的小說《命若琴弦》、《務虛筆記》等等充滿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他一直在追問:人類為何會遭遇那麼多困境?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他作品中,構成了他文字的主旋律。他從疑惑到追尋到得到解答,他不斷的在思考,在求索,最終他在探索中發現「人有三種根本困境,也有三種獲得快樂的機會。第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第三,人生來就不想死。每一個困境都意味著生命的殘缺。」圍繞這些意象,他的作品也始終沒離開這些困境。
有一次,我重讀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便在第二天去了一趟地壇,也隨身帶了那本書。坐在地壇的一個長椅上,我感受著史鐵生在文中所思所想所見的那些感受。看著眼前的一切,想像著也許哪棵樹、哪個花壇、哪片牆角也留住過他的目光,腳下的哪片土地,也許也被他停留過很長時間,心中不免湧起一陣感動。
但我知道,史鐵生想告訴我的,更多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生的珍惜。他的文字可能會讓人感覺到疼,但疼過之後,便會讓人充滿力量。我們要做的,是好好活著。
2010年12月31日,史鐵生去世。今天是史鐵生去世十周年紀念日,讓我們用他的十句名言,在今天一起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