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雙眼觀察世界,獲得信息。然而,近年我國近視發病率攀升,青少年群體成為發病的「重災區」。相關問題引起家長、學校乃至社會關注。
校園裡「眼鏡族」多
4歲半的文文就讀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第一幼兒園。最近一次視力檢查中,被發現屈光不正,左眼視力很差,右眼散光,需要配戴眼鏡矯正。這可急壞了母親周婷:「那麼小的孩子就要戴眼鏡,將來怎麼辦呢?」
其實,與周婷擁有同樣煩惱的家長不在少數。文文班裡56個孩子,被檢查出屈光不正的有11個,視力不良率19%。而這一數據在升入小學後的孩子中更加突出。
以西寧市教育局局屬25所初中2015年入學視力普查數據為例:受檢人數35016名,視力不良率為62.26%,其中九成以上是近視。
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李海清介紹,每年寒暑假,眼科門診會迎來就診高峰,治療者主要是10歲-15歲的中小學生,每天有100多名。
在醫院眼科門診門庭若市的背後,學子們正在刷新一項令人擔憂的紀錄——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顯示,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患病率均超過70%,並正在增加。
該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5歲以上總人口中,近視的總患病人數4.5億左右。據保守估計,到2020年,我國的近視患病人口將接近7.11億。隨著屈光不正快速低齡化,近視將成為影響當代和未來人口素質的「國病」。
「讀屏時代」習慣差
「過去沒這麼多高樓大廈,孩子在外面視野比較寬闊,現在孩子的視野縮小了,加上用眼過度,很容易患近視。」李海清說。
醫生介紹,除遺傳因素外,越來越普及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影響青少年視力的主要因素。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絕大部分近視患者是由於長期不健康的用眼習慣所致。
「特別是手機上字和圖片都較小,眼睛會不知不覺地離屏幕越來越近,長此以往,很容易誘發近視和角膜炎。」李海清說,「加之我國青少年課業負擔重,課餘時間少,戶外活動缺乏等原因,青少年近視率高。」
李海清告訴記者,許多人認為接受雷射矯正手術就能告別眼鏡,但手術切削角膜是有安全值要求的,術前要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確認包括角膜厚度、眼壓、瞳孔、屈光率等20項數據是否符合手術要求。「角膜薄的近視者強行手術很可能會引發圓錐形角膜,嚴重者還會喪失視力。」
近視率高危害大
青海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副教授劉壽說,青少年近視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學生佩戴眼鏡後,參與競技性較強的運動項目比例會下降,有可能伴隨身體素質的降低,加深近視度數。
劉壽說,從醫學心理學角度講,一部分近視的人在自我心理意識暗示下,行為會更加保守,時日久長將形成內向型性格,相較於外向型性格,這部分人機體的免疫力會低一些。
劉壽告訴記者,許多人並不認為近視是「大病」,對個人日常生活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整體人口近視比例過高,對這個國家的很多職業甚至國防事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據《國民視覺健康》估計,2012年,各類視力缺陷導致的社會經濟成本約6800多億元人民幣,佔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3%。
劉壽說:「如果患病人口達7億,那麼在航空航天、精密製造、軍事等行業領域,符合視力要求的勞動力就可能面臨缺口。」
多管齊下為眼「減壓」
一些醫生和專家認為,為眼睛「減壓」首先要樹立「視力保健觀念」。目前,家長几乎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高、體重、學習等指標上,而忽視視覺疾病的危害。
近視是一個慢性疾病,早期發現有助於更好的治療。建議衛生、教育等部門可以將青少年視力健康納入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比如,為在校學生建立視覺健康檔案,或將體育納入教育考核指標,為「早發現、早治療」贏得機會。
青海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肖莉認為,在預防近視方面,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合力,多管齊下。
肖莉認為,目前屈光不正等眼疾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無論是公共教育、預防保健、醫療服務提供與醫療保障,還是視光產品相關的行業監管等,還不夠完善,視覺健康政策需要相應調整,國家層面應系統制定公共政策,以有效防範孩子眼疾。
新華社記者 徐文婷(新華社西寧7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