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人類發現了距離地球45億公裡的海王星。然而海王星的發現卻給天文學家帶來了困擾,因為他們觀測到海王星的運行軌道出現了一些異常,似乎它受到了來自太陽系更外圍地帶的引力幹擾。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他們提出了一個假想,即海王星外,還有一顆行星,並將其命名為「X行星」(Planet X)。
提出這個假想之後,天文學家們就開始致力於尋找「X行星」的下落,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威廉.湯博發現了位於柯伊伯帶的冥王星。但由於冥王星質量太小,不足以造成海王星的軌道異常,因此人們並不認為冥王星就是「X行星」。
柯伊伯帶的發現,使天文學家們對「X行星」的熱情空前高漲,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人們始終沒有發現這顆想像中的行星。
1989年,「旅行者2號」傳回了海王星的真實數據,幫助人們完美地解釋了海王星軌道異常的現象,其原因就是海王星的質量比之前計算出的數據要小一些。看起來,太陽系似乎沒有必要再增加一顆行星了,於是「X行星」的假說就慢慢地被人們淡忘了。
不過人們對太陽系外圍的探索並未停止,2003年,天文學家特魯希勒、布朗以及拉比羅維茨共同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87個天文單位(註:一個天文單位的長度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的小行星「塞德娜」(Sedna)。根據觀測,「塞德娜」公轉軌道的近日點,與太陽系主要行星的黃道平面非常接近。
這也就意味著「塞德娜」很可能受到了某顆大行星的引力影響,而它與海王星的距離卻有50多個天文單位之遙,很顯然海王星對其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那麼「塞德娜」的發現是否就暗示了「X行星」的存在呢?很遺憾,當時的天文學家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它只是一個孤立的個例,理論上來講,太陽系外圍的小行星,其運行軌道可以是隨機的。
時間到了2014年,天文學家查德.特魯伊羅與斯科特.謝潑德發現了編號為「2012VP113」的小行星,令人驚喜的是,這顆距離地球79個天文單位的小行星,它的公轉軌道與之前發現的「塞德娜」非常類似。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兩位天文學家的進一步觀測,他們又陸續發現了10顆擁有類似軌道的小行星,於是「X行星」的假說又被天文學家們重新擺上了桌面。
在過去的幾年裡,更多的太陽系外圍的小行星被天文學家發現,如「2015 TG387」、「2018VG18」等等,它們的運行軌道都強烈地暗示了「X行星」的存在。
因此,對於「X行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現在的天文學家們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在太陽系的外圍,至少存在著一顆這樣的大行星。
根據已有的數據推算,「X行星」距離地球有200到500個天文單位,其質量為地球的5到20倍,半徑為地球的3到6倍。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一睹這顆神秘行星的風採。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