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疫情真的反彈了
9月18日,世衛組織發出歐洲疫情再度「嚴重」的警告。最近一周新增病例數七天平均值在1000人以上的歐洲國家已有10個,分別是法國、西班牙、俄羅斯、英國、烏克蘭、捷克、荷蘭、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而在一個月前,英國、捷克、荷蘭、義大利都還不在此行列中。
一些國家已反彈至2月底峰值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運營的Our World in Data收集了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提供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考慮到上報數據波動,基於新冠病毒的周期性規律,我們選擇七日作為時距計算了連續七天的移動平均值,經過處理後的每百萬人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就能較清晰地反映出各國疫情發展情況(下圖)。
可以看到,多數國家的曲線在8月底後出現了明顯的上升。
歐洲最嚴重的是西班牙,自8月24日開始,西班牙每百萬人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連續超過美國,短短半個月後又超過世界排名第二的巴西,目前正在向世界第一的阿根廷逼近。
法國同樣不容樂觀,近一個月該指標以與西班牙極其相似的速率波動上升。
捷克、荷蘭、英國,雖然在八月下旬每日新增數基本不變,但九月初其爬升速度顯著增加,爬升最快的是捷克,目前日新增病例數已超過法國。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新增病例增長曲線的時間軸拉長一點,從2月底開始算起,那麼明顯可以看到歐洲各國V字形的走向(下圖)。這和美國的S形,印度和阿根廷的純上揚曲線(這兩個國家是壓根沒下來過)都不太一樣。
英國已經快接近於2月底的峰值。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在接受BBC採訪時也稱,英國當前疫情發展與今年2月底疫情暴發時相似,英國首相詹森也公開宣稱,英國「正迎來第二波疫情」,並且這是「無法避免的」。
更糟糕的是,法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都已經趕上甚至遠遠超過第一波爆發的水平。相比之下,德國、義大利、瑞士相對滯後,但也有上升趨勢。
而中歐和南歐的一些國家,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捷克、希臘、匈牙利第一波不算嚴重,現在倒似乎比過去更令人擔憂。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歐洲的疫情反彈?
雖然不同國家的專家都認為,新冠病毒的生存與傳播在低溫時更活躍,氣候是影響疫情的重要因素。不過,以英國為例(下圖),就會發現,雖然在最高溫的時候,新增病例曲線確實比較平滑,但近期的氣溫與7月份相比,尚沒有明顯下降,而急遽的反彈卻已經來臨。
更直接相關的因素其實是復工復產復學。
5月6日,德國政府率先宣布面積不超過800平方米的商店可以開業,隨後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放寬限制。六、七月份整個歐洲基本開放,適逢休假季,人們出遊、聚會增加,接著西班牙、法國、德國等地的旅遊區首先出現了聚集性感染,日新增病例數有所攀升。
如果我們熟知第一波疫情的規律,就知道從病例零星出現到大規模爆發,大約有兩周左右的潛伏時間。歐洲也是如此,前期零星病例的積累,到秋季返工返學後,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西班牙超過60%的新感染病例都發生在社交聚會中,包括家庭內部聚會。
死亡人數和死亡率下降明顯
好消息是,雖然感染人數持續上升,但此次反彈後的死亡人數較第一波爆發還是大幅減少。儘管各國存在著差異,新冠總體的死亡率較之前也已明顯下降。
英國重症監護醫學學院負責人艾莉森·皮塔德認為,並不是這種疾病改變了,也不是治療方式改變了,而僅僅是患者改變了。高危人群的生命已經在第一波傳染中被奪去,相比過去,新冠正成為年輕人的傳染病,「現在受感染的人群不同了。」
而國際傳染病學會候任會長保羅·坦比亞認為,新冠病毒中越來越常見的變異可能使其致命性降低,它們將逐漸成為「普通感冒」,不過,大部分科學家並不同意這一結論。皮塔德博士稱,不希望公眾受到虛假安全的誘惑。
儘管對於當前歐洲疫情的反彈,是否就是「第二波」開始,國際上並無定論,但普遍共識還是不容樂觀,秋冬北半球的新冠疫情形勢非常嚴峻。
小規模「封鎖」重現
在經歷第一波疫情高峰後,歐洲各國都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並不意味著就有充分信心應對第二波的來襲。
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重新考慮防控措施。西班牙部分地區本周再次封鎖,馬德裡地方政府表示將要求中央政府提供「緊急軍事和後勤」支持,以執行諸如為無家可歸者搭建應急帳篷和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的任務。
法國在9月23日開始提高了全國多個地區的新冠病毒警報級別,並且當局加大了對多個城市公共集會的限制,包括全面關閉旅遊勝地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和馬賽市的所有酒吧和餐館,並禁止巴黎以及法國其他城市10人以上的公眾集會。
英國從9月24日開始,所有酒吧和餐館將僅限於餐桌服務和外賣,餐館等招待場所必須在晚上10點關閉。
疫情反彈不僅為歐洲各國敲響警鐘,而是給全球一個提醒:不能因一時的平穩,就掉以輕心。病毒的幽靈隨時可能復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蔣雨暄
微信編輯:納米
校對:S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