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通過視頻連線發言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豐西西 梁栩豪
圖/ 視頻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國內多地出現本地確診病例令人心憂,新冠肺炎疫情到底有沒有終止的可能性?下階段我們應該怎麼做?21日下午,因忙於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而缺席「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通過視頻向大會分享他對疫情的最新研判。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通過視頻連線發言
疫情還會繼續蔓延嗎?
如果沒有採取進一步措施,蔓延難以解決
張文宏表示,現在關於疫情常態化防控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家都注意到,全球範圍內第二波疫情已經愈演愈烈,在可預期的未來一兩個星期裡,會有累計超出6000萬的感染範疇。
在這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一個傳染病有這麼大的發病力度。事實上,每年流感在全球的發病數都超過這個數。
這個病毒的整個傳播,如果傳播力沒有減弱,或者毒力沒有太大變化,病毒會繼續蔓延。
整體上來說,群體免疫一階段一階段向前的時候,它的傳播力才會階段性下降。所以按照目前的情況,如果沒有採取進一步措施,全球性的疫情蔓延必然會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致死率下降,病毒毒力減弱了嗎?
並不是,因為防控做得好,醫療資源未擠兌
張文宏指出,隨著第二波疫情上演,歐美進一步加強防控措施,在全球範圍內,大家都統一做法:不能任由疫情蔓延,哪怕是曾經做得比較松的國家,這一次也再度收緊疫情防控策略。
新冠肺炎病毒的特點是從自然界出來,在人類中獲得常駐能力,可以稱為「常駐病毒」,屬於β家族。
新冠病毒對於個體來說,毒力在減弱,對於群體來說,毒力是在增強的。怎麼理解?對於個體來說,就是說每一個個人感染這種病毒後病死率是多少,在全球範圍內,SARS的病死率是10%,MERS的病死率是約20%,新冠的全球病死率是2.7%-3.0%,最近一個月內,大多數國家的病死率已經降到1%以下。
在中國,最近的第二波疫情,到目前為止我們有近2000例輸入病例,這個數字目前還在增加,病死率卻低到0,這個病死率的降低,讓很多人誤以為是病毒的毒力減弱了,實際上不是。
張文宏表示,新冠病毒對個體來說,毒力確實沒有SARS、MERS厲害,但群體的病死率可以達到2.7%,在全球感染的總人數可以達到近6000萬人,這樣的病死率乘以總感染人數,能達到100多萬的死亡人數,整體的傷害就非常大了。這說明,這個病的蔓延程度(嚴重)。雖然病死率較低,但有一個顯著特點:在年紀大的、基礎疾病嚴重的群體裡,它的病死率確實很高,出現了明顯的年齡分層。
張文宏說,在最近的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中,有專家指出,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毒力減弱,病死率降低,實際原因是防控做得好,醫療資源沒有出現擠兌現象。
在疫情早期,醫療資源出現嚴重擠兌的時候,這種病的病死率高達6%。「大家的看法其實是一致的,如果可以給予病人充分的醫療資源的時候,這種病的病死率可以降至1%以下,我們國家是降到0,因為中國對這個病的救治比其他任何國家都積極。因為我們國家提出來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對這個病的治療不計成本,大多數病人通過早期介入和治療,可以將死亡率迅速下降至很低水平。」
張文宏表示,今天中國很多地方對於新冠肺炎的診治有著很強的能力,這些經驗為我們下階段的防控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礎,為應對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提供非常好的經驗。
下一步該如何應對?
各個醫療機構能夠落實好新常態保護下的責任
「在座各位,有呼吸科醫生、感染科醫生、重症醫學科醫生等,在這次疫情中,都毫無意外地參與進來。那就說明,這個疾病的診治是多個學科都要參與。」
張文宏指出,在公共衛生事件中,感染病學科更是要發揮極大的領導作用。我們今天面對這樣一個全球性疫情,很多人在討論這次疫情有沒有終止的可能性,下階段我們應該怎麼做。
他呼籲,希望各個醫療機構能夠落實好新常態保護下的責任。「我們講新常態,就是在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單個病例,哪怕是少量二代病例,事實上,我們都不希望在這個地方造成恐慌,我們也不希望出現比較多的難以控制的局面。一旦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必定有哪個地方做得不到位。」
對此,張文宏呼籲所有機構的同行,做到快速反應。只有快速反應了,傳播的力度才會減小。需要追蹤的密切接觸者就會很少。
「所以大家最近看到,上海在浦東出現病例,但對整個城市基本沒有造成大的影響,也沒有對浦東地區封城,也沒有對浦東地區進行大面積的普遍檢測,這說明對這個病毒的第一個感染者發現得非常早,事實上需要追蹤的密切接觸者及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數量是有限的。
「實際上要做到這樣充分的追蹤,再擴大範圍檢測,事實上足以應對這個病毒的傳播。這是我們常說的『要跑到病毒的前面』。要跑到病毒的前面,唯一的一點是,起跑的速度一定要快。」
如何做到起跑速度快?張文宏表示,起跑線就在各個城市的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和發熱的哨點門診。
以上海為例,在六個月前,上海進一步擴大發熱門診的布局。上海的發熱門診和哨點門診的(覆蓋)面在全國是非常高的比例,整個上海有接近500個發熱門診和發熱哨點門診。
這就意味著,在對市民的科普中會把發熱門診和哨點門診當成非常關鍵的一個點。所以將來無論是哪個城市,哪個地方,如何做到從容應對、快速反應、精準反應,事實上就取決於在早期發現是不是足夠早。
從這一點來說,各地發熱門診是各地在疫情防控中的生命線。各個醫院責任也在這裡,除了管好住院這一關,發熱門診的早期發現對於全國現在發生的幾起本土病例來說,無論是北京的新發地還是大連、新疆,還是這一次的上海浦東,無一例外都是在發熱門診發現第一例病例。
此次疫情防控中,各行各業各部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醫療機構發揮的作用是非常獨特的。所以在這裡,我們也非常希望各個醫療機構在整個防控中站好自己的崗,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整個疫情防控流程中,為後續防控奠定非常堅實的基礎。
疫苗還要多久?
最快明年年初會有一批疫苗上市
如今,全球範圍內疫苗臨近上市,我們也陸續聽到好消息傳來,最早是中國,然後是美國,再是歐洲,從這樣的速度來看,可預期明年年初,在全球範圍內,應該會有一批疫苗會上市。
但是從整體疫苗上市到整體推進,至少有一年時間,這還是比較快的估計。所以在整體範圍內,如果要做完整的準備,一年是起碼的。所以這一年裡,各地要做好整整一年的防守準備。
「今天我們都在探索抗疫後的布局,在這裡我不得不說,在這個時候,大家能夠建立比較好的感染科的病房,比較好的感染科的救治能力,將會為接下來一到兩年的長線防控,做出重要貢獻。我們也希望在抗疫過程中,能發揮多學科診斷作用,為後面幾年時間內,全球的逐漸『打開』做好充足準備。」
張文宏呼籲,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希望大家都能夠做好準備,世界可能會和以前略有不同,但相信我們整個醫療機構都能應付得過去。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