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久遠,我們得從一則神話故事說起,這則故事貫穿了整個華夏文化文明。
相傳,天上大龍有六足,每足五爪,其中有一對是看不見的翅膀,所以會飛。真正能看見的只有四足,四足都能夠抓住東西。龍生性孤傲,剛出生的孩子們天生就會相互撕鬥爭強,爭個你死我活習以為常。如果是四胞胎還好,龍媽媽就會先抓住那隻最兇殘的,然後每足輪次逐一的抓住一個,以分開他們撕鬥,直到他們累了休息去了。但如果是五胞胎,龍媽媽就會用嘴咬住最後一個較溫順的龍子,以分開他們撕鬥。一咬入口龍子就會變成一顆龍珠子。有人問那六胞胎呢?相傳龍最多也是生四胞胎而已,天性所致。然而,傳說真的有一龍媽媽生了六胞胎出來,這次真的是造化弄人,這次要把龍和人扯上關係了。請繼續看,龍媽媽叫來了人間的好友白馬幫忙,白馬與龍媽媽是好友固然是女性的。也有說法,白馬是龍媽媽的一來自人間的「寵物」,相似於嫦娥所養的月兔。還有說法,龍媽媽和白馬是「主奴」關係。這裡不爭論,無法考證,龍媽媽借翅膀給了白馬,讓白馬帶走第六隻龍子(最溫順的一隻)先去人間寄居。龍媽媽借給白馬的翅膀是隱形的,人看不見。而龍子來到人間也變成了一人形。龍媽媽很清楚,生性孤傲、好鬥爭強是龍的天性,既是六胞胎,便是龍性的天責或天擇。無奈,也只能讓白馬帶那隻溫順的龍子去了人間。
由此,該龍子都會因同胞兄弟間每次的撕鬥被白馬帶到人間借住,久而久之,該龍子對白馬和對人間產生了情感。進而,該龍子長大後與白馬相好一起正式來到人間,兩人開始了對人間的統治及管理。龍子成了人們的王子。人們常說的「真龍天子」由來於此,也意喻了每朝「天子」身份的神秘性。帝皇以「龍服」服飾也是由來於此。還有,龍媽媽的這種「借翅託子」、相印白馬的這種「輔子成才」的美妙情節,被世人譽為「龍馬精神」,至以學習。還有種說法,溫順的龍子(王子)和白馬一起來到統治人間期間,感情恩愛,世間管理也盛世融洽。後來人們以「白馬王子」比喻那些愛情或事業十分美滿的男女。「白馬和龍子」他們非凡地奮鬥、相互地自強不息,使得人們生活安居樂業,獲得了人們認可「以龍馬定乾坤」的精神。「龍馬」代表著最初的華夏民族化身。詳見後人易經《周易》有記載:天乾為龍、地坤為馬,龍馬精神,以示後人效仿龍馬精神。
至此,不得不說說關於易經。易經或許遠不止三易,可能四易、五易。其中《周易》並沒有清晰的講到龍的故事,只是直接敘述「天乾為龍、地坤為馬,……」。向人們倡導「龍馬精神」的思想(等同天君行健、厚德載物的思想)。《周易》只是統治者作為羈絆人們思想、約束人們生產生活的佔卜工具。不管你怎麼佔卜,被統治者將要實施的思想及行為,都被《周易》預製條框所限定、層層包裹、無法逾越,以達到管理被統治者的目的。易經《周易》可以理解是統治者最初的道德或法律雛形。《周易》因而不會描述太多或詳盡的關於統治者意志的內容,諸如「龍故事」、「龍文化」、「帝統文化」,這些「文化」內容更不會讓被統治者輕易地如數盡知。然而,《歸藏》《連山》等易經則與《周易》有所不同,在內容思想上與統治者有所牴觸,所以被統治者人為「失傳」了,實質就是銷毀了,道理就這麼簡單。《周易》能在眾多易經中,鶴立雞群、輾轉「三聖三古」、歷經千年、毫髮無損的漸進漸長,這與其內容符合統治階級意志相關甚大。
在中國,還有一句話是形容中國人的,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就是「龍的傳人」。從這則故事先前敘述要義上看,單從龍的生性孤傲、天性好鬥爭強,所以,外國人對龍的看法不無道理,「龍的傳人」是一貶義詞。廣義上講,「龍的傳人」就是指最初的華夏民族化身,即我們的祖先及每一個中國人。這也是巧妙的解答華夏大地為什麼有史以來多紛爭、多內亂的原因;答案就是龍的傳人都是好鬥天性。也是巧妙的解答無數侵華戰爭無法戰勝中國人的原因。答案還是龍的傳人天性好鬥,華夏民族才是真正的天生戰鬥民族,例如,民族的戰鬥裝備:縱橫家、兵法、武術套路、十八班武器等等。民族戰鬥英雄更是數之不盡。但從故事主旨看,「龍的傳人」直接是指最終統治及管理人間溫順的龍子,而這溫順的龍子正是王子。「龍的傳人」從狹隘上講,是用來稱呼那些歷經磨難,有傑出品德和能力的人。是一褒義詞。
知道什麼是「龍的傳人」,再從「龍脈風水」學說解析中國長城,這樣就會方便大家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些。風水地理「龍脈風水」學說原理可以解析歷朝歷代修長城的作用及意義。由於華夏大地有史以來歷史多紛爭(龍族人天性好鬥所致),所以歷朝歷代修長城的出發原理及目的,明顯修長城原理就是制衡各龍脈(山脈)相爭的勢頭;再通俗地講,修長城作用有助於抗衡各地域人民權勢(諸侯國)關係;再按如今軍事角度來講,長城有助於軍事防禦工程。就長城意義來說,其實,修長城是以絕後世族人因地盤之爭。按「龍脈風水」學說原理,長城至今、乃至未來仍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及意義,並沒有隨時間流逝而淡化。華夏56個民族,眾多的省市地區,地形複雜、地域寬廣、文化差異大等眾多因素,自從秦始皇修長城以來,再加上後期歷朝歷代的修建,使得長期紛爭的華夏大地,變成如今世界的強國,這和「龍脈風水學說原理即長城有一定的關係。長城就是一「後世民生工程」。簡單的百姓叫法,也叫自家圍牆,在華夏大地上「刻」上了「龍」的領地標誌,長城就是向外國人示意:這是我的領土,不得侵犯。由此,我希望大家能重新理解、審視現如今的萬裡長城。
其實很好理解,就如現代社會的市政工程建設是一樣的,比如建一座大橋,讓河兩岸的人們相互往來溝通,再比如建一座河堤,防止河水毀了人們的家園,歷朝修建長城與市政修建設的道理目的是一樣的,只是功能大小不一樣而已,當然也存在評判的不同。
我們是「龍的傳人」,那麼我們就要具備有「龍的文化」思想。鑑於龍生性孤傲、天生好鬥爭強,也是一種可怕、可敬的文化思想。其實,我們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這個龍的故事,還說明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龍文化思想。如今,人們都有看過電視電影情節,但都不明白其中道理。皇帝的皇子、皇孫們為什麼都會暗地裡相互爭鬥?龍的故事裡講到了龍的天性,那就是孤傲、自幼相互撕鬥爭強,最溫順的一個將是託付人間管理者的重責。其實,帝皇內心也是知道現實的嚴酷,沒有經歷過磨厲如何擔任國家大統?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觀眾看似帝皇不願意皇子皇孫暗地裡相互爭鬥。其實相反,皇帝還特意制衡各子孫能力及相關權勢,特設立「太子」之位,一方面致使各皇子皇孫相互爭鬥,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大臣勾朋結黨勢力。這就是「龍的文化」思想。你們可以去查閱史書,帝皇文化在教書育子方面與民間教育是決然不同的,那套教書育子方案非常人可理解,從一出生到立太子,從立太子到學習太子之學,常人難以接受,真正是魔鬼訓練,純粹是為了打造人類最高「職業」、帝皇的新接班人。
為什麼歷朝歷代帝皇以龍為象徵,乃至更久遠的人類家族、部落(炎、黃部落)以龍為圖騰象徵。如果你知道了這些,你就會明白我為什麼會說,「龍文化」才是華夏文化淵源已久的文化大宗,即「龍馬精神定乾坤」的文化思想(後續後人易經的闡述)。法儒釋道文化根本無法與之媲美(人學文化如何媲美神學文化?),法儒釋道只是帝統文化之下的隸屬文化。「帝統文化」即便有文字記載,也是語句平平,天書難懂,需要心傳身授。在這裡,也許此故事不足為道,故事本身也許沒有現實意義,龍也許是外星人,白馬我也說不準是神馬,但是,眾多的事實隨時間流逝雖然有些模糊,但卻不謀而合,所以我為之驚嘆!我們是龍族後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