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交流是一門藝術,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多的問題都是交流溝通的不當而產生的。也許是不善言辭,也許是詞不達意,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緒,多數的不愉快都是因為帶著情緒去說話。同一種語言的人溝通都會有各種問題,那不同國度的人交流起來就更是困難。
不同的國度,不同的語言,聽懂都成問題的時候,更遑論彼此交流。當今時代,英語幾乎是全球應用最廣泛的語言了。當然,畢竟英語是被納入高考的學科,大學也會繼續學習,所以對於絕大的多數的青年人而言,很多國人即便不會說,也是能夠聽懂一些的。不過在正式的場合,自然有專業的人士去做這件事情,那就是我們熟悉的翻譯了。
關於翻譯這個職業,應該是很多人理想中的高薪體面工作,很多的時候接觸的都是國家的政治領導或者企業家等等,尤其是看到一些翻譯人員現場將我國的古詩詞用英語翻譯出來的那一刻,真的是羨慕又驕傲。當下的科技以及人們的智慧對於不同國度不同語言的交流已經算不上困難,那麼最早的第一個翻譯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可能性最大的將英語翻譯成漢語的人是阿拉伯人。原因很簡單,阿拉伯商人經常來往於亞洲和歐洲之間,相互的貿易關係使得他們必須能夠交流,不然這個買賣怎麼做。其次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也許說話是無法聽懂的,但是他們可以通過手語,或者藉助於實物。
一次,兩次慢慢的自然而然就熟悉了,在實踐中其實是學習語言其實是最快的。就像今天很多人,想要說地道的英語,最快的就是去說英語的國家居住,融入到生活當中去,慢慢的你就會一口地道的英語了,這和在學校裡為了應試而學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最後翻譯的水平有高低之分,其實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也許只要求雙方的能明白對方的意思即可,並不追求多麼的精準,基本就是我們說的神似了,慢慢的隨著需求越來越多,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也越來越多,然後就不僅僅是形似而是神似了。
生活當中的我們,如果不出國旅遊或者在外企工作的話,用到英語的地方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技多不壓人,學習並精通一定是只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