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公元2000年前就什麼時候開始有了翻譯呢?至少在公元2000年前就有了,他們之所以能翻譯,是因為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了」。
如今,中國人很常把英語或像英語這樣的歐洲語言作為「外語」的代表。其結果之一是,語言接觸被理解為「遙遠的」的相遇,也就是說,兩種幾乎沒有共同點的語言相遇,然後指向某個事物,努力學習彼此的說法,這是蘋果,那是桌子,然後過渡到複雜意義的交流。
但這種語言接觸是近代殖民主義在現代才興起的一個普遍現象。這種對語言學習和翻譯的印象從近代以來才形成的。至於語言之間的交流,似乎默認是到海上出商遠行的員工以洋涇浜的方式學習英語,而忽略了在中國的邊境地區,一個人從小就可以說蒙古語和漢語,併兼通,而在地中海世界卻忽略了這一點,耶穌時代的人經常說希臘語、敘利亞語和拉丁語,這些語言都被混著說。
事實上,人類文明的分布是相當連續的,一開始沒有一堆離散的點,並非是這些點因為某種機緣聚集在一起,我們才去考慮如何溝通。
人類遷徙和民族語言分化的過程自然產生了一批雙語者。雙語乃至多語種社會自古以來就存在於各民族的交界處,這在古代是比較「正常」的現象。自然,我們使用兩種語言,從日常對話到商業、政治,甚至參與宗教生活和文學、思想和哲學的討論。此外,許多相鄰的語言在譜系和分類上也有著密切的聯繫。互相學習語言不是沒有基礎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互相遷移的。有時候,鄰邦的話就是自己方言的「一音之轉」,並沒有那麼多神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