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媯水河畔,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像一柄溫潤如玉的如意舒展於青山綠水之間……12月7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首位形象大使暨中國館建築方案發布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發布了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建築方案,唯美恢弘的中國館宣傳視頻一經播放,全場的熱烈的掌聲和讚嘆聲不絕於耳。
作為北京世園會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中國館備受世人矚目。
據了解,中國館建築方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領銜設計,主打「錦繡園藝情,如意中國夢」的設計理念,以詩意的中國語言講述美麗的園藝故事。
「我們把中國館設計成半環形,它以圓滿溫潤的輪廓融入場地,環山抱水,是整個園區景觀脈絡的延續。」崔愷說,「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古典精緻的如意銅紋飾,「棲」於飛簷翹起,借鑑鬥拱、榫卯之法打造的金頂之上,再現中華傳統建築的靈動神韻。琉璃磚瓦,宏頂華蓋,波光流轉間盡顯一派盛世恢弘,傳遞大國氣象。
中國館主要展廳覆蓋於梯田之下,梯田上的金色華蓋籠罩著錦繡繁花,如一座巨大的溫室棚簇擁懷抱。這個優雅的設計源於中華園藝脫胎農耕文明的歷史,梯田之上大量種植白、黃、紅、黑、紫等稃殼各色的穀物,運用霧噴、照明等技術,營造返璞歸真的田園景色。
同時,效仿先人「巢居」、「穴居」的古老智慧,2019北京世園會將中國館打造成一座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築。大部分展館置於梯田之下,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築結構的保溼隔熱性能,降低建築物採暖降溫能耗。屋頂設置雨水收集系統,場地採用透水鋪裝,地下設雨水調蓄池,經回收處理後的雨水將用於梯田灌溉,形成生態微循環。場館利用地道風的理論實現新鮮空氣的夏季預冷,冬季預熱,有效降低空調系統能耗。中國館的鋼結構屋蓋安裝有1024塊光伏玻璃,光能吸收效率更高,可以更好地適應建築的形態走勢。
「中國館用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時空觀,把文化與自然連通,把景觀與科技結合,它以自然平和的氣質,講述著中國的園藝故事,詮釋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我們希望,在2019年春天,當中國館迎來全世界訪客的時候,世人將會被這座建築所打動。」 崔愷院士介紹說。
(原標題為《【京城快訊】2019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建築方案正式亮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世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