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號晚,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亮相,公開發行不超過1000萬股股票,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5%。
如果你對思維造物不熟悉的話,那麼羅振宇的「得到」和「邏輯思維」一定不陌生,沒錯,這兩者都是思維造物的線上產品,主要為用戶提供線上課程,聽書,電子書等產品。
這次思維造物不是在納斯達克,也不是在港股,而是準備在我們的大A股上市,將成為知識付費第一股。
思維造物準備上市,讓不少知識付費的自媒體集體自嗨,似乎知識付費,線上教育的新時代來了。
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知識付費缺少底層的商業邏輯。
01
知識付費是一種娛樂,不是學習
知識付費可以學到東西嗎?
當然可以,但是比例極少。
因為絕大人部分可能對「學習」這兩個字有些誤解。
一般經歷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在學校的教育下,很清楚的知道學習分以下六個步驟:
預習,上課,複習,作業,鞏固,考試。
這六個步驟綜合起來,我們稱之為學習。
之所以要通過六個步驟才能真正學會,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每天要接受無數的信息,只有反覆強化學習內容,才能融會貫通,把書本上的東西真正轉化為自己的。
所以學習是個系統性的結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最功利的四,六級考試,也得不停地鞏固,然後通過考試來驗證自己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然而知識付費的關注點只在於上課,極少部分有作業環節。
預習,複習,鞏固,考試這四個環節則完全被忽略了。
於是沒有任何渠道可以驗證,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該項技能。
眾所周知,傳統的學習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更是如此,就是為了考好分數,考好大學,中間過程多苦多累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個好結果就可以了;
然而知識付費卻恰好相反,它注重的卻是過程,至於是否掌握,或者學習的東西究竟有沒有用,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檢驗標準。
由於沒有檢驗標準,於是就會導致兩個後果:
一,知識付費的課程水平層次不齊,完全靠製作者的良心和經驗(未必正確)來制定課程;
二,學生沒有壓力,然而惰性是人類的天性,學生能把課程全部聽完已經是非常優秀了,更別說複習和考試了。
既然知識付費不是以結果為導向,那麼它就不是學習。
什麼東西是以過程為導向的呢?
娛樂。
比如我們看電影,打遊戲,踢球,這些都是以過程為導向,享受過程帶來的快感。
也就是說,知識收費看上去是讓大家一起學習,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娛樂,這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在商業邏輯上有著嚴重的偏差。
商業邏輯一旦有偏差,這個行業就很難有持續性。
02
知識付費是一種偽需求,靠吞食焦慮為生
有人對我說的「知識付費是一種娛樂」很不以為然,明明老師上課那麼動聽,自己也懂了很多知識,怎麼能叫娛樂呢?
其實老師上課動聽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真正掌握這些知識了。
比如一周後讓你再重複一下課程的細節,你是否可以回憶的起來?
講真,別說一周了,隔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上課的時候真的很滿足呀,聽到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識和技巧,讓自己感到無比充實,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
所以,知識付費的核心在於自我滿足。
然而學習是很枯燥的,是一個不斷重複和鞏固的過程,只有娛樂才會讓自己滿足。
看電影是滿足感官的刺激,打遊戲是滿足爭強好勝的心理,踢足球是滿足生理激烈運動的快感,而知識付費則是滿足對自我焦慮和無奈人生的安慰。
只有通過不斷的付費,和不斷的「偽學習」才能淡化這樣的焦慮,讓自己在短期內獲得平安喜樂。
但是這種平安喜樂都是短暫的,一旦課程結束,學習者會立刻陷入一種恐慌:我要被時代拋棄了。
再加上自媒體們不斷地給公眾灌輸焦慮和自我否定的情緒,讓這種恐慌越來越加劇,甚至有些人把「付錢買課程」這種行為作為淡化焦慮的方式——買的課程基本只聽一兩節,從來沒有從頭到尾聽完的。
這是知識付費衍生出來的病態心理,是病,得治。
有點像吸毒,不同的是,吸毒者知道吸毒是壞事,只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需求;
而知識付費上癮者卻完全沒有意識到,給他帶來滿足感的不是知識付費的內容,而是付費本身。
於是知識付費就像是一隻吞食焦慮的怪物,不斷地誘導你散發焦慮和恐慌,然後吞掉你的焦慮和金錢,並無限循環。
如果知識付費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如此病態的環境和心態上,就違背了學習和教育的初衷,註定不會走太遠。
03
認知是螺旋形上升的,民智終將開化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知識付費並不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革新的變化。既然如此,我何必花大價錢去買這些課程?
這顯然就是一個理性人的思考模式了,以結果為導向,如果沒用,就放棄。
從思維造物的財務報表上也很明顯地看出明智開化的跡象。
2017年至2019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5.56億元、7.38億元、6.28億元;同期淨利潤為6131.96萬元、4764.41萬元、11505.40萬元。
乍一看2019年淨利潤比起上一年翻了差不多三倍,似乎還不錯,實際上完全不是那回事。
根據扣非淨利潤顯示,公司2017年至2019年扣非淨利潤為4999萬、3280萬、3067萬,也就是說公司實際上扣非淨利已經三連降了。
這表示整個行業的營收處於下降狀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排斥知識付費。
其實很好理解,儘管知識付費被包裝成高大上的教育行業,實際上幹的是娛樂的活。
既然是娛樂,受眾對象就會有審美疲勞的一天。
就好像雞湯文曾經文紅極一時,現在已經完全沒有市場了。
因為人們的認知是螺旋形上升的,市場必須用更高標準的產品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於是市場和產品的迭代日新月異,甚至2,3年前的產品放現在已經完全沒人關注了。
知識付費的壽命有多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按現在商業邏輯繼續發展,上市即巔峰。
以後?以後再說吧。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沒錯,當初很多P2P公司去美國上市的時候也是風光無限,什麼趣店,微貸,上市即巔峰,後面一地雞毛。
所以不要把上市看做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不過是資本騰挪的遊戲罷了。
沒有商業邏輯的產品,終究是經不起市場考驗的。
知識付費,希望不要被我言中。
關注本號(公眾號:頭部大號),你會得到更多有沉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