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腿痛、胃痛、月經痛,這些時候我是吃止痛藥還是不吃止痛藥。不吃吧,實在疼痛難忍。吃呢,畢竟是藥吧,總吃是不是不太好,會不會有副作用?好糾結啊。今天我們就對比一下常見的止痛藥,了解一下它們的使用情況和副作用。
Photo: alfafoods
一. 什麼是疼痛?
要想知道不同止疼藥的優缺點以及副作用,我們首先就要簡單了解一下我們身體疼痛的機制。首先,我們身體布滿了感受器來接受不同的感知,有一種只會表達疼痛的感受器,就叫做疼痛感受器(Nociceptor)。疼痛感受器並不是隨時隨地都會被觸發的,不然我們隨便被碰一下就會覺得疼了,它的觸發是有一定的閾值的。
Photo: regulationsbiologi
比如,我們拿一根針緩慢的接觸手掌,這個時候我們感到針尖碰到了手掌,但不會感到疼痛。這個時候,只有普通的感受器在發揮作用。但如果我們拿針繼續向手掌推去,在某個臨界閾值,疼痛感覺器就會被觸發,我們就會感到「疼」,這就是大腦在警告我們不要再繼續了。
但如果繼續紮下去,或者有其他更大的損傷,我們就會感到持續不斷地疼痛。這是因為身體為了癒合受損組織,會一波一波的釋放一種叫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化學物質。它和相應的酶結合後的產物會刺激受損部位炎症反應的加重,降低痛覺感受器的閾值,讓疼痛更強烈,直到受損部位癒合。這簡直就是在傷口上撒鹽啊有木有!
Photo: previcox
其實我們發燒的機制其實也是如此,身體的炎症反應讓我們發熱,所以繼續往下讀我們就會發現看多很多很熟悉的退燒藥。好了,理清了疼痛產生的根本,我們現在就可以分別研究一下不同的止痛藥了。
二. 常用止痛藥對比
1. 第一類就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也叫解熱鎮痛藥,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這類止痛藥了,很多情況下我們吃的退燒藥也是這個。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抑制酶的活性,讓之前我們提到的花生四烯酸無法合成!從而也就不會產生疼痛的感覺。
Photo: straighthealthcare
這種止痛原理不會影響人體正常的激素調節,也不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敏銳性,一般來說是比較安全的。但有一個問題,我們身體不僅只有在患處有相關的需要被抑制的酶,還有很多地方也有。尤其是是在消化道中,這種酶可以幫助保護黏膜不受刺激。所以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的一個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刺激胃腸,有木有感覺吃完胃就不舒服,吃不下東西?
Photo: yukariasano
從這點來看,布洛芬更勝一籌,因為它的作用機制不會讓酶永久失活,而是過一段時間之後酶還會把藥物踢出去重新恢復活性。也就是說,它對胃腸的副作用是暫時的。所以在我們疼痛難忍時,一般情況下都會建議使用布洛芬。
目前,國際衛生組織(WHO)和美國藥監局(FDA)都有建議將布洛芬作為6個月以上兒童首選的退燒藥物,因為目前來看它的副作用很小。在很多治療女生痛經的藥物中,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布洛芬。它在緩解疼痛的過程中,可以給胃腸帶來最小的傷害。
Photo: lunglaid
而另一種比較常用的阿司匹林,就沒有布洛芬那麼好了。它會讓這種作用於我們腸胃的酶永久失活,所以對胃腸的刺激要比布洛芬大很多!而且,因為發現了它與一種急性的致命疾病的關係(罕見),我們也不建議18歲以下兒童服用。所以在解熱鎮痛方面阿司匹林逐漸被取代。但是阿司匹林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緩解布洛芬所無法緩解的瘙癢感。
綜合來說,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解熱鎮痛藥中,如果只是普通的解熱、鎮痛,布洛芬會更好,刺激更小。但如果伴隨嚴重瘙癢情況下,我們要考慮阿司匹林。在使用的過程中,怕胃腸受到刺激可以配合服用一些保護胃黏膜的藥品,來減少胃腸的副作用。
Photo: rishe
2. 第二類就是撲熱息痛、泰諾等對乙醯氨基酚類鎮痛藥。不同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對前體酶的抑制,撲熱息,痛泰諾這類鎮痛藥是作用在花生四烯酸和酶反應之後的(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是在之前作用),它抑制的是他們反應之後的產物。所以呢,相比於布洛芬那類的鎮痛藥,撲熱息痛,泰諾只能緩解疼痛和降熱,但不能減輕炎症。
歐美比較流行使用撲熱息痛這類藥來進行降熱和鎮痛,它的鎮痛效果確實沒有布洛芬好,解熱效果也有一定的質疑。但是它有一個優點就是對腸胃刺激很小(因為作用在酶合成之後),所以對於患有胃腸疾病或胃腸極其敏感的人來說,撲熱息痛和泰諾肯定是優於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的選擇。
Photo: bundoo
3. 阿片類物質。這類藥物是嚴格由醫生才能開具的處方藥,一般是買不到的,所以這裡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種藥物有著最古老的歷史,從罌粟酒到分離出嗎啡。從名字也能看出它其實和毒品有很大的關係。阿片類物質是直接和大腦內的受體結合,作用於中樞,讓我們產生麻木的感覺。嚴格的說,它並不能減輕疼痛,它是讓我們忘記疼痛而已~它一般只會用於手術,癌症等嚴重疼痛的情況下!
Gif: giphy
總之,在面臨難以忍受的疼痛時,我們首先只考慮前兩種止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和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泰諾等)。而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中,布洛芬有有效的鎮痛作用,副作用較低,在沒有特殊的身體問題時可以優先考慮。雖然這兩種藥物都是非處方藥,很輕易就能在藥店買到。但對於藥物,我們始終要保持警惕性,需要嚴格的遵從說明,不能過量服用,濫用藥物。
對待止痛藥,要像對待其他所有藥物一樣。關鍵時刻我們完全可以使用,不必強忍痛苦。但也不能隨便使用,畢竟這些藥物都會對人體器官造成負擔,還有一定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希望大家對藥物有合理的態度,也希望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能儘快找到副作用更小更有效的藥品~
更多科普健康知識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Dize健康
Reference:
1. "Analgesic." Wikipedia. Wikimedia Foundation, n.d. Web. 30 Aug. 2016.
2. "FDA Strengthens Warning of Heart Attack and Stroke Risk fo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p., n.d. Web. 30 Aug. 2016.
3. Perrott, David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etaminophen vs ibuprofen for treating children's pain or fever: a meta-analysis."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158.6 (2004): 52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