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公園》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讓這些滅絕的生物在大銀幕上「活」了過來。全CG打造、等比例機械模型等技術讓這些史前生物栩栩如生。1993年,《侏羅紀公園》全球共獲得9.7億美元,成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這一紀錄直到《鐵達尼號》才被打破。隨後兩部續集同樣風靡全世界,就連2013年重映的《侏羅紀公園3D》在國內都收入了3.5億票房。
之所以造成如此盛況,就因為觀眾對這種消失物種的熱情,霸王龍的怒吼,迅猛龍的輕捷,腕龍高聳入雲,棘背龍與霸王龍之間的王者之戰被人津津樂道。而且恐龍早已進入主流文化之戰,在各種動漫、遊戲、影視作品中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有意思的是,《侏羅紀公園》系列中出現的恐龍很多屬於「搭錯車」類型,侏羅紀公園是恐龍的主題公園,並不是只有侏羅紀恐龍,比如最知名的霸王龍就是白堊紀的恐龍,但有了基因技術的再生,讓所有不同時期的恐龍有著相互交流的可能。但無論在任何時候,完整的生態系統是不必可少的。食肉龍憑藉著血盆大口橫行世界,而食草龍也並非坐以待斃,它們之間的戰鬥你來我往,有進攻就有防禦。
下面盤點一下侏羅紀系列中的主要恐龍,它們都是恐龍世界的明星,交匯在一起,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擂臺之戰。
【進攻派】霸王龍,有個更時髦的洋名字叫做雷克斯龍,暴龍類中最大的恐龍,陸上最強大的食肉恐龍之一,恐龍世界的明星,《侏羅紀公園》系列中的標誌性角色。
它們體型龐大,噸位冠絕食肉恐龍,在2013年澳大利亞出土的雷克斯龍化石標本顯示,其主人大概要超過15米,可重達14噸,為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大霸王龍化石。這傢伙頭部極大,口中密布利齒,擁有恐龍世界中最強大的咬合力,據悉其咬合力可達3.5萬—5.7萬牛頓。而且霸王龍有著與其巨大身形完全不相稱的敏捷,最大速度可達40公裡/小時。
霸王龍是《侏羅紀公園》前兩集當仁不讓的主角,從第一集吞人、秒滅迅猛龍到第二集中大鬧費城,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第三集中雄性霸王龍在與棘背龍的戰鬥中死亡,而體型更大的雌性龍在《侏羅紀世界》中再度登場。
靈巧殺手——迅猛龍 絕招:群體出動,如鐮刀一般的巨爪,行動敏捷,智商略勝一籌恐龍世界的二當家,比起威力無窮的霸王龍,這些集體出動,神出鬼沒而狡詐的迅猛龍更加令人心有餘悸。
《侏羅紀公園》系列對迅猛龍的描述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現實中的迅猛龍學名伶盜龍,屬於馳龍屬,僅在中國與蒙古發現過化石,其個頭差不多是人類的一半高,電影中的描述遠遠要大很多,也沒有證據表示其集體獵食。
電影中迅猛龍更像是伶盜龍的近親恐爪龍,這種恐龍化石在加拿大孟大略地區有過出土,但作者麥可·克萊頓在小說中對其的描述是迅猛龍的英文名「Raptor」,也就是這一有誤的描述,誤打誤撞成全了迅猛龍進入流行文化的地位。
「鬼鬼祟祟走來走去」的迅猛龍與孩子們的廚房大作戰場面是《侏羅紀公園》最經典的場景之一。乃至1995年成立的NBA球隊多倫多猛龍隊(Toronto Raptors)更是以迅猛龍命名。
最大最強——棘背龍 攻擊手段:血盆大口,前肢靈活,攻擊是手口並用因為《侏羅紀公園3》,默默無聞的棘背龍一躍進入流行文化,是恐龍世界上升勢頭最快的明星恐龍。
作為食肉恐龍,脊背龍之所以之前默默無聞,並不是因為不夠強大,而是化石稀有,完整標本已在二戰中被摧毀,乃至棘背龍一直以來都比較神秘。但恐龍學家對這種大型食肉恐龍的威力卻是沒有異議。
棘背龍如鱷魚一般的雙頜證明其咬合力強大,背部巨大的帆狀物異常顯眼,棘背龍前肢強壯有力,咬住獵物後可以用爪子撕裂對方,這一點是它們遠勝其他大型食肉龍的優勢。最新研究表明,棘背龍是一種半水生恐龍,以渾身鱗甲史前巨鱷為食。它們在水裡速度會很快,但到了陸地上就會遲緩下來。
由於對這種恐龍的研究相對不足,《侏羅紀公園3》中對棘背龍的描述有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片中棘背龍比霸王龍要大一號這個描述是正確的,其原型是巨大的埃及棘背龍,體重至少要超過18噸。
海底狂魔——滄龍 絕招:水中極快的速度,密布翼狀齒血盆大口《侏羅紀公園》系列,觀眾見識到了各種恐龍,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但獨獨就缺了水裡遊的。這一遺憾在《侏羅紀世界》中得到彌補。電影第一次復原了海洋中的霸主——滄龍。
滄龍假如生活在陸地的話,估計也沒有雷克斯龍什麼事了。因為這傢伙實在太大了,巨大的頭部、強壯的顎與尖銳的牙齒,巨大的尾巴表示其遊泳速度極快,最高速度可能達到48公裡/小時。在它生活的年代,幾乎將同期海洋生物趕盡殺絕,毫無爭議食物鏈頂端王者。而且滄龍特殊的牙齒——翼狀齒在電影中得到非常專業化的展現。
滄龍被歸為了海生爬行動物,說明這傢伙可以上岸,但估計如海豹一樣非常緩慢。
空中強盜——無齒翼龍 絕招:絕對的制空權 俯衝攻擊作為最早登陸銀幕的恐龍,無齒翼龍是飛行恐龍的標誌,在包括《金剛》,雷·哈裡豪森的大量特效電影中都有過出場。由於技術上的原因,翼龍在《侏羅紀公園2》的結尾才姍姍來遲,但極為驚豔。原著小說中主角們逃避翼龍追趕的一幕被轉移到第三集,並且在《侏羅紀世界》中,漫天飛舞的翼龍襲擊人類的場面異常壯觀。
無齒翼龍其實不是恐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其翼展很大,因此獵食和飛行方式完全可以參考如今的信天翁,而且它們降落會比較困難。由於其身體輕盈,因此在《侏羅紀公園》系列中翼龍將人用爪子抓起來的場面並不會發生,它們根本抓不動。但參照《侏羅紀公園》的原著小說,電影中翼龍之所以有如此強大攻擊力是由於基因技術所致,因此電影裡屬於變異翼龍,不僅能攻擊更大的獵物,甚至嘴裡還有牙齒。
毒液至尊——雙脊龍 絕招:不亞於迅猛龍的敏捷性,可以噴射讓獵物癱瘓致盲的毒液《侏羅紀公園》中那隻躲在樹後面嬌小可愛、最後卻凶相畢露的噴毒恐龍是一隻幼年的雙脊龍,成年雙脊龍要比電影裡大很多,身高差不多有2.4米(姚明身高2.26米)。
這是一種奔跑速度極快的恐龍,它們體色非常鮮豔,並且擁有一對極為醒目的頭冠。片中雙脊龍脖子有如褶傘蜥那樣可收縮/展開的皺褶,這一點是電影原創,實際上雙脊龍身體上並沒有這樣的特徵,但關於其會噴射毒液的設定,卻在近期科學界得到了證實。
雙脊龍尖嘴猴腮,嘴也不大,牙齒是倒勾型,科學家認為這樣的長相表明雙脊龍是食腐動物,但對這一點還存在爭議。
決戰CP:棘背龍VS霸王龍《侏羅紀公園3》中的棘背龍所向披靡,甚至擊敗了恐龍界的明星霸王龍,這引發了持續性的民間熱議,棘背龍與霸王龍到底哪家強?
其實棘背龍與霸王龍不是生活在一個時代,且棘背龍僅出土於北非,霸王龍出土於北美,二者也無從交手。但非要關公戰秦瓊的話,二者五五開。
▲ 霸王龍的平均身高,要比棘背龍高一些,而且重。電影中出現的那隻明顯要大,它們是體型最大的棘背龍——埃及棘龍,要比霸王龍更大,最重可達22噸。
▲ 霸王龍的咬合力更勝一籌,但棘背龍的嘴張開幅度要比前者大。
▲ 由於是半水生的關係,棘背龍在陸地上很可能要比霸王龍緩慢,但棘背龍前肢粗壯有力,霸王龍前肢可以忽略。
▲ 霸王龍生活在北美,獨霸一方,沒有與之匹敵的食肉恐龍。棘背龍生活在北非,其環境中包括鯊齒龍、似鱷龍等巨型食肉龍,為了爭奪食物棘背龍必須在戰鬥中生存,因此從戰鬥經驗上來看,棘背龍要高一些。
【防禦派】劍龍在各種有關恐龍的漫畫與影視作品上經常出現,這是一種群居類大型食草龍,體重可達10噸。最大的特徵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還有與巨大身體完全不相稱的小頭部,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
由於腦袋過小,劍龍最初與其他如雷龍之類的「小頭派」被認為是笨蛋級恐龍,但這種說法被廣泛的否定,更多科學家提出了「第二大腦」的說法並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因為這麼可愛的恐龍,憑什麼是笨蛋。
劍龍尾巴上那個尖刺是其防禦武器,在《侏羅紀公園2》中觀眾就見識過其威力,對攻擊劍龍沒有骨板保護的側面身體的食肉龍一打一個準。有證據表明,劍龍受到攻擊後,也會後肢支撐「站起來」!!用碩大的身軀衝撞食肉龍。
橫衝直撞——三角龍 絕招:頭部三根骨質角撞擊,有極大的殺傷力與劍龍在流行文化中齊名的是三角龍,這位在《侏羅紀公園》系列中出場不多但有特寫,除了第一集那隻病怏怏的三角龍之外,第二集大鬧營地,將一輛汽車頂飛到樹上。《侏羅紀世界》中,觀眾會見到更多這類白堊紀晚期的代表恐龍。
參照一下如今的犀牛,就知道三角龍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了。這種恐龍不高但非常敦實,像坦克一樣。三根角狀物是其著名形象,比起皮質的犀牛角,三角龍的角可是實心骨質,殺傷力可觀。而它們半圓形的骨質頭盾,究竟是幹嗎用的,到現在也是科學界的困擾(暫時求偶說票數最多)。
決戰CP:霸王龍VS三角龍三角龍與霸王龍生活在同期同地,是一對好對手,它們之間的纏鬥常見於各類書籍,二者之間互有勝負。
▲三角龍背後沒有鱗甲保護是其弱點,霸王龍的咬合力對其是致命的。化石顯示,霸王龍可以咬穿三角龍厚重的頭盾,然後將其整個頭部扯掉。腦補一下相當可怕。
▲但三角龍的衝擊力也不容小覷,一旦找準機會將霸王龍頂一個跟頭,那麼下面倒黴的就是霸王龍了。因此三角龍與霸王龍之間的戰鬥屬於一招制勝型,誰在第一個回合搶佔先機就能決定生死。
泰坦巨獸——雷龍 絕招:超大的身軀,神龍擺尾,甚至可以站起身來蹬踏蜥腳型亞目的恐龍中,雷龍、梁龍、腕龍其實有些傻傻分不清的意思,因為他們的形象實在太著名了,長脖子長尾巴,壯碩的身體,也是常見於各類流行文化作品。《侏羅紀公園》第一集中,首次亮相的是蜥腳恐龍中的「高個子」腕龍;第二集圍獵的場面中登場的是它們當中最長的梁龍;體型「較小」的雷龍終於要出現在《侏羅紀世界》中了。
雷龍之所以常見於各種兒童讀物,就是因為它們非常親民的形象,而雷龍也是一種性情溫和的食草龍,皮糙肉厚,成群結隊。而且作為著名的「小頭派」恐龍,雷龍也是「第二大腦」說的受益者,這傢伙體型太大頭部太小,尾巴上被咬一口的話,幾分鐘之後才會察覺,豈不悲劇!
雷龍身上沒有武器,全部仰仗著其巨大的身形,食肉龍打算打牙祭的話還要掂量掂量,就像獅子遇上大象一樣。它們的尾巴是唯一的攻擊武器,粗壯的尾巴掃一下也受不了,而且雷龍可以站起來蹬踏,一腳下去有骨斷筋傷的作用,在2005年版《金剛》中,就有過一群雷龍踩死迅猛龍的場面。
PS:雷龍的名字來源於最初發現者,他們認為這種恐龍體型巨大,行動起來如雷聲故取名雷龍,但後來它有了學術名稱——迷惑龍(部分骨骼與滄龍非常相似而得名),但雷龍這個名字太出名了,已被大眾接受,就連美國1989年發行的恐龍郵票中都用雷龍這個非正式名稱。
裝甲坦克——甲龍 絕招:背部的裝甲,背部重錘甲龍是恐龍世界中的龜派,如果說三角龍像坦克的話,那麼這傢伙絕對是裝甲車的代表。甲龍在《侏羅紀公園3》中首次登場,並且有近景特寫鏡頭,給足了面子。
一般認為甲龍是防守派的恐龍,因為其全身披甲,但研究表明,甲龍背上的骨質密度不大,與龜殼相去甚遠,對如霸王龍這樣咬合力強大的獵食者來說完全沒有作用。
甲龍真正的武器是尾巴上的骨槌,可以像劍龍那樣橫掃千軍,可惜兩種恐龍在歷史上沒有打過照面,劍龍滅絕之後甲龍才出現。另外甲龍身體上密布的尖刺也是極佳的防禦武器,因此這是一種全攻全守的恐龍,周身的裝甲和尖刺足以讓食肉龍不得近身,尾巴上的骨槌足以讓一隻食肉龍內出血,大概能夠彌補甲龍緩慢的移動速度。
神行無影——似雞龍 絕招:飛毛腿《侏羅紀公園1》中那個著名的經典場景,草原上被霸王龍追趕的大群飛速奔跑的恐龍,它們是恐龍世界中的瞪羚——似雞龍。
似雞龍顧名思義,但其實更像鴕鳥。似雞龍嘴裡沒有牙齒,用鳥喙一般的嘴來啄取食物。值得一提的是,似雞龍是雜食性,除了食草,還捕捉一些小型爬行動物。它們的前肢異常靈活,修長鋒利的前肢也是似雞龍捕獵的工具,也可以像袋鼠一樣打架。簡言之,似雞龍是鴕鳥與袋鼠的結合體。
它們是似鳥龍科中最大的一種恐龍,腿長步大,奔跑速度極快,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技能,一般恐龍追不上它們。在《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還是抄近路才勉強捕捉到一隻似雞龍。
鐵頭無敵——腫頭龍 絕招:鐵頭功《侏羅紀公園2》中有一幕是抓捕一隻年幼的腫頭龍,一旁還有閒人講解腫頭龍的攻擊性,話音未落,一人便被撞飛,足以見其威力。
腫頭龍是恐龍界的奇葩,就是因為其頭部的骨瘤,幾乎實心,雖然鐵頭功天下無敵,卻總感覺頭重腳輕,頭上成天頂個錘子誰受得了?而且它們的牙齒鋒利,卻是食草恐龍。
關於它們頭上骨瘤的用途一直處於爭議之中,攻擊武器或求偶道具眾說紛壇,但可以肯定的是,腫頭龍憑藉這一怪異的造型成功當選「最難看的恐龍」。
腫頭龍攻擊無不仰仗著其頭部,但「鐵頭功」這種功能有些七傷拳的意思,天天用頭撞會不會導致頸椎出現問題?但所有化石顯示,腫頭龍的頸部和頭蓋骨沒有任何受損的狀態,因此就出現兩種可能性:其一腫頭龍頭部太硬,撞遍天下無敵;其二成年的腫頭龍由於頭部太大,頸部無法承受撞擊,因此無法正面撞擊,只能像釘錘一樣頭部側面撞擊對手,無疑大大降低了攻擊型。
【最終BOSS】《侏羅紀公園》的主題之一是人類企圖徵服自然、駕馭自然。三部曲中恐龍軍團已經將人類搞到撲街,但還嫌不夠。本著作死的精神,《侏羅紀世界》中新的BOSS恐龍登場了,這就是混血恐龍——D-Rex掠食者,與霸王龍(T-Rex)相比,「D」代表著升級的意思,因此它又稱惡魔暴龍。
惡魔暴龍是完全的基因產物,它結合了雷克斯龍、迅猛龍、烏賊、蛇的DNA,同時也吸納了多種食肉龍的基因混血而成。
惡魔暴龍有著雷克斯龍巨大的身軀、迅猛龍的敏捷、重爪龍如刀刃般的利爪、瑪君龍褶皺的背甲、南方巨獸龍鋸齒一般密布的牙齒,加上由於基因原因而形成的血紅色眼睛,讓惡魔暴龍看上去就像一個發了瘋的怪獸。
最離譜的是,基因技術讓惡魔暴龍的智商陡然增高,已經達到了可以指揮恐龍部隊襲擊人類的層次,儼然一位惡魔指揮官。《侏羅紀世界》中,恐龍已經進化到了拼體型拼爪子更要拼智商的地步。
由於這種恐龍是逆天的存在,它的出現打破了恐龍自然界的平衡,所有進攻派與防禦派的恐龍都成了它的獵物,它的屬下。世界上怎會容得這種生物的存在。因此隨著惡魔暴龍的出現,恐龍界所有對手必須暫時放下私人恩怨,將矛頭全部指向這個逆天的BOSS。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