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潞安集團煤制油基地建成的世界首套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萬方級工業化側線裝置,上周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72小時現場標定。截至發稿時,該裝置已穩定運行1000小時以上,日產低H2/CO摩爾比產品氣高達20多萬立方米,日轉化利用二氧化碳60噸。
標定專家認為,該技術成功開發了性能優越的高效納米鎳基催化劑和專用反應器,優化了工藝系統,建成了世界首套1萬立方米/時規模的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工業側線裝置並穩定運行,實現了二氧化碳的高效資源化利用以及產品氣H2/CO比例的靈活可調,建議儘快開展工業化應用推廣。
據介紹,該技術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荷蘭殼牌石油工業公司聯合開發。在前期試運行和系統優化的基礎上,6月21日,其工業化側線裝置啟動全系統運行,並於7月10日實現滿負荷生產。
上海高等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孫予罕表示,該技術不僅為富含二氧化碳的天然氣規模化利用奠定了基礎,還將有助於山西煤化工產業的低碳化發展。將二氧化碳與甲烷作為碳源,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合成氣H2/CO,這一過程稱之為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或者乾重整。相較傳統的甲烷蒸汽重整,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幾乎不消耗水,而是大量利用二氧化碳,降低能耗的同時緩解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
然而,該反應過程特別容易積碳,抗積碳催化劑和專用反應器被公認為此類技術實現工業化的核心難題,國內外相關研發因此尚未達到工業側線或示範規模。據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院張軍博士介紹,課題組在催化劑抗積碳穩定性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製的催化劑在模擬工況下穩定運行5000小時以上。課題組還完成了催化劑研製和反應器模擬研究以及百噸級催化劑的工程放大和生產。在此基礎上,該技術可以拓展至水蒸氣重整和多重整應用,實現合成氣H2/CO比例(0.7~2.0)的靈活調變。因此,該技術適用於常規或非常規天然氣(如富含二氧化碳的海上天然氣、頁巖氣)的轉化利用,也適用於煤化工和冶金行業弛放氣的利用。
該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中科院戰略先導———煤專項、國家科技支撐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目前,合作三方正在進行該技術的商業評估。(記者李曉巖通訊員趙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