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與學校的差距,其實都在人身上
那年大三,看著學長學姐辛苦找工作,我不甘心,不想自己畢業的時候如此被挑挑揀揀,做這些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可是,憑什麼好的工作要選擇我呢?
想不通這個問題,於是我選擇了考研,從市重點一本去了985。
入學第一年,看著師兄師姐們找工作,雖然也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感覺很有奔頭,很有衝勁,我感覺,自己的選擇可能是對的。
後來,我發現:學校與學校的差距,其實都在人身上。
以前有講座,如果沒有學分的獎勵,很多人都懶得動;
寢室裡賴床、翹課的不在少數;
每天討論最多的話題,只要不是學習,什麼都行。
後來,講座成了較量能力的場所,分享人講的再好,下面都有人能提出質疑或討論的問題;
寢室變成了「旅館」,熄燈以外的時間,很少全員。
當時,我的一個高中同學,也考入了中山大學,讀化學博士(碩博連讀,我們直接叫她女博士了),她說:每天7點準時到實驗室,同學見面,問的都是「論文做完了嗎"。
所以,人和人的區別在哪?
我想就是採銅老師在《精進》中提到的:
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如果可以,一定更要努力,讓自己在儘可能的條件中,上一所更好的大學。
2、學歷或許是能力的底線
後來進入職場,我以為學歷的作用——敲門磚,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是,也不是。
學校,給你的不僅僅是學歷,而是你能力的底線。
網上有人討論: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其實,我覺得這個兩者根本就不應該放在一起比較。因為「學歷」是能力的結果之一。
因為公司與高校的合作關係,我們每年會接收大量的實習生,數百號人來來去去,時間久了,基本從接觸的第一天,我們就能基本判斷:這個人能否留下來了。
舉個例子:
職場看重「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起碼要能夠「及時求助」和「及時反饋」。
一次簡單的會議,讓實習生去檢查一下設備和會議室的資料。
一類學生,直接就去了,按照他們以前的習慣,打開電腦、擺上椅子,細心一點的會收拾一下桌面;
還有一類學生,會問一聲: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然後根據提示去做準備,甚至還會提前開好空調,放上一壺水和一組杯子,做完之後回來跟你說一聲。
提前問一聲,這個動作看上去很簡單,但是非常重要,這意味著,他除了知道做事,還知道為什麼這麼做事。
這樣的人,學東西會很快,基本靠「提點」,而不用手把手教。
於是他們也會很討人喜歡,這樣良性互動下來,想不進步都難。
這是實習期他們的表現,但是反過來推測一下,正所謂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你覺得,有這樣習慣的人,學習是不是也不會太差呢?
再舉個例子:守時。
如果有事,真的耽誤了,遲到了,一類人會說:沒辦法,路上真的堵車;或者「沒辦法,出門的時候突然怎樣怎樣了。」
但還有一類人,會在他預料到有遲到可能的時候,及時發出通知,說明特別情況,和可能會遲到的時間。甚至還會問一聲:我現在可以用手機,有沒有什麼是我現在可以做的?
對比一下,是不是覺得後者靠譜多了?
一個細節的背後,其實反映了很多,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不是有全局思維,是不是有責任心,是不是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等等。
「遲到了」就是「沒有辦法」,那以後事情做砸了,是不是也都是「沒有辦法」呢?
3、你以為的高標準,也許只是及格線
以小見大,看的不是學歷也不是能力,而是這個人面對問題是的思考方式。
覺得「大家都不會,我不會是正常的」,或者「這事沒人跟我說,我不知道」,是一種非常被動的思維,社會不是學校,你也沒有給誰教學費。
很多人都說:越努力越幸運。
不是因為只有努力的人能夠得到幸運女神的垂青,而是這些努力的人,從來不滿足與自己現有的水平,他們之前前面還有更高的山,他們知道除了牛人,還有高人。
我非常喜歡一本書的書名,中文叫《從優秀到卓越》,英文名叫《From good to great》。
人與人差距從哪裡開始的?就是是這句話開始的。
在一開始,大部分人都是優秀的,但是你選擇了保持?或者降低?以便融於某個集體?還是選擇「變得卓越」,去和真正厲害的人比較,向他們靠攏?
《新東方精神》裡有一句話:
「你要用牛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的走到牛人當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間的距離。當你覺得自己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的時候,你才能成為了真正的牛人。」
不是下班讀了幾頁書就是上進;
不是打了幾天學習卡能力就提升了。
有句話說的挺扎心的:那些你以為的「高標準」,可能連別人的及格線都不到。
所以我勸你,努力進入大企業。步入社會了,更要跟著厲害的人,擠破頭也要搏一搏,
4、寫在最後
都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也可以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而結果的逐漸累積,就變了人與人的差距。
不要找藉口輕易放棄,也不要因為圖一時的安逸而放棄。只要有可能,上更好的學校,進更好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