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條勒氏皇帶魚現身日本福井海港,在日本,勒氏皇帶魚俗稱「地震魚」,體型長約五米,一般情況下生活在深海海域,這次浮出水面十分罕見。
據日媒稱,世界範圍內,兩條勒氏皇帶魚同時出現是極為罕見的情況。在記者拍到的視頻中,兩條皇帶魚相伴著遊來遊去,身體呈藍色,表面布有斑點,頭部長著一根長長的細條,兩條身體大約長為五米,看起來已經是成年皇帶魚。但科學家們還沒有能清楚皇帶魚的生態特徵,因此目前還無法獲知這兩條皇帶魚的性別,這兩條皇帶魚在魚港內遊了大概兩個小時後消失了蹤影。
那麼,此次勒氏皇帶魚的突然現身,代表著什麼呢?勒氏皇帶魚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生物呢?又有嗎哪些關于勒氏皇帶魚的傳說呢?
勒氏皇帶魚有著像帶子狀扁平而長的身體,生活於50~200米左右的海裡。它主要分布區域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溫、熱帶海域。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都有發現。
因其主要生活在深海海域,全世界的捕獲量皆極少,故對其生態習性並不了解。相傳地震來臨前,此種魚會由海底遊上水面,因而被漁民捕獲。
勒氏皇帶魚又稱為:地震魚,早在之前網傳:臺灣花蓮縣秀林鄉遭「蘇拉」颱風侵襲,海邊的加灣小區出現俗稱地震魚的勒氏皇帶魚,隨後被大浪衝到海灘。11名居民扛回長達4米、重約59公斤的地震魚分給小區鄰居加菜。
那麼關于勒氏皇帶魚的記載,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所著的《動物史》中寫道:「在利比亞,海蛇都很巨大。沿岸航行的水手說在航海途中,也曾經遇到過海蛇襲擊。」其實這種傳說中的巨獸並不是什麼海蛇,而是一種深海巨型帶魚,科學家叫它皇帶魚——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因為這種長達18米的巨型帶魚一直生活在深海水域,難以捕捉和觀測,人們對它知之甚少,幾千年來,都充滿了神秘。
這次勒氏皇帶魚的現身引發了日本民眾的一些擔憂,因為當這種魚出現在海面或者海灘上的時候,往往預示著有可能會發生地震,所以沿海的漁民認為這種魚有預示地震的功能。
那麼為什麼皇帶魚會在地震前出現呢?
一般認為是皇帶魚通常在深海中生存,最喜歡在大約200米深度(活動深度在20~500米之間)的海底覓食,更容易感知地下的活動,當它發現海底有異動或者有地下氣體頻繁冒出時,就會浮上水面,這個時候往往代表著海底的地殼地層有劇烈活動或者活動比以往比較頻繁,如果接著發生地震的話,那麼也就相當於它的現身有預警地震的功能了。
當然我們並不能單純憑藉其浮上水面,就認為一定會發生地震,因為這種魚也會在其他一些情況下浮上水面的,比如在交配的時候,日本漁港中出現的兩條勒氏皇帶魚,很可能就是出現在水面上交配的,交配以後又回到深海了。
不過日本本屬於地震多發的地板塊上,因此還是想提醒下在日本居住和即將要去日本遊玩的旅客,一定要學好相關的防震知識,儲備好對應的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