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嫦娥五號」升空引發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據悉此次嫦娥五號擔負著對地外天體採樣的任務,操作難度是歷次探月任務中最高的一次,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進行月壤採樣。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太空探索活動對於未來全人類的生存發展都至關重要。但是偏偏總有那麼一群人抱著固有的偏見在大肆聲張。嫦娥五號剛剛升空,美太空軍便開始渲染「中國威脅」。
圖為「嫦娥五號」升空
在開始正文前,說明這樣的一個例子,主要是想證明一件事: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偏見大多數情況下就是來自這樣的一些媒體言論。
對於這樣的一些言論臆造出來的「事實」我們不必太在意,這是西方政客們偏愛的戲碼。相比於這些,那些真正接觸過、了解過中國的西方民眾所發出的聲音則顯得有意義得多。日前在美版知乎上,一位名叫克裡斯·艾伯特的網友提問稱:您對中國有什麼印象?
圖為美版知乎截圖
他回答道:當我告訴瑞典人或德國人我在中國呆了三年時,他們通常會給我一個樣子,就像告訴他們我在朝鮮一個營地裡辛苦工作了三年。這裡的人們不知道中國的實際狀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我喜歡在上海、北京和無錫的歲月。隨後並將他在中國生活時所拍攝到的照片一同分享了出來,其中有中國地鐵、美食、街道綠化等等。在看到這些照片後,有人回應稱「這讓我一直很想去參觀」,還有人指出「這看起來比洛杉磯乾淨得多」,還有人感嘆「啊,我很想念上海,這對年輕的外國人真是一個夢幻的城市」。
圖為克裡斯曬出的一部分中國照片
另外還有很多這樣描述中國的類似小作文的「長篇大論」。一位強調自己是「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戀人」的網友安妮表示:我是美國人,我敢肯定,您現在知道美國和中國之間發生的事件,但是我是偏好中國的。我將繼續大聲疾呼支持中國。我將倡導華裔美國人和中國遊客在我國的權利。我將竭盡所能,並在必要時提供我自己的資源。
圖為美國網友評論截圖
而在這些對中國給予高贊評論的網友之中,一個共同點都是他們或多或少都在中國生活過。當他們再回到自己國家面對本國人對中國的發問時,他們表現地十分不耐煩甚至氣憤,這到底是為什麼?一位名叫史蒂芬·摩根的網友表示:當我在美國時,某些人談到中國的方式讓我以為他們在想像莫多。例如「中國人有網際網路嗎?」,「他們有電視嗎?」,「他們有車嗎?」,「如何避免飢餓?」之類的問題,第一次感到很累,這類問題的唯一好處是:它可以立即確定誰是無知的人和誰不是。
這一現象的根源大部分來源於極具誤導性的西方媒體。在中國生活了八年的傑米·考利無奈地表示:人們不知道我的簡單評論對無情的的負面新聞和怪誕的誤導性媒體毫無幫助。無知是西方的一種疾病。
圖為網友評論截圖
看完這些外國友人的評論心裡流露出一股暖意,或許只有從這些真實的聲音中才可以感受到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友好,而且未來隨著中國的發展,相信這些真實的聲音必定會越來越多。(付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