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擴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走出國門,出國留學。留學也逐漸從精英教育演變成大眾化教育。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一份報告曾預計,2017年到202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約為7.2%,2022年留學人數將達到83.05萬人。
但在這種大趨勢下,留學,或者說在國外接受學歷教育到底是不是了解世界、繼續深造的「必經之路」呢?且看北京理工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的同學們見仁見智。
2月13日辯論專版中刊登的「『孝道』是否應成為高校寒假作業」的辯題投票中,支持正方福州大學為21%,支持反方江蘇大學為79%。
正方
大連理工大學
綜述
首先問候各位。我方的觀點是出國留學有必要。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探討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在權衡出國留學對個人發展的積極影響是否超過了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而這也正是我方認為衡量出國留學有無必要的尺度。
舉個例子,我們說吃方便麵是有必要的。不是說所有人必須要吃方便麵才叫「必要」,只要它可以方便某些人,對某一特定人群起到了幫助,在整體角度,就可以說其是一種「有必要」的產品。所以我方無需論證留學對所有人都有意義,留學對所有人都可以起到幫助。只需要論證出,留學對某些人群,確實是其當時情況下所能選擇的最優解,那麼留學這一選擇無疑就是有必要的。
換言之,一個辯論比賽應該著眼於真正面臨這些選擇的主要人群,而不是去假設一個本來就不將這件事納入選擇的群體,去強迫他們一定要這麼做。基於此,我方展開論證。
其一,留學的方向、途徑、目標地等因人而異。留學為很多大學生提供了一條新的個人發展之路。所以,作為一種新的求學途徑,留學有必要。當今社會信息全球化,出國留學的選擇也趨於多元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的途徑出國。根據成績優劣可以選擇不同的學校,根據經濟條件可以選擇不同的出國方式,根據喜愛的文化氛圍可以選擇不同的國家。
不僅選擇多元,很多高校也在不同程度上為更多學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出國留學的機會,諸如2+2、3+1本科雙學位和本碩雙學位等眾多的出國留學政策。這無疑說明,我國高校鼓勵年輕人追求自己出國留學的夢想,為大家提供方便。而且,留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某些群體的升學需求,讓這些同學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和文化氛圍,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
其二,從留學的過程看,留學相比其他求學方式,更加磨礪人的性格,培養堅毅的品格。眾所周知,留學會面臨諸多挑戰:從前期複雜的求學準備,再到通過一門外語學習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從一個全新的陌生的語言環境裡需要全部重新學習的課程,再到國內無法相比的畢業難和低通過率……這些都是留學者必須經歷與面對的。除此以外,出國留學可以使年輕人與外國人、外國文化近距離接觸,強迫自己遠離家人和長久以來在國內積累的人脈圈的支持。
正是這些過程中的磨礪,讓很多留學者擁有了過人出眾的外語水平,應付了複雜多變的異域環境,完成了極具挑戰性的課程。對於目前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來說,也更加需要留學者突破父母從小營造的生活圈和舒適圈,自覺地鍛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和磨礪自己的品格。這些都是出國留學可以帶給年輕人的巨大提升。
最後,從留學的結果來看,留學讓很多大學生豐富了自身知識,掌握了前沿技術,對大千世界了解更多,這是留學帶來的最大益處。不僅如此,逐年增多的留學畢業生給我國輸送了眾多高端人才,廣泛進入各大型企業,拿到相匹配的薪資。年輕人如果有機會,也應該抓住一切機會來豐富學識,增強技能。
此外,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雖然已經高速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外的某些發達國家在某些方面的科技實力依然領先於我國,其高等院校的綜合實力和世界排名也比我國的高校更具競爭力。
在發達國家學習最前沿領域知識,相信沒有人會說它是「不必要」的。在擁有了這些人類探索更加前沿領域的知識時,不僅個人實力會獲得更大的提升,回國後也可以更好投身祖國的發展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國家想要發展,個人的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出國留學,可以很好實現個人發展進而推動國家發展。
出國留學縱使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需要承擔更多的經濟負擔和更大的風險,但當一個人真的已經做好了出國留學的心理準備並且付諸行動時,我們應該告訴他,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鍛鍊自己的能力和品格,在現在朝氣蓬勃的年輕階段,就要敢想敢拼不怕困難,而不是以「留學沒有必要」來搪塞他們,扼殺他們遠大的目標和抱負,不讓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這才是我們對於勇於追夢的年輕人應有的態度和倡導。
答反方問
1.留學的目的是什麼?
陳樂:留學可以提升個人素質,拓寬視野,為越來越國際化的經濟發展大潮和趨勢做準備。留學還能夠讓人獲得更好的學習或者學歷背景,甚至可以彌補本科階段的遺憾和不足,在求職時提高自己作為複合型人才的可能性。
郭婧:留學還可以開拓視野成就氣質。出國是非常好的增長閱歷、鍛鍊能力的機會。我們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同國家的人打交道,吸收多種元素,開拓視野,從而打開思維的盲點和界限,提升自身競爭力。
2.留學對留學者有什麼其他人生選擇都沒有的獨一無二的作用?
熊羿:在陌生的語言環境和生活環境裡鍛鍊自己的生活能力,強迫自己不得不與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進行日常交流甚至是朝夕相處,提升自己與人交往、獨自生活的能力。還能在特殊的年齡段感觸更多努力和發展的可能。
郭婧:去不同的國家求學,對於個人內在個性涵養是很好的錘鍊,因為每個不同的國家對於人才的培養以及教育模式不同,造就的人才內在性格也不一樣。在國外,留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也可以和其他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接觸,並在其中學會包容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吸取有價值的部分。
3.對於無力支付留學相關費用的家庭,為何留學仍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熊羿:留學對他們而言不是必要的選擇,因為留學這個選項很少會在這種家庭的選擇當中,就好像人有山珍海味的時候也基本不會考慮方便麵一樣,但這並不代表方便麵是不必要的。在我們雙方今天的討論中,應該重點關注那些正在考慮將留學作為一個可能選項的家庭,這才是這個辯題討論的重點。
陳樂:留學不是必要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對他們沒有益處或者他們自己不想,而是因為他們的客觀條件所限而不得不放棄。當他們今後能夠滿足這些需要的條件後,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尋求這些自己依然想要追求的夢想,以及依然想堅持發展的道路。
郭婧:我們判斷一個事物是否必要的標準,並不是看是否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而是要看這個事物本身帶來的好處。並且當下留學並不是只有自費一個渠道,院校聯合培養等都是很好的渠道。
結論
總之,留學作為一種你我為獲得自己滿意學歷和教育經歷而選擇的道路,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肯定。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大趨勢下,高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的中國經濟,也愈加需要具備豐富海外教育背景和世界視野的複合型人才。相比於留在國內接受學歷教育的發展道路,留學的確具有較高的成本,但是其帶來的巨大收益和對個人成長的提升,無論是在意志品質還是在學習能力上都是無可替代的。
正方觀點與反方觀點,你支持哪一個?請掃碼關注「大學號」,為你支持的一方投票吧!投票結果將在下期校園辯論賽欄目公布。
反方
北京理工大學
綜述
開宗明義,學歷教育是以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為目的的教育經歷。本次辯題中的留學特指高等教育期間(本科學歷和研究生學歷)赴國外完成學歷教育,一般來說,相較於在國內完成相同水平的學歷教育,這樣的過程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要討論留學是否是一個必要的選擇,關鍵是要看與在國內接受教育相比,付出高昂代價獲得的留學經歷對個人能力成長和未來個人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否可以使留學者獲得明顯收益。我方將從學科適應性、國內就業市場需求和經濟條件三方面論證留學並不能為留學者帶來明顯收益,因此也並不是必要的。
首先,不同學科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不同。
完成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歷教育,離不開學科專業作為基礎,而不同國家和社會情況決定了學科強弱的分布,並不能簡單地以國外強於國內來簡單劃分。
就國內來說,不少高等院校的部分學科已經達到國際頂尖水平,例如北京大學的地球科學專業、清華大學的通信工程專業、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儀器科學等;還有一些高等院校擁有一些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特色學科,例如北京理工大學的兵器科學與技術等。
同時,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愈加明顯,論文期刊發表、國際學術會議、短期訪學、科研合作等多元化的交流方式更為頻繁、豐富,國內外在信息獲取共享、交流方面障礙越來越弱,國內外院校的水平也在不斷縮小,立足國內獲得國際化的提升與成長也更加便捷。因此,留學這一選擇對於留學者自身知識能力的提升並不具有必要性。
其次,大部分用人單位對於留學經歷並無特殊要求。
當前,國內留學人口不斷增加、海歸人數不斷增加,就業競爭激烈,海外歸國人員的含金量呈現下降趨勢。根據教育部統計,從2012年到2017年,出國留學人數從40萬增至60萬。而智聯招聘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人力資源主管表示不會因為應聘者的海歸身份而有所優待。同時,海歸畢業回國時間通常和國內應屆生畢業時間不同,無形中增加了自身的求職難度。
另外,對於部分看重實際工作經驗的職業,例如會計師、律師等,留學者在海外完成學歷教育,卻沒有機會在國內取得實習實踐經歷,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求職優勢,也不利於個人職業發展,究其原因,就在於國內外教育發展和職業發展並未完全接軌,從而可能為海歸的回國著陸帶來種種問題。可見,相比於其他畢業後的去向,國外留學對於留學者的職業發展的作用,並沒有顯著而無可取代的優勢,甚至可能讓留學者在回國就業時「水土不服」。
最後,留學帶來的成長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相較於國內求學,留學者將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在異國他鄉也面臨生活上的諸多不便。除此之外,由於遠離家庭和親人,地處陌生的文化環境中,留學者容易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導致產生心理問題。
香港《南華早報》2018年7月20日報導稱,光明未來組織(由英國、德國和中國的學者組成)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英國求學的中國人中,16%出現了「嚴重苦惱」的跡象,這意味著患有抑鬱症。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中,大約1/5的學生稱,他們大多數時間一直感到緊張。
更值得關注的是,留學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安全風險也在不斷加劇,當前國際形勢趨於複雜,加之西方國家社會存在的割裂與經濟下行,這都導致留學所在地的安全穩定情況不容樂觀,也為留學生活增加不安全隱患,中國留學生遇難或遇襲屢見不鮮。種種因素,將會潛移默化地對正處於青春成長期的留學生產生負面效應。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留學不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答正方問
1.請問您怎麼理解「必要」這個詞呢?如果必須是對每一個人來說的話,那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必要的嗎?
龔思凱:討論一種選擇是否「必要」,就是要看一種人生選擇是否能給大多數作出這種選擇的人帶來明顯收益。通常而言,作出留學選擇的行為主體是高中、本科畢業生和少數研究生,對於這一學生群體,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幫助他們獲得高層次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未來就業的競爭力,同時確保心理健康。
蔣聶耳:在這裡討論是否「必要」,還要看整體的語境,這裡的語境就是針對所有滿足留學要求的學生而言,而並沒有特指一定有「留學需求」的人。打HPV疫苗是否有必要,我們一個基本討論域肯定是針對滿足接種疫苗所需的生理指標的人群,比如接種人至少不能對疫苗過敏。
2. 請問您如何理解「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這句話呢?
蔣聶耳: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這句話的確沒錯,但投資需要理性,要合理站在自身經濟實力去投資,有的人在股市裡加100倍的槓桿賭上全部的積蓄,這也是投資,你能說這是最好的投資嗎?這是一種極端的賭博。雖然這個例子過於極端,但我想表達的是,如果留學變成了「有必要」,這無疑超出了很多家庭經濟的承受能力,而且留學並不能保證學有所成。因此,這樣的一種投資必然不是必要的。
龔思凱:每一個理財者都聽過一句話,「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同樣,留學教育對於一個家庭恰恰是有著巨大風險的理財方式。
根據《2017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79.3%的海歸認為自己在就業中存在一定劣勢,負面因素集中於兩點:一是不熟悉國內的就業形勢與企業需求,二是回國時間與國內招聘季時間不符。試問在經濟形勢、就業市場愈發緊張的當下,會帶來就業劣勢的留學真的是一個必要選項嗎?
3. 請問一個可以獲得諸多益處的投資,對於一個可以承受出國留學帶來的成本的家庭,您方認為的弊端究竟有哪些呢?
龔思凱:可以承受留學成本並不一定意味著能獲得大家期望看到的出國留學收益,其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留學生群體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挑戰。正我們在綜述中提到的,在英中國留學生普遍存在的抑鬱現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況且,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遭遇不幸的案例也屢見報端,例如2016年11月,上海留學生陸某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期間自殺;2016年1月,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留學生陸某跳進密西根湖自殺;2012年1月,美國堪薩斯州安保利亞州立大學中國留學生楊明喧,疑因生活壓力及心理壓力過大,先朝自己開槍後,再撞車身亡。
蔣聶耳:在經濟學的視角下,衡量一件事情的利弊還需要從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維度考慮——留學的錢和時間可以拿來做更多的投資,對自己的投資可以拿來在國內參加更多的訓練營、技能培訓班,考更多的證書,還可以實習甚至拿到一個更好的offer。投資人生的其它選項的話,說不定還會收穫一份完美的婚姻和家庭。
所以,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多選題時,不應只考慮一種選項的利弊比較,還要看這一選項和其它選項相比何者更好。我方認為就算在這個問題的語境下弊端可以忽略不計,也並不意味著留學就是必要的。
結論
留學和其他任何一種人生選擇一樣,都需要置身其中的人盡其所能地周密準備,認真衡量風險與收益,最終謹慎地作出選擇。我方坦然承認諸如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這樣的頂尖國外知名學府的老牌專業,能為就讀的學生提供比國內更好的科學研究平臺和硬體設施,對科研充滿熱切渴望的追夢者作出的留學選擇也理應獲得充分的肯定、尊重與祝福。但當我們立足於廣大的高中、本科畢業生群體,以他們的角度思考今天的辯題時,我們難以忽視選擇留學之後要考慮的學科適應性、國內就業市場需求和經濟條件等現實因素。基於以上我們對這些現實因素的討論,我方堅持認為留學不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中國科學報》 (2019-03-20 第8版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