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1994年最受中國人關注的一部國產電影,姜文的導演處女作,年僅16歲的主演夏雨憑藉影片中的馬小軍一角獲得當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稱號。
在這些光環的籠罩下,作為一個影迷,我很難不對它產生期待。因此產生的後果就是,看完之後我感到有些失落。我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鳴,或者感動。而至今還留在記憶中揮之不去的,是它始終昏黃的色調,是它瀰漫期間的荷爾蒙的氣味,是馬小軍或者憂愁或者躁動的心情。
忘了是哪個人曾說過:「我看《陽光燦爛的日子》不感動,是因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後說不出它的箇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記憶之中我並沒有如此的瘋狂過,青春飛揚的時刻好像總是伴隨著安靜的影子,躁動不安的心靈也掩蓋其中。但是看著他們在一起瘋狂的打鬧,看著他們騎著自行車在街頭巷尾狂奔拍人,看著馬小軍為了證明自己從高高的煙囪中跳下來滿臉煤黑還嘿嘿大笑,看著他瘋狂的愛上米蘭後因為她而瘋狂。我感到的是體內的一種性格的缺失。正因為我沒有這些記憶和經歷,我體內那些本該被青春釋放的激情躁動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處,以至於自己都以為它們並不存在。等到類似的電影情節才將它們從沉睡中喚醒。然後,那種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經歷的遺憾會隨著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彌散開來,而在記憶中留下一道別樣的風景線,一副被塗抹成為金色的畫卷,一段沁人心脾的樂曲。
嚮往的東西通常會被主觀的美化,而姜文試圖還原的回憶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於是在這一點上,我找到了與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開頭,用畫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北京,變化這麼快!20年的功夫,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我幾乎從中找不到任何記憶裡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欲望。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伴隨著我,陽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陣陣發黑……」
馬小軍生活的時代在我看來遙不可及,但是同屬於青春的朦朧氣息卻跨越了時空精確的傳達到了我身邊。那種摸不著抓不緊道不清卻又確確實實困擾著我們的感覺,往往讓人無從喧洩,只能流露。有些人緊抓著它不放,不厭其煩的無限放大,病態般的沉溺其中,這在當今眾多所謂的青春小說中隨處可見。也有些人始終渴望著強硬,他們不願意被這種前所未有的憂傷所困擾,可又確實無法擺脫,於是他們便用相對叛逆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證明自己的存在,尋找自己的出口。馬小軍便是這樣的一類人。
掌上高招服務號
中國教育在線高考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