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兇猛》是2004年在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小說,該書作者是王朔。《陽光燦爛的日子》即根據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而來。
故事以「文革」為背景,描寫了北京市一個部隊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長過程。
他們逃課、泡妞、打群架,他們由於「不必學習那些後來註定要忘掉的無用的知識」而使自身的動物本能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他們深知自己的未來已被框定於固定的範疇之內,所以他們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前程。
「一切都無須爭取,我只要等待,十八歲時自然會輪到我。」因此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就只剩下隨處發洩的精力、四處尋找刺激的欲望、自以為是的狂傲、隨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靈;在「我」的世界裡,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貳臣、於北蓓是狐狸精、米蘭是交際花;在「我」的心中,家長令人厭惡、學校無聊乏味,而用鑰匙入室窺私或順手拿走不超過十元錢以上的物品,是一種興趣愛好。也有發自內心的對異性的迷戀,但這種浪漫的感情最終還是被無法控制的獸慾所吞噬。
《動物兇猛》講的大抵是青春時期的欲望,青春時期的那一份悸動。米蘭對於馬小軍而言,或者說,對於大多數男性而言,是一種純潔的,美的,甚至有點高不可攀的存在。她們或許就是在我們身邊的某一個人,但她們就是給我們一種神聖而不可冒犯的威嚴感和距離感。
王朔的語言有一種含混的巧妙,那種求而不得的心態,那種孩子氣的狀態。即使是欲望的「宣洩」也是帶有一種孩子氣的天真爛漫,像是力圖想要和成人世界或者說和欲望的世界有所區分。
於北蓓像是專門為了被王朔拉來與米蘭作對比一樣。於北蓓固然也是美麗的,但這樣的美麗有種妖氣式的美麗。她和男孩子打成一團,勾起了男孩子對於性的最初的渴望。她帶來的欲望純粹是肉體式的,也是沒有任何神聖感的。
相反,米蘭不管是對於馬小軍或是其他人而言,都像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脫離了肉慾的存在,更像是對於愛情甚至連愛情都算不上,就只是追求美好的一種存在而已。
但是當馬小軍最終對米蘭宣洩了自己的肉慾的時候,那個對於馬小軍而言象徵著純潔與美麗的米蘭在那一瞬間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像於北蓓一樣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肉慾式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在眾多人最終都變得市儈之後,變得不再年輕之後,米蘭似乎永遠都還處於那個階段一樣,依然是美好的象徵,即使看上去已經不再純潔。
在那個有「正當欲望」的「正當年齡」,這樣的欲望卻變得不太正當。青春似乎本來應該是熱血的,但「熱血」並不等於「兇猛」。馬小軍的可悲之處正是將「熱血」與「兇猛」混淆,最終掉進了深淵,最終為自己的欲望買單。
比較有趣的一點是作者在最後否認了自己與米蘭的一切,那個在作者看來那麼美好或是說那麼荒唐都是不存在的,那些所謂的陽光、義氣、熱血都荒唐不堪,都是作者自我構建的一種幻覺。亦真亦假一般,確是悲劇無疑。
或者說,回憶並不是忠實的,但不忠實的回憶卻恰恰是真實欲望的展現。那確實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不管是想像中的還是幻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