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衛生健康委發布
2021年1月份全市傳染病疫情提醒
鑑於國內多處新發現新冠肺炎本地病例,且冬季天氣寒冷,有利於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原則以及新冠肺炎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的要求,本月應重點防控新冠肺炎。此外,滁州市衛生健康委提醒您,應注意預防以下幾種傳染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
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接觸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由於在糞便、尿液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其對環境汙染造成接觸傳播或氣溶膠傳播。
臨床表現: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以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等為首發症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症狀。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極少數患者還可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壞死等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輕型患者可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嗅覺及味覺障礙等,無肺炎表現。少數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可無明顯臨床症狀。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多見於老年人、有慢性基礎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圍產期女性、肥胖人群。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部分兒童及新生兒病例症狀可不典型,表現為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或僅表現為反應差、呼吸急促。極少數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出現類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或巨噬細胞活化症候群等,多發生於恢復期。主要表現為發熱伴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壓或休克、凝血障礙、急性消化道症狀等。一旦發生,病情可在短期內急劇惡化。
預防措施: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者N95口罩。儘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內的通風換氣。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增強免疫力。安全食用進口冷凍食品。密切關注發熱、咳嗽,出現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是感染諾如病毒屬病毒引起的腹瀉。
傳播途徑:可通過氣溶膠、接觸、食物、水傳播。
臨床表現:自限性疾病,以輕症為主,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嘔吐、反胃、噁心和胃痛,兒童和成年人均可感染。潛伏期為24-48小時,病程一般為2-3天,多數患者發病後1-3天即可康復。
預防措施:保持個人手衛生,勤洗手,正確洗手。食品充分加熱,定期對餐具進行消毒。及時清除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洩物,處理時應使用手套和口罩,並使用含氯消毒劑,對受汙染的地面和物體表面進行消毒清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外就餐儘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產品和水產品等食物。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
傳播途徑:飛沫、直接接觸等。
臨床表現:高熱、乏力、頭痛、全身酸痛等。
預防措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注意鍛鍊身體,提高免疫力;儘量少去人多密集的場所,避免交叉感染;多喝熱水等。
水 痘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
臨床表現:該病潛伏期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較急,年長兒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現前可有發熱、頭痛、全身倦怠、噁心、嘔吐、腹痛等前驅症狀,小兒則皮疹和全身症狀同時出現。
在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皮疹先發於頭皮、軀幹受壓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開始為粉紅色小斑疹,迅即變為米粒至豌豆大的圓型緊張水皰,周圍明顯紅暈,有水皰的中央呈臍窩狀。黏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肛門等處。
在為期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皮損呈現由細小的紅色斑丘疹皰疹結痂脫痂的演變過程,脫痂後不留瘢痕。水皰期痛癢明顯,若因撓抓繼發感染時可留下輕度凹痕。體弱者可出現高熱,約4%的成年人可發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預防措施:隔離患兒至皮疹全部結痂為止,對已接觸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水痘減毒活疫苗是第一種在許多國家被批准臨床應用的人類皰疹病毒疫苗,接種後的隨訪觀察發現水痘疫苗對接種者具有較好的保護率。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簡稱流腮,俗稱痄腮。
傳播途徑:呼吸道傳播(主要以飛沫形式)、接觸傳播、垂直傳播
臨床表現: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肌痛、咽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腮腺腫痛最具特徵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張口、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佔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10%~15%的患兒僅有頜下腺重大,舌下腺感染最少見。重症者腮腺周圍組織高度水腫,使容貌變形,並可出現吞咽困難。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咽及軟顎可有腫脹,扁桃體向中線移動。腮腺腫脹大多於3~5天到達高峰,7~10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腮腺腫大時體溫升高多為中度發熱,5天左右降至正常。病程10~14天。
預防措施:接種麻腮風疫苗;出現腮腺腫大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就診、隔離;確診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應隔離至症狀完全消退或發病後14天等。
來源/ 滁州市衛生健康委
監製/ 高明責編/ 劉永軍編輯/ 劉琳
主辦單位/ 中共全椒縣委宣傳部
你真的「在看」,請記得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