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7,這是《波動光學》慕課以往九期的參課人數。第十期課程將於2020年9月21日開課,又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參加線上課堂。
2016年4月26日,利用上海市以及學校的課題資助,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管曙光主講的《波動光學》慕課上線,這也是「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第一門面向物理專業學生的光學課程。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具有與傳統線下課程類似的作業評估體系和考核方式。每門課程定期開課,整個學習過程包括多個環節:觀看視頻、參與討論、提交作業,穿插課程的提問和終極考試。
在管曙光看來,《波動光學》的線上課程,加強了資源共享,傳統教學中一個班最多80人,慕課每期大概有3000人。「我在華師大當老師,一輩子也就教2000多名學生,現在課程輻射面這麼大,自己也很高興。」管曙光表示。
據了解,《波動光學》(英文版)已成為首批中國高校向全球推廣的200多門國際慕課之一。
管曙光是華東師大的「紅人」,多年來他堅持在本科生基礎課教學一線,他的「金課」《光學》被物院歷屆學生列為必打卡課程,有些學生聽一遍兩遍不過癮,還會「三刷」。
「在線教學與混合式教學,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個發展方向。」管曙光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探索,能與傳統課堂相互補充,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管曙光的翻轉課堂學生。受訪者供圖2016年9月,管曙光在學校開展《光學》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學實踐,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結合起來,「線上佔到40%左右」。
管曙光表示,翻轉課堂通過教學設計與互動,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從而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發展創造力思維打下基礎。
此外,翻轉課堂鼓勵學生提問,「很多學生不敢問問題,害怕問問題會被笑話,但我們鼓勵學生問問題,敢於說出『May I ask a stupid question?』」
學生在通過線上學習後,留給線下課堂的就是難點、重點問題,逐一擊破,就會更有效率。
在課堂上,管曙光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分小組討論時同學們之間互相碰撞,PK會很激烈,他們在討論中會把思維誤區暴露出來,而且這些年輕的頭腦,有時候也會對老師有所啟發。
他也鼓勵學生挑戰權威,課堂上的教材講義以及慕課都會有一些小錯誤,學生只要找出一個錯誤,期末總評就加一分。「這時候學生就會來勁,期末的時候有十幾位同學獲得加分,多的能加兩三分」。
他表示,面對新的多變環境,培養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自主學習,而大學的課堂能做的,就是適應轉變,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培養他們自主思維以及創新的能力。
教育部高校司司長吳巖曾表示,「金課」的標準就是「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
「高階性」, 就是要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創新性」,是指課程內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挑戰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
這正是管曙光在教學中一直踐行的標準,在課程設置中,擺在第一位的還是課程內容的專業性與挑戰度。
「大學教育,難度與高度一定是第一位的,我不會因為學生的評價就迎合討好,放低課程難度,該批評還是會批評,該要求還是會要求。」管曙光說,老師的作用就在於給學生支架與支撐。
管曙光在課堂中。受訪者供圖怎麼把專業知識講得透徹、有趣味?這就需要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上下功夫。
「光學現象很美,學生對美的現象著迷後,我帶領他們去探索現象背後的原理,而原理往往簡潔又深刻,能達到高度的統一與和諧。從現象美到原理美,學生們就會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管曙光認為。
他經常對學生們說,上課就像帶領他們去爬山,爬山很累很辛苦,他已經爬了很多次,知道山那邊有什麼,知道上山下山有幾條路,哪一段路最難走。「但你們一定要親自爬一遍,才知道山上有什麼樣的風景,沿途能收穫什麼。」
他堅持全年備課,有關光學方面的新進展、展會、文獻,管曙光會把有用的素材記錄下來,在暑期集中改進課件。
管曙光還會琢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將抽象原理生活化。去年國慶閱兵的方陣,就給了他啟發。「整個方陣步調完全一致,這不就是課堂上講到的光柵嗎?光柵的相位必須完全一致,才能集中能量,形成明銳的譜線。」之後的課堂上,他講完光柵的原理以及思考,就會把方陣的照片拿出來,讓學生加深印象。
「公式可能會忘記,但這個原理,這個圖像,他會帶走。」管曙光認為,教學的目的就在於此。
管曙光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他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三個要求:一是脫稿講課,二是認得班上每一個學生,三是親自改每一本作業。
脫稿講課才能看出來老師對課程的熟練程度,「我備課經常備到迫不及待地想見到學生們」,有欲望去分享,才能講好課。
2016年以前的教學課堂有五六十個學生,之後的翻轉課堂有30個學生,管曙光能叫得上班裡每一個同學的名字。經常有學生很奇怪,老師怎麼叫得上我的名字。
「教書先教人,人不認識你怎麼教,樹人就是要了解關心學生。」管曙光解釋。他的課上不怎麼點名,總是上課前20-30分鐘提前到,跟學生互動,發發作業,看一下作業本就知道名字 ,學生問問題後也會問一下名字。時常有學生告訴他,「管老師的課堂有一種中學的感覺,大家打成一片。」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老師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學生走進一個領域,為此一生耕耘。」管曙光與物理結緣,起於湖北省蘄春縣二中的物理老師葉亞。
初中時,為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葉亞有時候會讓管曙光和同學在實驗室「鼓搗」儀器,有一次,管曙光把用於實驗演示的大電池正負極接起來,放完了電池的點亮,次日老師上課時燈泡沒亮,演示失敗了。不過葉亞沒有生氣,而是向同學們講解了原理,激發他們對物理世界的興趣。「那個時候我就特別喜歡物理,願意選擇物理」。
薪火相傳,管曙光現在在做同樣的事情。「我希望很多年以後,教過的學生能回憶起來,大學裡有一位管老師,上他的課很有收穫,等我老了也能吹吹牛」。
管曙光有位學生叫趙佳蔚,當年第一次期中考就不及格。在管曙光的指引下,趙佳蔚對光學產生了興趣,從德國杜塞道夫大學光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後,趙佳蔚目前在慕尼黑一家雷射科技企業工作。她會給管曙光來信,感謝當年的指引與教導,言必稱「當年的學渣」。
左一為邱添近五年以來,管曙光指導本科生發表9篇SCI論文,其指導的本科生邱添的學術論文榮獲2016年第十二屆全國複雜網絡大會「優秀學生論文獎」,為該會議12屆以來首次本科生獲獎;在他的進一步指導下,2017年,邱添的學術論文獲得「國創計劃十周年」慶典暨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優秀論文。
本科期間邱添發表了6篇SCI論文,其中4篇為第一作者,在他的推薦下,邱添現在北大讀博。
「我自己是三流的物理學家,但我希望做一個好老師,能教出一流的物理學家。」管曙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