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科斯:中國的奮鬥就是全人類的奮鬥,未來的希望在中國

2020-11-24 騰訊網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羅納德·哈裡·科斯的主要學術貢獻在於,揭示了「交易價值」在經濟組織結構的產權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傑出貢獻是發現並闡明了交換成本和產權在經濟組織和制度結構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羅納德.科斯在自己的著作《變革中國》談到: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後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還曾留下了這樣的評價:「我是一個出生於1910年的老人,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許多事情,深知中國前途遠大,深知中國的奮鬥是全人類的奮鬥!中國的經驗對全人類非常重要!希望在你們,希望在中國。」

事實上,中國在1949到1978年間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受到了近百年的入侵、戰爭、外來壓迫等等。但這已是當時的情況了,如今的中國是世界上只有30%的人口人均GDP高於中國,中國人均GDP高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在人類歷史中世界人民從未有過這樣的改善。中國是否能實現民族復興和其與人類命運存在著巨大的關係。

在過去30年裡,中國成功地從一個市場和企業精神被禁錮的固化經濟,轉型為一個市場力量盛行且私企遍地的活躍經濟。但中國仍堅守著社會主義的立場,並自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今的中國已經是當今世界最活躍的經濟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然大勢已定,任何想要阻礙中國走向繁榮的國家都應該在此時謀求與中國實現共贏。

科斯還說道:雖然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是美國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美國的高速發展是為了鞏固美國在全球的霸權,然而世界人民並未從中獲得多少的機會。未來世界的希望在中國,中國人在非洲改善了非洲人民的貧窮面貌,中國的「一帶一路」聯通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全人類發展裡中國正在引導全球走向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局面。

如今的美國不遺餘力的都要阻礙中國實現繁榮,因為它已明顯感覺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正在感受到來自東方中國的壓力,為此美國不顧對其他人會產生什麼結果,美國也必須要保持住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地位!但是時代的腳步已經邁向了共同繁榮,未來不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科斯:中國的奮鬥是全人類的奮鬥,未來希望在中國
    近些年來,人類一直喜歡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國家的未來在哪裡?世界的未來在哪裡?關於未來,聰明伶俐的人類提出過不少的設想,有好的,未來是充滿科技感的時代,人工智慧代替了很多人力的工作,共產社會,福利完善,不用拼死拼活的工作就能過上比較好的生活,每個人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奮鬥,而是為了理想而加油。
  • 專訪|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張虹:青年奮鬥心態很重要
    2020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昨天揭曉,國際奧委會委員、冬奧會冠軍張虹,以及中國女排隊長朱婷兩位體育界優秀代表獲授獎章。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張虹直言很榮幸能跟抗疫一線醫護人員一同拿到這枚獎章。作為傑出青年代表,張虹認為,奮鬥過程中的心態很重要,並鼓勵青年人要懷有信念和目標去戰勝困難。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張虹。
  • 解碼「中國溫度」背後的「奮鬥」底色
    以「奔跑」的希望開化大地,以「奮鬥」的熱情解凍河流。  歲末年初,天寒地凍,華夏大地上卻一片熱氣騰騰。在宏偉壯觀的雄安站前,「未來之城」的建設者們晝夜不停的堅守在工地,在燈火通明中映照著戰天鬥地的建設熱情;長三角地區,安徽淮南、淮北和江蘇徐州、南京的鐵路車站一片繁忙景象,一列列滿載電煤的列車有序駛向安徽、江蘇等地發電廠,緩解電廠燃「煤」之急……神州大地上的一幅幅場景,定格寒風中14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見證中華民族勇敢前行的精神力量,彰顯億萬人民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昂揚鬥志。
  • 紅紅火火中國年始終與奮鬥結緣
    而這種神聖地位的集中體現,就是遊子歸家,親人團聚,朋友相會,表達親情,暢敘友情,抒發鄉情,其樂融融,喜氣洋洋,展現著生活之美。在這個意義上講,春節,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分,是中華民族「家和萬事興,國安享太平」的象徵,顯現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精神氣象。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 天津大學教授王靜康:為中國成為化工強國而奮鬥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王靜康從教近60年從來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女神節早上9:00,80歲的天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靜康跟往常一樣準時走進了辦公室。「這就是王老師的女神範!」王老師的學生們笑著說。從教近60年,王靜康從來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每次招生,她都會把醜話說在前頭:「考我的研究生沒有寒暑假,因為國家建設的步伐沒有假期。」作為新中國工業結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學好科技、報效國家」是王靜康一生的執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情懷讓王靜康的腳步始終慢不下來,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的第一線。
  •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劉秀祥的「磨礪」心路  2020年「五一」長假前三天,黔西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都很忙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生家訪和高考備戰上在車上,他寫下了一段話:「習近平總書記今天給青年的寄語說,『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我們要立足當下,奮勇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今年32歲的劉秀祥,一路走來,心酸但始終堅強,對「磨礪」有不同於常人的體會,他深知「奮鬥」的意義。  4月28日,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劉秀祥名列其中。
  • 在不懈奮鬥中創造輝煌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重申「奮鬥」這一時代主題詞的價值和意義,激勵著億萬中國人民繼續在追夢之路上持續前行,堅定了奮鬥者矢志攀登、永不停歇的信仰、決心和腳步。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 「奮鬥者」號上的最強中國智慧
    11月28日,成功完成萬米海試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勝利返航。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諾貝爾獎獲得者傾情出任未來實驗室學苑名譽院長
    諾貝爾獎獲得者Sheldon Glashow 謝爾登·格拉肖教授便是其中一位。自創辦以來,未來實驗室學苑始終對科學保持熱愛與追求,把實驗室行業發展作為自己的責任,盡心盡力。這令格拉肖教授產生了強烈共鳴。「我從來沒想過要去追求諾貝爾獎,能夠將科技用來造福人類,讓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這才是我真正惦記的事情。」格拉肖教授說道,這與學苑的追求異曲同工。
  • 關於中國諾貝爾獎的思考
    有位教授激動地說:「王育竹距諾貝爾獎只差一步......」。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但不少人都關心過這件事,因此我想談談諾貝爾獎的問題。首先,需要說明我不認為我能得諾貝爾獎,也不認為自己有這麼高的造詣。但作為我在中國現實環境中所經歷過的一段重要過程,應該總結一下經驗,供年輕人參考或許還是有意義的。 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到了。
  • 奮鬥創造歷史 實幹成就未來
    「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科技創新捷報頻傳,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民生事業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過去一年我國發展成就的概括,令受邀參加春節團拜會的中國海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李中倍感自豪:「黨和國家事業欣欣向榮,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力量、中國風採。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作為擁有355項專利的擁有者,這個名字您一定不陌生,他就是諾貝爾獎的創立者諾貝爾。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記全國鐵路「火車頭獎章」獲得者韓曉虎
    廣大青年要培養奮鬥精神,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永不氣餒。」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奮鬥是幸福之源。今年46歲的韓曉虎,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嘉峪關車輛段武威南運用車間動態檢車班組工長。從初出茅廬的新工到精通業務的師傅,從經驗豐富的檢車員到動態檢車班組的「當家人」,用28年工作經曆書寫著自己成為一名「火車頭獎章」獲得者的奮鬥史,為青工們做了好榜樣。韓曉虎所在的班組設有TFDS、TPDS、THDS鐵路貨車運行安全監控系統,擔負著幹(塘)武(威南)、打(柴溝)武(威南)、金(昌)武(威南)三條線貨物列車的動態檢查任務。
  • 科學網—一場高考開啟的奮鬥人生
    在此次全會上,黨中央做出了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性決議,國家建設與發展開始重新步入正軌;鄧小平同志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個凡是」被徹底否定……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那麼的重要,因為這一轉折深刻影響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使中國這艘大船由此改變航向,向著光明的未來破浪揚帆。
  • 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以「奮鬥青年說」主題團日活動線上歡送畢業...
    活動將正在或即將奮鬥在科研攻關、基層工作一線的師生校友召集在一起,歡聚一堂,暢談當下的腳踏實地和未來的星辰大海,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歡送航院畢業學子。「我到現在都堅持每天在一線做實驗,不要以為學了仿真就不用真正動手做實驗了。真正重大的突破都來自於實踐,沒有實踐仿真就是空中樓閣。」
  • 奮鬥路上,有些定律需要遵循
    ●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成功,是奮鬥者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心期望。對於成功的訣竅,不同人有不同說法。富蘭克林篤信「成功=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愛因斯坦認為「成功=正確方法+努力工作+少說廢話」,閻肅說成功有「四分」,即天分、勤奮、緣分和本分……儘管表述不一,但有一條感悟是共有的,那就是勤奮。勤奮體現在對時間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時間的利用,不僅決定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而且決定推進成功的向度和維度。
  • 奮鬥「十四五」 奮進新徵程
    徵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新年伊始,本報記者採訪了部分科技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建設者、志願者,記錄他們的奮鬥故事和奉獻精神,以饗讀者。
  • 深潛海底10909 「奮鬥者」號創中國紀錄的科技力
    視覺中國供圖此前海試現場圖中科院供圖接船儀式現場中科院供圖在那裡,他們坐進「奮鬥者」號潛水器,13次下潛大海深淵,其中8次突破1萬米,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這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劉燁瑤說:「這再次證明了我國載人深潛器有能力挑戰萬米深淵,在逐夢深藍的道路上,我國又『潛』進了一大步。」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11日10日,「奮鬥者」號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是2019年完成萬米下潛的美國「極限因子」號,載人艙可搭載2人。「奮鬥者」號搭載了3名潛航員。要實現這一目標,原有技術已不適用,只能超越「極限」,發展創新技術。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應該獲獎,卻被忽視
    五年前,屠呦呦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當她被諾貝爾獎宣布的那一刻,舉國沸騰,轟動國際,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