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人女性套上中式服裝扮演武則天,面對眼前的蟑螂、竹鼠等怪異食物作大快朵頤狀,旁邊兩位白人男性則白眼連連、作嘔不止。對此,「武則天」回答說:「要知道,在唐朝,這些食物都是再尋常不過的。」近日,上述情節出現在澳大利亞媒體ABC播出的一檔兒童節目中,引起當地華人的普遍不滿。
經查證,這檔名為《糟糕歷史》的節目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的兒童頻道CBBC。誠如其名,該節目專門搜羅歷史中狗血離奇的片段,用戲謔的方式講給小朋友聽。別看節目以解構和惡搞為主基調,實際上對歷史還是有一番考究的。即便在中國,《糟糕歷史》也擁有大量粉絲,第一季豆瓣評分高達9.3。
對這樣一款節目, 我們不是開不起玩笑,也不否認各國少數地方都有些「重口味」的食物,但必須指出的是,幽默不等於胡謅,個別不代表群體。將吃蟑螂之類描述成唐朝百姓的日常屬於睜眼說瞎話,而「武則天」的瘋癲和主持人的鄙夷,則更讓人看了不舒服。一檔所謂的高水準節目在中國內容上如此粗製濫造,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都反映出涉事媒體對於中國存在一定的無知乃至偏見。
以更大視野看,諸如此類的內容在西方媒體上比比皆是。比如CBBC製作的一部情景喜劇中,就將中國奶奶醜化成倚老賣老、彪悍無賴、成天吐痰、抱著餅乾不撒手的醜惡形象。傳播學中有個著名的概念——「媒介即人的延伸」。媒體就像我們的眼睛與耳朵,幫助我們認識那些身不能至的地方,了解不曾接觸的人群。在異國他鄉,這些媒體內容將成為普通民眾認識中國的起點。換一個角度看,這何嘗不也固化了一些人歧視中國人的基礎?
事實再次證明,西方媒體雖然自詡「真實、客觀、中立」,實則是傳播偏見、製造歧視的高手。而且,相較於過去那種赤裸裸的抹黑,如今的手段愈發隱蔽。就像上述所列的種種,或是潛移默化的,或是插科打諢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都會進一步強化中國人在一些西方人心中的負面形象。
特別是《糟糕歷史》這樣的節目,借著歷史素材,面向低齡受眾,更容易播種下歧視的種子。當一些外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信誓旦旦地說著「中國人就是無所不吃」時,我們不禁要想一想,倘若這樣的內容肆意傳播,今天看節目的小朋友是不是會在十餘年後說著同樣的話?
西方媒體為何習慣於戴著有色眼鏡報導中國甚至抹黑中國,這裡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利益考量。西方國家主導了近代世界,對於東方國度的輕視深入骨髓。即便是如今世界已成地球村,但在「帝國殘夢」中不願意醒來的不在少數。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許多政客在失落中更加歇斯底裡,將抨擊中國視作「頭等大事」。
西方媒體既規避不了政治的控制,也無法超脫社會的影響,自然就成了助紂為虐的工具。在西方媒體這種長期蓄意操弄之下,許多西方民眾被隔絕在真實世界之外,憑著想像中的樣子對中國說三道四。
目前,當地華人社區及組織已經向澳大利亞ABC電視臺提出交涉,要求下架節目,並發表正式聲明進行道歉及說明。我們應當支持這樣的鮮明態度和果斷行動,但一個更長遠的課題則在於如何以我為主地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