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倫敦的頂級名校,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名氣上雖然比不上身為g5的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以及帝國理工學院,但是歷史悠久的kcl也是有自己的底蘊的。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歷史上從kcl走出來的諾獎得主們。
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麥可·萊維特(1967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另外兩位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亞利耶·瓦謝爾一起獲獎,得獎理由為「為複雜化學系統創立了多尺度模型」。
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3年-彼得·希格斯(1960年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因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和弗朗索瓦·恩格勒一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釋物質質量之謎的最重要粒子,由於它難以尋覓,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1917年-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發現了x射線的散射顯現,以及該射線的多種主要特點,這位學者致力於基礎物理學研究。
1928年-歐文·理查森,對電磁學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7年-阿普頓,對地球電離層研究有重大貢獻,這一貢獻直接導致了雷達的發明,由此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29年-弗雷德裡克·霍普金斯,發現了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並且發現了色氨酸。
1932年-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在神經系統研究工作中有傑出成就,由於「關於神經功能方面的發現」他與埃德加·阿德裡安共享193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1年-馬克斯·泰累爾(1899-1972),發現了黃熱病疫苗,對預防和治療黃熱病作出了巨大貢獻。
1962年-莫裡斯·威爾金斯(1916-2004),發現了dna的雙螺旋分子結構,並且在dna的複製、轉錄過程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1988年-詹姆斯·布萊克(1924-),發現了「藥物治療的重要原則」,這直接導致了一系列新藥的開發。如今,這些新藥對於治療心絞痛、高血壓、胃十二指腸潰瘍、白血病、痛風等疾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諾貝爾和平獎
1984年-德斯蒙德·圖圖(1931-),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的推動者之一。
諾貝爾文學獎
2010年-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其代表作有《綠房子》、《中國套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