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潮南下,保暖又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為了抵禦嚴寒,各種各樣的取暖方式悉數登場。滾燙的火鍋、最新潮的發熱衣、羽絨服,舒適愜意的溫泉,還有電熱毯、小太陽、暖手蛋等各式各樣的取暖設備,都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那麼,在這股寒風吹來的「暖消費」潮流之中,又有哪些健康細節需要注意的呢?
吃
熱性飲食受青睞
冬季進食溫熱性的食物要有節制。現代人普遍營養好,不一定需要進補,不過在食物的選擇上,可以挑選比較適合冬季的,例如燉肉加姜吃了會覺得暖和。到了冬天,人體對能量的需求會增加,所以冬天多吃一點點油脂是沒有關係的。冬天因為活動量減少,腸胃蠕動速度較慢,更應多吃全穀類、蔬菜與水果攝取纖維質。光是攝取糖類、蛋白質和脂質還不夠,維生素B群,以及礦物質的鎂、鋅,都是人體產熱不可或缺的輔助因素,冬天不妨多吃瘦肉攝取維生素B,深綠色蔬菜與全穀類含有鎂,海鮮則含有鋅。甲狀腺素可以讓身體能量代謝維持正常,讓體內不會儲存過多熱量。目前一般精鹽裡都已經加入碘,但是有些人使用巖鹽或其他鹽取代精鹽,碘的攝取量就有可能不足。冬天可以多吃海帶、紫菜,即可補充碘,像海帶排骨湯、紫菜蛋花湯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鐵質可以提升血液的攜氧量,改善血液循環。深綠色蔬菜、瘦肉都是富含鐵質的食物。在攝取量比例上,如果水果的量是一份,全穀類和蔬菜的攝取量就應為兩份。此外,蔥、姜、蒜、辣椒、咖喱等食物也可以刺激身體發熱。麻油、酒釀、桂圓、紅豆、糯米等食材,也被中醫認為是較為溫熱滋補的,適合冬季食用。
天氣寒冷,各種口味的火鍋、方便小火鍋等已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冬天大家愛吃火鍋,對此醫生提醒,吃火鍋時一定要注意幾個問題,否則很容易誘發痛風、胃腸不適等疾病。有人誤以為「不吃肉只喝湯」會好一些,實際上,嘌呤能夠充分溶解到湯中,這也是痛風容易在各種鍋、煲類菜餚熱賣的季節高發的一個原因。同時,吃火鍋時要注意少吃內臟。動物的內臟作為代謝器官,往往成為這類有害物質的「過濾器」和「貯存器」,尤其是肝臟、肺臟,所含的病原微生物和藥物殘留量最高。如果是四川麻辣火鍋的油脂、熱量均高,辣湯刺激性過強,對腸胃道的傷害比較大。如果嘴饞想吃,應儘量選擇青菜、魔芋等低熱量的火鍋料,以免發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少吃燙食。據統計,每年入冬後,口腔病患者會比其他季節增多,這與口腔黏膜被熱食燙傷有關。火鍋濃湯的溫度通常可達120℃,如果取出即吃,很容易燙傷口腔、食道及胃黏膜。生鮮食品一定要涮透再吃,防止有害微生物入侵人體。
穿
五花八門難分清
驟降的溫度催生了冬裝的熱銷,冬裝和厚秋裝成了賣場的絕對主角。提到保暖穿衣,就一定不能不講熱銷的「發熱內衣」。大家都知道,羊毛、蠶絲、羽絨等天然素材的保暖效果優於人造纖維,發熱內衣的出現似乎顛覆了一般人的印象。這些發熱內衣品牌眾多、款式各異,面料更是五花八門。不少品牌的發熱內衣,其吊牌標示的主要成分為聚酯纖維(滌綸)、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腈綸、氨綸、錦綸等,此外,有些品牌的發熱內衣還在吊牌中特別標出其所用的特殊材質,如「遠紅外纖維」「色拉姆」「依克絲」「Outlast材料」等,一些拗口的「高科技」名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據了解,發熱內衣概念源自日本。2000年左右,日本推出一種特殊纖維材料,它通過吸收人體散發的水分產生熱量。這種纖維材料最早為登山隊員所用,後來推廣到普通消費領域。其實發熱內衣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材質通過吸溼都可以發熱。纖維吸溼發熱機理是當纖維吸收水分時,纖維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水分子結合,水分子的動能降低,同時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通常吸溼發熱性能與纖維回潮率有很大關係,纖維的回潮率大則吸溼發熱性能好,回潮率小則吸溼發熱性能差,比如羊毛、莫代爾纖維吸溼發熱效果好,而普通腈綸、滌綸的吸溼發熱效果較差。
而遠紅外纖維的發熱方式是先吸熱再放熱。它吸收的能量有兩種:一種是環境中的能量,比如陽光中的可見光、紅外線、遠紅外線等;另一種能量是環境的熱和人體自身的熱。遠紅外纖維吸收了這些能量之後會將其轉換成遠紅外線再輻射給人體,從而實現給人體供熱。「色拉姆」就是一種遠紅外線放射腈綸, 是一種利用先進的紡絲技術把遠紅外線放射陶瓷顆粒加入到腈綸纖維中得到的材料。材料發生相變的條件要求比較苛刻,相變範圍比較窄,只有在相應的溫度範圍內,比如說冷到一定程度或者說熱到一定程度時,相變材料才能起作用。
發熱內衣和普通內衣的差別不會太大,有發熱功能的實際上是裡邊的一些添加物,因為織物本身必須得是一般的紡織品纖維面料,纖維很細,加進去過多的功能材料很容易斷,所以加進去的量很少。因為添加的量少,所以效果都不會特別明顯。
衣服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空氣層厚度有關。衣服穿得越多,空氣層越厚,保暖性隨之增大,但是,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的空氣對流會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所以,冬天穿衣只要達到適宜的厚度即可。從另一角度來說,衣服穿得過多、過厚重就會使血管擴張,反而增加了散熱,降低了機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所以也就更怕冷了。
那麼,怎麼穿才能保證使身體能夠達到正好暖和的狀態?冬天只要遵循下面3條穿衣法則,禦寒保暖就不是難事。材質上,「內薄軟、中保暖、外防風」;款式上,「內貼身、中寬鬆、外收口」;部位上,「顧兩頭、腿要厚、腰別露」。
用
加熱用品要當心
除了禦寒衣物銷售火熱,電暖氣、電褥子、暖風扇、電熱腳盆、浴霸等取暖家電也進入銷售旺季。記者在一些家電賣場看到,小太陽、取暖器、暖風機、暖手寶等取暖電器均被擺在了顯眼位置,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選購取暖設備之前,應該根據使用空間、使用用途、自身需求等各方面情況有的放矢地選購。在選購時也要注意看產品標誌、執行標準、型號、出廠檢驗合格證以及說明書等,最好現場通電試驗一下產品的使用效果。對於小暖陽式取暖器,人們在挑選時應重點看看其是否具有防傾倒開關;對於油汀式取暖器,應重點看看其暖氣片是否進行了密封設計;而對於暖風式取暖器,在購買時則應注意其是否具有限溫器、溫控器等多重安全保護。
冬天時,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就是手腳冰冷。明明身上的衣服穿得夠多,為何只有手腳就是暖不起來?
手腳冰冷是因為血液循環不好,要讓手腳暖和起來,最快的方法就是動一動,也可以在冬天酌量食用辛辣食物,以及芝麻、核桃等堅果類食物,有助於血管擴張。平時的保暖工夫也不可少,戴手套、穿厚襪都可以改善手腳冰冷。冬天時都會穿厚底的鞋子,防寒也防水,書桌下還會放踏腳凳,避免腳接觸地面讓寒氣入侵;他也會刻意選尺寸大一點點的鞋,方便穿厚襪、加鞋墊保暖。
另外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泡腳。常有人晚上因為腳太冷而睡不著,這時只要用比體溫高一些的溫水泡泡腳,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變得好睡了。很多老年人冬天常泡溫泉來暖和身體,但有的溫泉水溫很高,泡了容易使皮膚乾燥瘙癢,對於本來皮膚油脂分泌就較少的老年人來說,泡溫泉不如泡腳就好,而且最多泡20~30分鐘溫泉就該起來,以免血液集中在軀幹,造成頭部缺血暈眩。
冬季保暖時,有些特殊族群應該特別謹慎。糖尿病患者的末梢循環不好、神經感覺退化,手腳皮膚對冷熱的感覺不靈敏,冬季保暖時要小心別被燙傷了。糖尿病患者常受傷卻不自知,再加上傷口癒合不佳,組織很容易壞死,因此最好避免使用暖暖包等無法控制溫度的保暖器具。也有中風患者因為晚上睡覺時使用電毯被燙傷。使用電毯要定時,如果一整晚持續加溫,和電毯接觸到的部位就很容易燙傷。此外,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應該格外注意呼吸道的保暖,即使是吃水果,也最好要加熱後再吃;老年人、心臟病和過敏患者在早上起床時,也要特別注意保暖。
作者/小藝 責編/義山
光明日報 ·《新天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