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1 日,視覺中國發布公告,宣布「整改已達到預期目標」,網站已經於 5 月 12 日零點恢復網站上線運營,「開始向客戶全面提供服務」。至此由一張黑洞照片所引發的視覺中國圖片版權爭議似乎終於塵埃落定。如今再回顧整個事件的發酵過程,暴露出來的其實是一直都沒有被充分重視的圖片版權保護問題。
4月21日,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姚建軍在「助力一帶一路 建設大美西安」—2019文化金融法治(西安)高峰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表示:「視覺中國事件引發了中國圖片版權領域的震撼,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版權保護問題的思考。」
自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國內大多數的著作權作品,例如圖片、歌曲、電影等都是免費的。但如今,相關的作品都開始收費了。這期間,中國的版權問題經歷了大幅度的優化。此次的問題,看起來是由黑洞照片引發的偶然事件,其實是版權維護升級的必然事件。
目前,我國版權保護仍面臨著一些難題:1.國內智慧財產權保護大環境不好,導致取證難、執法難;2.訴訟期限長、賠償金額低,維權成本較高; 3.行業自律意識淡薄,對原創保護力度不夠。尤其是在司法實踐中,如何確認真正的著作權人或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權利人也是一個難點。
《伯爾尼公約》規定,作者自作品完成創作之時就自動取得著作權,而無需進行登記手續。我國著作權法同樣採取了作者自動取得著作權的制度,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
我國法律對作者的身份採取推定原則,只要原告能夠舉證證明自己是權利人的初步證據,就完成了舉證責任。證據包括在作品上署名、作品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權登記證書、認證機構出具的證明、取得權利的合同等。
但在司法實踐中,著作權歸誰,並不是以當事人自行標註可修改的時間來確定歸屬問題,黑洞圖片雖然被視覺中國標註歸自己所有,但實際黑洞圖片並非視覺中國創作所得,其宣稱黑洞照片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組織,合作夥伴獲得編輯類使用授權。歐洲南方天文臺回應稱,視覺中國的這種版權主張不合法,其從未也不能將他們的圖片版權轉讓給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且視覺中國從未就黑洞圖片聯繫過他們。
目前,國家版權局已就「黑洞圖片」版權問題發布公告,將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即將開展的「劍網2019」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圖片市場版權秩序。只有建立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形成公平健全有效率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才能避免下一個「視覺中國事件」的發生,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大環境才會更加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