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事件】
1. 視覺中國圖片版權問題引爭議 遭眾人怒懟
4月10日晚9時,人類史上首張宇宙黑洞的照片公布,成為輿論盛事。4月11日10時許,「@網際網路的那點事」憤怒指出,「黑洞照片版權被視覺中國弄去了!」並附上被打上「視覺中國」LOGO的黑洞照片。相關微博迅速引發輿論關注,並引發網民質疑。隨後,陸續有網民指出,五星旗、國徽、團徽等也在其版權售賣之內,價格150到1000元不等。
當日15時左右,視覺中國官方微博對黑洞照片版權回應稱,其通過合作夥伴獲得編輯類使用授權。隨後「@共青團中央」質問:「國旗、國徽的版權也是貴公司的?」該微博評論區「炸鍋」,百度、鳳凰網、新浪、貴州茅臺、海爾等多家知名企業藍V官微,因自家企業LOGO圖片被視覺中國標註版權,紛紛留言評論聲討。該微博瞬間登上微博熱搜第一,轉評量超過35萬次。一時間,視覺中國圖片版權問題引起網絡熱議。
針對售賣國旗、國徽圖片一事,11日18時26分,視覺中國官方微博發布致歉聲明稱,「平臺上的國旗、國徽圖片由視覺中國籤約供稿人提供,平臺負有審核不嚴的責任,將依法加強審核。目前已下線不合規圖片」。隨後,有網民指視覺中國網站已經關閉。
2.「碰瓷式」維權遭揭露 中央媒體紛紛點名視覺中國
儘管視覺中國很快做出回應,但針對視覺中國的聲討仍然呈現繼續擴大之勢。自媒體「三表龍門陣」發文《天下自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抨擊視覺中國通過對圖片版權的大肆佔位,形成了巨大的版權商業池,然後向各類自媒體索取高額圖片版權費,讓不少自媒體敢怒不敢言。不少業內人士調侃它是「真律所假圖片公司」。
隨後,視覺中國涉嫌「碰瓷式」維權問題遭到「起底」。據經緯中國創始人張穎爆料,視覺中國開發出一套圖片追蹤系統,有組織地大範圍搜索未授權疏忽使用其圖片的各種企業,要求巨額賠償,通常一個小疏忽一張圖片也不接受刪除,直接索取幾十萬人民幣的天價賠償,並要挾企業籤年度合同。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指出,視覺中國1年利潤超兩億,收入80%靠維權和客戶增長,業績吊打其他圖片公司,利益鏈錯綜複雜;自2013年以來,視覺中國主動提起的官司近萬件,平均每天打官司15.6起。至此,視覺中國「維權——訴訟——和解——籤約」的「勒索式商業模式」,引起輿論口誅筆伐。此外,還有網民指出,視覺中國通過律師和公證等法律手段達到其不法盈利的目的。
中央級媒體紛紛點名批評視覺中國。新華社發表評論稱:「一個號稱以版權保護見長的公司,卻連國旗、國徽都明碼標價,直至公眾發現才匆忙糾正,究竟是疏忽大意還是視而不見?」「@人民日報」也批評視覺中國稱,要「避免版權保護陷入『黑洞』」,其評論附帶的「不敢配圖」圖片引發不少官微效仿。11日,與視覺中國相關話題四次登上微博熱搜榜。
3. 主管部門介入和表態 影響波及多家圖片網站
4月12日3時43分,視覺中國官微第二次發致歉聲明,內容除了重複第一次聲明內容,還表示將下線不合規圖片、關閉網站,並接受廣大網民和媒體的監督批評,全面配合監管部門徹底積極整改。12日股市開盤,視覺中國股票跌停。
據天津市網信辦官方微信消息,4月11日,天津市網信辦連夜約談視覺中國,責令該網站立即停止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徹底整改。國家版權局12日也在官微上表態:「各圖片公司要健全版權管理機制,規範版權運營,合法合理維權,不得濫用權利。國家版權局將把圖片版權保護納入即將開展的『劍網2019』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圖片市場版權秩序。」主管單位相繼介入和發聲,讓不少網民表示看到了規範圖片版權市場亂象的希望。
據網民反映,繼視覺中國關閉網站開展整改之後,受此事件影響,圖片網站東方IC、全景網的官網也相繼無法打開。
4. 侵權反成維權方 輿論轉向深層次討論
4月12日,歐洲南方天文臺對媒體稱,視覺中國對黑洞照片的版權主張不合法。權威機構直接「打臉」視覺中國再次招來輿論抨擊,一些攝影師開始爆料稱自己的作品未經授權被視覺中國納入圖片庫。微博大V「@王志安」等人指責該公司本身就是版權侵權方,結果反而成了維權方,是一種諷刺和弔詭。
輿論對視覺中國的大規模聲討,還引出衝擊版權保護意識的擔憂聲音。對此,「@共青團中央」12日刊文呼籲:「尊重著作權,不意味要『尊重』視覺中國的經營方式;吐槽視覺中國,也不能損害來之不易的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社會共識。」之後,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相繼發聲,深層次的討論和反思增多。4月18日,天津市網信辦因視覺中國發布的多張圖片刊發敏感有害信息標註,對其作出從重罰款的處罰
截至4月18日12時,相關新聞報導1.6萬餘篇,微博討論74萬餘條,微信文章2.8萬餘篇。
【輿論觀察】
■ 批評:應對「碰瓷」式維權予以嚴懲
對於網絡揭露的視覺中國等圖片公司借維護版權之名行訛詐之實,輿論予以嚴厲批評並呼籲監管部門嚴懲。多家中央媒體刊發評論文章表態,如央視新聞評論稱,視覺中國以「能奈我何」的嘴臉,把法務做成銷售,一頭侵犯原創者的合法權益,一頭又對使用者進行「維權敲詐」,應「嚴懲視覺中國,切掉智慧財產權市場的毒瘤」。人民網文章進一步指出,把視覺中國歸為「碰瓷式維權」還未觸及到實質,應當深刻分析其運作模式背後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所在,從法律上給與嚴厲制裁和打擊,才能從根本上防範和杜絕。該文章還指出,視覺中國未經批准,「擅自從事著作權集體管理活動」,應依法嚴查。
■ 討論:涉及版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問題
部分專業人士就視覺中國牽涉的版權問題進行探討,認為其本身一些行為就屬於侵權。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尹鋒林指出,如果視覺中國未經許可就將企業的LOGO圖片放到自己的圖庫中,讓使用者可搜索下載使用,至少會侵犯相應企業的著作權,例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教授王四新也認為,很多圖片本應由公眾直接使用,或者說應該在公共傳播領域作為公共產品來進行傳播。如果把公共產品放到圖庫裡並宣稱自己擁有版權,那麼就影響了公眾本應有的使用權利。
還有輿論提到了涉及到司法層面的問題。廣西民族大學法學教授齊愛民認為,在視覺中國並不具備對涉訴作品合法著作權的前提下,其通過施壓達成合作的行為,可能涉及到欺詐以及對原著作權人權利的侵權,嚴重的可能涉嫌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此外,北京雷騰律師事務所文章認為,視覺中國靠著證據上的「包裝技巧」,撬動了司法天平的傾斜,使無數企業相信其版權保護者的身份,愚弄了中國司法部門和大眾,這其中還有「公證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為虎作倀」的原因。
■ 反思:如何健全和完善版權管理機制
多數輿論建議將此次事件看作全社會深入思考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一次契機,反思如何在具體社會實踐中進行真正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人民日報》評論稱,我們指摘經營方式的瑕疵,更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損害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社會共識。海外網評論指出,在當前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事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切莫讓一些「以保護之名漁利」的行為給真正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抹了黑。如何健全版權管理機制,規範版權運營,並在著作權保護和傳播權利之間找到平衡點,是視覺中國事件之後,業界更應該思考的問題。對此,澎湃新聞網評論建議,期望各方能理性對話,就平衡圖片版權所有者、服務平臺與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權益,同時兼顧網際網路圖片等各類信息的自由傳遞特性,尋求更具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輿情解析】
本次事件起因自一張照片,但輿情發酵卻異常猛烈,迅速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輿論風暴。分析認為,觸發這樣的輿情卻並非偶然,而是有其輿論傳播和輿情發酵的邏輯。
1. 微小事件發酵引發輿情「蝴蝶效應」
從輿情發酵過程來看,此次事件可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11日中午開始引發關注到晚間成為最熱話題,輿論場在12小時內上演了一出轟轟烈烈的大戲:視覺中國被眾多品牌官微「圍懟」,受到媒體高度關注,並引發網民群嘲、群扒,一天之內四次登上微博熱搜榜。從涉事企業來看,11日上午還「歲月靜好」地對黑洞照片問題「據理力爭」,下午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全面淪陷,呈現出「牆倒眾人推」的頹勢,並於12日凌晨將網站關閉。整體來看,事件起源於一張照片,卻引發了多家圖片網站關停、國家版權局連夜發文、視覺中國股票跌停、自媒體蹭熱度狂歡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形成現象級輿情事件。
2. 挑戰主流價值觀讓輿論累積情緒爆發
視覺中國將屬於人類共同成果的黑洞照片據為己有,無疑是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必然會招致輿論的「群起圍攻」。這是視覺中國長期以來慣於將圖片版權不合規經營的縮影,也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件發生後,媒體、企業和網民爆料、吐槽不斷,抨擊理由不斷翻新,從國旗、國徽版權到「碰瓷式」維權再到涉嫌侵權,令網民有一種「黑料」數不勝數之感。可見,「苦視覺中國久矣」輿論情緒並非空穴來風,黑洞照片只是觸發全民討伐視覺中國的一個偶然導火索,而不滿情緒卻早已充分蓄積。長期以來,視頻中國利用行業地位讓「圖片版權」變成一門壟斷生意,甚至假冒獲得授權來「維權」,嚴重損害了媒體、自媒體、原創者等多方利益,這是輿情爆發的社會根源。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9年第12期)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