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利斯託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代表作品《約翰·克利斯託夫》的主人公,羅曼·羅蘭塑造的這位與貝多芬一樣的天才音樂家,從幼年時對音樂的覺醒,青年時與社會勢力的反抗,成年後獲得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在晚年終得心靈上的寧靜與歸屬。
約翰·克利斯託夫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他的情感生活卻未得「圓滿」,終身未娶的原因卻源於兩個人,一個是摯友奧裡維,一個是摯愛葛拉齊亞。這兩個人是導致「約翰·克利斯託夫」未婚娶的原因,也是對他藝術事業成就幫助最大的兩個人。
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約翰·克利斯託夫的兩個知己可以說成就了他的一生。
01 童年的艱辛,青年的反抗,是「音樂天才」約翰·克利斯託夫成長之路
約翰·克利斯託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的貧窮音樂師家庭,他的父親和祖父是公爵的音樂師。父親嗜酒成性,祖父年邁,家境敗落,早已沒有往日的輝煌。
祖父看好約翰·克利斯託夫,將他彈鋼琴的片段音樂編輯成冊,拿給公爵看。約翰·克利斯託夫在公爵家演奏時,贏得眾人的讚許,被稱為「在世的莫扎特」。
在約翰·克利斯託夫小有成就時,祖父去世,父親酗酒更厲害,他成為家裡主要經濟支柱,兼職做教鋼琴的音樂教師補貼家用。
在此期間,約翰·克利斯託夫經歷第一次愛情的失敗。他愛上學生米娜,這段初生的情愫被扼殺在搖籃裡。米娜母親阻擾他們在一起,源於家庭地位的懸殊,米娜生活在上流社會,家住豪宅,而約翰·克利斯託夫家境貧困。
第一次愛情的打擊讓約翰·克利斯託夫從童年長大成人,此時父親去世,使得他更需長大,在家中獨當一面。
經歷幾次愛情的失敗,使得約翰·克利斯託夫萎靡不振,在舅舅的安慰和幫助下,約翰·克利斯託夫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事業。
他在聽一場音樂會後發現那些音樂大師的作品中充滿虛偽和造作,於是他對音樂失望,他在公爵和觀眾面前發表反面意見,得罪了公爵、樂隊和觀眾。
約翰·克利斯託夫在酒館為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幾個大兵發生衝突時出現人命,於是他不得不只身逃亡巴黎。
這是約翰·克利斯託夫在德國的童年及成長經歷,其中童年的艱辛,對音樂的領悟,及其反抗精神構成他全部的生活,在情感上他經歷愛情的失敗,是他從童年過度到青年的轉折點。
儘管長大的路途坎坷不平,他有過欣喜,也有過失意,有過成功,也有過惆悵,約翰·克利斯託夫都勇敢地走過泥濘,跨過障礙,一直勇往直前,這就是成長的路徑。關鍵是勇氣與堅持,激情與奮鬥。
02 蘊含愛情因素的友誼,奧裡維是「約翰·克利斯託夫」心靈的歸屬
約翰·克利斯託夫在巴黎的生活,開啟了他另一段事業和情感上的旅途。
他發現法國並不是他想像中對音樂與藝術那麼崇拜,他有些許失望。在失魂落魄之時他遇到奧裡維,這是約翰·克利斯託夫一生的摯友。奧裡維與他一起創作音樂,幫助約翰·克利斯託夫重新找回自我,找回對音樂的信心。
其實約翰·克利斯託夫與奧裡維的相識源於愛情的緣分。
一次巴黎報社負責音樂評論的編輯送給約翰·克利斯託夫兩張音樂會門票,在音樂會門口約翰·克利斯託夫遇到一個女孩,女孩在門口躊躇不前,於是約翰·克利斯託夫便送給女孩一張門票。這個女孩就是奧裡維的姐姐安納德。
這是約翰·克利斯託夫與安納德初次偶然相識,奠定了他們一生有緣無份的愛情。
安納德為了供弟弟讀書,維持家中生計,她是來巴黎打工賺錢,在做家庭教師的工作。當時約翰·克利斯託夫正處在言論的風口浪尖上,碰巧安納德打工的家庭是約翰·克利斯託夫的對手,因為這個關係,安納德被辭退。
約翰·克利斯託夫與安納德再次見面,是在開往相反方向的火車上。這時約翰·克利斯託夫因事業失意去尋找「遠方老友」,安納德被辭退後返回巴黎的途中。他們之間已生愛情情愫,只是相互不了解對方的境況而已。
在巴黎,他們又相遇過兩次,雙方都想表達自己的愛意,可是陰差陽錯都沒有達成願望。不久後,安納德因病離開人世。
在約翰·克利斯託夫心裡,當他知道安納德是因自己而被此辭退時,他心裡愧疚難當,在心裡萌生的情感讓他想要再見到安納德一次。可是,他們彼此有意,卻無緣分。
奧裡維是為了姐姐而去了解約翰·克利斯託夫這個人的,他把姐姐寫給約翰·克利斯託夫的情書拿給他看。約翰·克利斯託夫從奧裡維口中得知安納德死去時,他是多麼傷痛與惋惜。
自此,約翰·克利斯託夫與奧裡維成為知己與朋友,因為在奧裡維的身上,他總是能看到安納德的影子。他們同住在一起,相互之間無話不談,切磋音樂,共同為事業奮鬥。
奧裡維死於一次暴亂中,這是約翰·克利斯託夫永遠的遺憾。他是多麼痛苦,多麼失意,又是多麼落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奧裡維是約翰·克利斯託夫的知己,在漫長的人生中能夠有這樣一個知己,約翰·克利斯託夫感到幸運和幸福。
那種知己給予的生活力量,恐怕只有親自品嘗過才能深有體會。
03 錯過又「失而復得」的葛拉齊亞,是約翰·克利斯託夫的愛情歸屬
約翰·克利斯託夫這一生中遇到過許多的女人,與她們之間的愛情都是階段性的,或因為某種原因而宣告終結。而偏偏當初最不注意的人,竟然一直默默愛著他,並支持著他。
約翰·克利斯託夫剛到巴黎時,沒有什麼名氣,只是靠做家庭音樂教師維持生計。在一家汽車製造商家裡,他教兩個女孩學鋼琴。其中一個女孩是這位汽車製造商的外甥女,就是葛拉齊亞。
葛拉齊亞那時就對約翰·克利斯託夫生有愛慕之情,並對當時他的處境充滿同情。約翰·克利斯託夫因為一場不成功的音樂會丟失了幾份工作,當時的葛拉齊亞因為愛莫能助而傷心地離開巴黎。
再見到葛拉齊亞時,約翰·克利斯託夫已失去奧裡維。在一次集會上他因自衛打死一個警察,已從巴黎逃亡瑞士。
當得知,在巴黎他捲入是非之爭,是葛拉齊亞暗中幫助他度過難關時,約翰·克利斯託夫更感受到葛拉齊亞的真情。
此時的葛拉齊亞已是有夫之婦,並且有一個兒子。雖然葛拉齊亞的丈夫已經過世,但她的兒子在中間阻擾約翰·克利斯託夫和葛拉齊亞在一起。
沒想到這是唯一的一次他們可以在一起的機會。
隨著時間流逝,約翰·克利斯託夫老了,葛拉齊亞先於他離開人世。這一段姻緣終沒有成就彼此。但在約翰·克利斯託夫看來,他雖悲痛但很知足。
在瑞士遇到葛拉齊亞之後,他們一直保持著通信,互訴心聲,進行著柏拉圖式的戀愛,對約翰·克利斯託夫來說,這已足矣。
有一種愛情是相互惦念,沒有在一起的海誓山盟,站在摯愛人的身後默默支持和付出;有一種愛情雖遠在千裡之後,但卻心意相通,彼此支撐生活的力量;有一種愛情是深切的期盼和祝福,只願心中之人能夠健康與快樂。
約翰·克利斯託夫與葛拉齊亞之間就是這種純粹、真誠,相互體貼與安慰的愛情。
當葛拉齊亞離開人世的時候,約翰·克利斯託夫找到心靈的歸屬,他避居義大利,不問世事,專心宗教音樂的創作,過上所謂人生的「至高境界」。
回顧約翰·克利斯託夫的一生,有過波折,有過坎坷,有過逃亡,有過成就,每次遇到困難他都堅強地克服,以比以前更勇敢,更堅定的毅力勇往直前。
他的兩個摯愛,一個是兄弟情誼的奧裡維,一個是愛情歸屬的葛拉齊亞,他們在約翰·克利斯託夫事業失意和陷入困局時,陪伴他,幫助他,使得他們之間的情感更為至烈,他的事業更為成功。
這奮鬥的一生,對於音樂天才是這樣,對於我們普通的平凡人也是如此。我們奮鬥在人生的途中,工作,事業,家庭,遇到坎坷勇敢面對,有知己一兩個,有陪伴的愛情,當我們年邁時,回首往事,像約翰·克利斯託夫一樣感到寧靜與滿足。
羅曼·羅蘭在1931年為《約翰·克利斯託夫》寫的序言中說「我不是在寫一本文學作品,我是在寫我的信仰。」
羅曼·羅蘭的信仰是塑造了一個音樂天才,塑造了一個生活中的「英雄」。我們如果認真、踏實、勇敢地生活,也同樣是生活中的「英雄」。
用一句話羅曼·羅蘭的話與大家共勉:
「《約翰·克裡斯託夫》是不會結束的。甚至他的死亡也不過是節奏中的一個片刻,永恆的生命氣息中的一個休止符而已……」
「總有一天,為了新的戰鬥,我會復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