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隱翅蟲泛濫的季節了!
小夥伴們有沒有感到怕怕的?
面對這種不能隨便拍死的生物
…
去年,陳赫發微博稱在西雙版納錄節目被毒蟲咬傷:「整個腳踝腫脹。。。半夜去打破傷風。。。一會落地還要去醫院。。。誰能告訴我這是啥。。。」
機智的小編早已看穿了一切
這是隱翅蟲咬的!!
隱翅蟲來襲,朋友圈請注意!
隨著夏天的來到,各種小蟲也漸漸甦醒活躍起來。網上有許多熱傳的隱翅蟲警示,內容大多相同,隱翅蟲的圖片下面寫著:「全球發出警示,請轉出去!隱翅蟲,在你身上時絕對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觸皮膚,就死定了!跟你的孩子、朋友講,萬一身上有這種蟲子,用嘴巴輕輕吹走就好,絕對不要用手打!」
來,科普一下:
隱翅蟲(rove beetle)又被稱為「影子蟲」、「青腰蟲」,是鞘翅目隱翅蟲科甲蟲的通稱。鞘翅極短,因該科大多數種類其後翅藏匿於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覺而得名。
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食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隱翅蟲並不會螫人,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乃因接觸到隱翅蟲的體液,含有的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接觸10~15秒就反應,會感到劇烈灼痛,造成皮膚的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
央視也曾經專門報導過隱翅蟲——
夏天,為何這麼多隱翅蟲?
毒隱翅蟲成蟲喜在潮溼、多草的地方孳生。如淡水湖邊、沼澤、水溝、池塘、河流漫灘、雜草叢以及水稻、小麥、油菜、蘿蔔、菸草、棉花等作物田中,並具有明顯的向光性 (特別是對螢光)和向高性。一般易在乾燥、高溫的季節侵襲人群。
據皮膚科醫生說,前期連續下雨隱翅蟲不好活動,而雨水過後大量出來覓食,加之氣候潮溼悶熱,正好適合隱翅蟲生存。
遇到隱翅蟲,該怎麼辦?
隱翅蟲多晝伏夜出,喜歡圍繞日光燈等飛行。市民應注意打掃室內外衛生,防止蚊蟲滋生。
同時要關好紗窗夜晚關燈睡覺,睡覺前檢查床上是否有隱翅蟲。儘量採取各種驅蚊措施,如點滅蚊器、擦花露水等。若隱翅蟲停留在皮膚上,應用嘴吹氣將其吹走,然後用清水洗淨。
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可能分泌體液引起皮膚問題,市民注意保持清潔,一般可以自動痊癒;如不慎拍打或壓死隱翅蟲,可儘快用肥皂水清洗;如紅斑起泡嚴重或範圍大,因及時求醫。
此外,拍打蟲體後拖動,往往形成條狀紅斑。而其毒液也可經由手指散播,摸哪兒沾哪兒。因此,不要盲目拍打或捻壓,如拍打後應及時洗手,以免將毒液帶到別處皮膚。
鹼皂清洗患處
警惕!這些「毒蟲」要小心!
1、毒蛇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爬行類動物專家稱,最近天氣轉熱,各種躲在洞內和雜草中的蛇類也開始出來吸收陽光,因此要特別小心。另外,如果一旦被蛇咬傷,需要馬上撥打120,及早救治。
2、紅火蟻
紅火蟻與一般螞蟻相近,但個體較大。華南農業大學昆蟲系教授表示,紅火蟻帶有毒性,人體被咬之後同樣會出現皮疹等過敏反應,不容小覷。「這種紅火蟻較為常見出沒的地方是在農田附近,還有草坪。」
3、毛毛蟲
專家介紹,毛毛蟲一般指鱗翅目(蛾類和蝶類)昆蟲的幼蟲,一般在3~5 月繁殖,「有的幼蟲身上的毛是有毒的, 人碰到的話出現皮膚會過敏,皮炎發疹等,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別注意。」
4、恙蟲
恙蟲病也是當下高發的季節。此外,臨近水源、陰涼潮溼的草叢和灌木叢均屬於高危地段。
5、白紋伊蚊
雖然登革熱的傳播發病主要在夏季,但實際上春季也不容忽視,因此出遊也需特別防範。
6、黃蜂
雌蜂腹部有分泌蜂毒的毒腺,毒刺還會發生折斷而留在皮膚內。 蜂蜇傷多見於面部、頸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紅腫和刺痛,數小時後自行消退,無全身症狀。
如果蜂刺留在傷口內(在紅腫中心有一黑色小點),有時局部可引起化膿。黃蜂蟄傷的局部症狀較重,可引起頭暈、噁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過敏性體質的人可能反應更大。
7、蜈蚣
蜈蚣喜歡躲藏在陰暗潮溼的牆角、磚縫或者水溝等處。毒爪刺入人體皮膚時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膚發生紅腫,毒爪刺入處有兩個暗紅色點,被咬處會感到燒灼痛和刺癢。嚴重的可有全身症狀,如頭痛、嘔吐、發熱以及肢體麻木等。
夏天要來了,小夥伴們在戶外的時候,
千萬要小心這些潛藏的毒蟲!!!
【關注】《中國新歌聲》本溪賽區海選報名,你就是本溪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