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發新型攝影光學元件,開啟光學成像新紀元

2020-11-26 電子發燒友

MIT研發新型攝影光學元件,開啟光學成像新紀元

工程師郭婷 發表於 2018-08-24 15:07:53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型攝影光學元件,該器件是基於光學元件中光線的反射時間來捕捉圖像,代替了依賴光學元件排列的傳統方法。研究人員說,該新成像原理為時間/深度相機打開了傳統攝影光學元件無法觸及的新世界。具體地講,MIT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新型光學元件,用於名為「條紋相機(streak camera)」的超快傳感器,可分辨超短光脈衝圖像。

目前,條紋相機及其他超快相機已被用於拍攝每秒1萬億幀的視頻、掃描閉合的書籍、提供3D場景的深度地圖以及其他應用。由於此類相機依靠傳統光學元件拍攝圖像,因此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設計限制。例如,對於以毫米或釐米為單位的定焦透鏡來說,透鏡與成像傳感器的距離必須等於或大於給定焦距,才能捕捉到圖像,這就意味著鏡頭必須很長。

MIT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研究人員近期發表的論文提出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讓光信號在透鏡系統內精確定位的鏡子之間來回反射。快速成像傳感器可在每次反射時間內捕捉單獨的圖像,從而成像出一系列圖像:每幅圖像均對應於不同的時間點以及與透鏡不同的距離。同時,每幅圖像均可在特定的時間被訪問。MIT研究人員將這種技術稱為「時間摺疊光學元件(time folded optics)」。該論文第一作者Barmak Heshmat認為:「當你手握快速傳感器相機,來分辨通過光學元件的光時,你就可利用時間交換空間。這就是『時間摺疊(time folding)』的核心思想:你在此時看光,此時光傳播的時間就等於你此時與光源的距離。因此就可以用新方法來排列光學元件,也就能實現以往難以企及的拍攝場景。

」新型光學元件架構包括了一組半反射式的平行鏡子,用於減少或「摺疊」每次光線在鏡子間反射的焦距。研究人員通過在透鏡與傳感器之間放置一組鏡子,可在不影響圖像捕捉的前提下,將光學元件的排列距離縮減一個數量級。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呈現了時間摺疊光學元件在超快相機及其他深度感知成像器件的三種方式。這類相機也被稱為「飛行時間(ToF)」相機,用於測量光脈衝從場景反射出並回到傳感器的時間,以估算3D場景的深度。該論文的共同作者還包括: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的研究生Matthew Tancik、媒體實驗室相機文化部門(Camera Culture Group)的博士生Guy Satat、媒體藝術與科學副教授及相機文化部門負責人Ramesh Raskar。

原理解析:將光路換算成時間該研究的光學系統的元件可將飛秒雷射脈衝(1飛秒 = 1千萬億分之一秒)投射到場景中並照亮目標物體。傳統攝影光學元件成像原理是:當光穿過曲面玻璃時,會改變光信號的形狀,這種形狀的改變可在傳感器上創建圖像。但該研究中光學元件的原理是:光信號並不會直接進入傳感器,而是先在鏡子間來回反射,用以精確捕捉並反射光線。研究者將其中的每一次反射稱為「往返行程(round trip)」。在每次「往返行程」中,傳感器會以特定的時間間隔捕捉一些光線,例如設定每30納秒抓拍1納秒。

光信號兩鏡子間「往返行程」示意圖本研究的關鍵創新在於:每一次光的「往返行程」都會讓焦點接近透鏡,傳感器依據焦點定位來捕捉圖像。這樣就可大幅縮小透鏡尺寸。比如,條紋相機想要捕捉傳統透鏡的長焦圖像:利用時間摺疊光學元件,第一次「往返行程」將焦點定位在與靠近透鏡的鏡子組距離的兩倍,此後每一次「往返行程」都使焦點與透鏡離得越來越近。最後根據往返次數的不同來計算距離,因此傳感器就可以放置在離透鏡很近的地方。將傳感器放置在由總「往返行程」確定的精確焦點上,相機就可捕捉到清晰的圖像以及光信號的不同階段,所有圖像均帶有不同的時間編碼,隨著信號改變形狀來產生圖像。(最初的幾張圖片將是模糊的,但經過幾次「往返行程」試探後,目標對象就會被準確聚焦。)

依據「光往返」次數計算距離,可縮減傳感器與透鏡的距離該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飛秒光脈衝成像刻有「MIT」的掩模(mask)來證明,掩模距離透鏡孔徑53釐米。傳統20釐米焦距透鏡必須在離傳感器約32釐米遠的地方才能捕捉圖像。與之相比,時間摺疊光學元件在經過五次「往返行程」後就能將圖像聚焦到焦點上,且與傳感器距離僅3.1釐米。

傳統鏡頭

改進後的鏡頭,長度大大縮短Heshmat認為,這項研究對於設計更緊湊的望遠鏡透鏡捕捉來自太空的超快信號,亦或是設計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輕的透鏡拍攝地球表面,都是非常有用的。多變焦且色彩豐富接下來,研究人員嘗試對「X」和「II」兩種圖案進行成像。兩圖案間隔約為50釐米,且均在相機視線範圍內。「X」圖案距透鏡55釐米,而「II」圖案距透鏡只4釐米。通過精確地重新排列光學元件(如將透鏡置於兩鏡子之間),使每次「往返行程」都在單次圖像採集中放大了光線,就實現了整形光線。這就好像相機在每次往返中都能變焦。

當他們把雷射發射進場景時,僅按一次快門,就可得到兩幅獨立且聚焦的圖像(在第一次「往返」中捕捉X的圖像,在第二次「往返」中捕捉II圖像)。然後,研究人員展示了超快多光譜(或多色)相機。他們設計了兩種顏色反射鏡和一種寬帶鏡:一種顏色反射鏡是通過反射顏色,以更接近透鏡;另一種顏色反射鏡則是通過反射第二種顏色,以從透鏡前移開。利用此類相機成像帶有「A」和「B」的掩模發現,第二種顏色照亮A,而第一種顏色照亮了B,時間均為十分之幾皮秒。

這是由於當光線進入相機時,第一種顏色的波長會立即在第一個腔內來回反射,由傳感器記錄其時間。然而,第二種顏色的波長會穿過第一個腔進入第二個腔,這就會使它們到達傳感器時間的略微延遲。由於研究人員了解不同顏色波長抵達傳感器的時間,他們就可將相應的顏色疊加到圖像上(如第一個波長是第一種顏色,第二個是第二種顏色)。Heshmat說,這些對於目前只能記錄紅外光的深度傳感相機來說大有用處。Heshmat認為,該論文的關鍵貢獻在於:它可以通過調整空腔間距或使用不同類型的空腔、傳感器及透鏡,來為多種光學元件設計打開大門。

Heshmat說:「核心信息就是,當你手握快速相機或者深度傳感器時,你就不用像傳統相機那樣需要設計光學元件。你可以通過在恰當時間成像來實現更多的拍攝可能。」光子學實驗室主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Bahram Jalali說:「這項工作開發了時間維度,使得利用脈衝雷射照明的超快相機實現了新功能。這為設計成像系統開闢了一條新道路。超快成像技術使得利用如組織等散射介質成像成為可能,這一工作有望改善醫學成像,特別是手術顯微鏡。」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MIT巧妙開發「時間摺疊光學元件」 開啟光學成像新紀元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型攝影光學元件,該器件是基於光學元件中光線的反射時間來捕捉圖像
  • 行業視角|同濟大學在衍射光學元件實現輕薄計算成像取得進展
    博頓導讀光學成像系統已廣泛地應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安防監控到自動駕駛,從手機攝影到最近的疫情防控,光學成像系統都是其中的核心部件。近日,光學領域頂級期刊《Optica》發表了相關文章,該項目由同濟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共同合作,同濟大學頓雄博士為第一作者,文章展示了在衍射光學元件實現輕薄計算成像取得進展。當前光學成像系統都基於折射光學元件構建,為了實現高性能成像,通常需要複雜的光學鏡頭,導致系統長度長、重量重。
  • 美國研發出雷射器晶片級光學頻率梳的高光譜成像系統
    近日,美國科研人家研發出基於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晶片級雙光學頻率梳的高光譜成像系統。雷射器不僅體積小還高效,與微型晶片組裝。就可以檢測藥物中的分子或對患者皮膚中的組織進行分類。與太赫茲成像系統相比,該微型晶片低成本高效率。成像速度極快。
  • 光學元件表面缺陷檢測方法研究現狀
    2.2 表面疵病散射光學模型利用顯微散射成像技術來檢測光學元件表面, 主要在於檢測第一類散射源, 即元件表面疵病, 如劃痕、麻點、破邊等。對於這類散射源, 之前有提到, 通常利用幾何光學來解釋分析, 但是這種表面疵病引起的散射現象與入射光的波長無關, 具體模型如圖 2所示。
  • 評估智慧型手機鏡頭中光學元件的透過率
    評估智慧型手機鏡頭中光學元件的光學性能-透過率1.前言剛剛發布的華為P30手機因後置拍照評分高登上可見,手機/數位相機以及攝像機中光學元件的微型化和先進性已取得重大進展。但是要獲得還原度高的圖像,就需要精確評估鏡頭中微透鏡和濾光片的光學特性。
  • 光學元件及其測量技術
    摘要:高功率雷射器具有廣泛的應用,包括精密工業加工、雷射成像/測距,以及強場物理學應用等。光學鏡片與鏡頭作為雷射光學系統的關鍵核心元件,對於雷射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
  • 核素切倫科夫光學成像研究進展_核素_切倫科夫光學成像_進展_醫脈通
    Thorek等研發了1種新的成像方法——繼發切倫科夫激發螢光成像(secondary Cerenkov-induced fluorescence imaging,SCIFI)傳統的內鏡成像是解剖成像,難以區分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Liu等研發了1套基於光纖的CLE成像系統,該系統以18F-FDG為顯像劑,由於內鏡能夠到達組織深處,從而可以有效減少組織對切倫科夫光信號的吸收,並且18F-FDG具有在相應病灶特異性濃聚的特點,這些均有助於該系統對相應病灶的探查。利用該CLE系統對荷瘤小鼠進行的微創腫瘤切除手術結果顯示,CLE能夠探測體內腫瘤組織,並且可以指導腫瘤切除手術。
  • 中科院研發新型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或將提升全固態雷射器的輸出
    非線性光學晶體,目前有三硼酸鋰晶體(簡稱LBO晶體)、三硼酸鋰銫晶體(簡稱CLBO晶體)、磷酸二氫鉀晶體(簡稱KDP晶體)等。全固態雷射器輸出紫外雷射的核心元件,紫外雷射輸出主要由晶體折射率實現。為探索新型四倍頻,研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關鍵。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以KBBF晶體為原型,用Zn替換KBBF晶體中的Be使該材料無毒性,成功製造出了一種無毒、無層狀習性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該晶體性能優異,具有大倍頻效應、寬透過範圍、合適的雙折射率,計算相位匹配波長為248nm,是具有潛力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
  • 藍特光學:光學產業中堅力量,高研發收穫高回報
    汽車產業的復甦,對產業鏈內企業帶來直接利好,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藍特光學(688127)主營業務便涉及車載鏡頭業務,作為國內精密光學元件龍頭企業,藍特光學近兩年逐漸進入業績收穫期。光學領域龍頭企業成立於1995年的藍特光學,主要從事光學元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 EVG與DELO合作為晶圓級光學元件和納米壓印光刻技術開發材料並提升...
    解決方案支援中心,雙方合作研發用於製造光學傳感器的新材料,以及適用於大眾化市場的晶圓級光學元件。ST. FLORIAN(奧地利)與 WINDACH (德國),2019年11月27日 —— EV 集團 (EVG) 這一全球領先的為微機電系統、納米技術與半導體市場提供晶圓鍵合與光刻設備的供應商,今天宣布與高科技工業粘合劑製造商 DELO 在晶圓級光學元件 (WLO) 領域開展合作。
  • 732297永新光學怎麼樣 永新光學申購價格是多少
    據了解,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將於下周開啟新股申購,股票簡稱為永新光學,申購代碼為732297,申購上限為8000股,網上發行840萬股。那麼,732297永新光學怎麼樣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簡單的了解一下永新光學的相關信息吧。
  • 藍特光學透過光學元件向國內諸多空白領域射出了第一道光
    從「漆黑」中一路走來,藍特光學透過自主研發的光學元件,向國內諸多空白領域射出了第一道光。2016年底,公司「年產1125萬件精密模壓非球面玻璃光學元件項目」成功中標工信部工業強基項目。據了解,玻璃非球面透鏡產品主要分為成像類和雷射準直類,前者可用於智慧型手機鏡頭、短焦距投影鏡頭、安防鏡頭、車載鏡頭等多個領域;後者則主要用於生產雷射器,最終置於測距儀中。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玻璃非球面透鏡還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團隊研發出新型光學顯微鏡
    據新華社電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
  • 光學元件的選擇
    對光路圖中每個光學元件的各項技術要求,要逐一確認,並記錄到光路圖中。按照這些技術要求,如果能選定光學元件是最好的,但是產品目錄中,有許多性能相近的光學元件,到底選哪個比較好,有時令人猶豫。在這裡,我們介紹一下在選擇光學元件時要考慮的2個重要因素。
  • 沈元壤:光的歷史和光學新紀元
    雷射的來臨,創造了現代光學的新紀元光推動了20可是對光學本身來說,進展並不很大,主要是在應用方面。光譜變成了一個工具,用來研究原子、分子,凝聚物質等。在實際應用方面則有照明,取像等。基礎光學的發展逐漸變得暮氣沉沉。隨後雷射出現了。及時為光學重振生氣。奠造出一個新紀元。
  • 中科院光電所在多焦點仿生複眼光學元件設計和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 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 特約專欄
    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作為感知真實三維世界的重要信息獲取手段,為重構物體真實幾何形貌及後續的三維建模、檢測、識別等方面提供數據基礎。以光信號為載體的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融合光電子學、信息光學、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多學科為一體,具有非接觸、高精度、點雲重建效率高等優點,已發展成為光學計量和光信息學的最重要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之一。
  • 光學概念股有哪些?光學概念股龍頭一覽
    隨著手機鏡頭模組不斷從單攝向高清、廣角、長焦、3D 的多攝方案升級,Counterpoint 預計2021年全球三攝及以上機型滲透率將從2019年的15%提升至50%,我們測算這將新增至少14.4億顆攝像頭需求(基於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13.7億部出貨),較2018年的41.5億顆增加35%,由此帶動鏡頭模組及上遊光學元件需求全線放量。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問題,開啟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
  • 藍特光學:打造光學元件領先企業 樹立中國智造標杆品牌
    產品類型豐富、規格齊全,涵蓋光學稜鏡、玻璃非球面透鏡、玻璃晶圓、汽車後視鏡四大領域,並根據客戶的差異化需求演化出上千種型號,應用領域涉及智慧型手機、ARVR、半導體加工、光學儀器、車載鏡頭等多個領域,現已成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多品類光學元件生產廠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