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10日12時1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 快舟11運載火箭直徑達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令人惋惜,而非國家行為的衛星發射和運行卻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近幾年,科研院所、私營企業的小衛星搭載和發射是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甚至是科技創新平民化的鮮活例子。如果只是科研嘗試,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是難得的工程試驗的機會。但如果是這次搭載的B站衛星,我們就不這麼看了。
「據B站介紹,此次搭載發射的衛星每天可繞地球15圈,具有三維立體成像功能,可以實現高精度對地遙感觀察,觀察地球極光,並可以對月球、土星等天體進行觀察,主要用於字母站的科普工作。另外,B站還計劃推出衛星定製拍攝套餐,可以為用戶定製拍攝任務。」
「三維立體成像」,「高精度對地遙感觀察」,「可為用戶定製拍攝任務」,這些功能讓人擔心,如果這些衛星拍攝的影像任意傳播,對國家安全是不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下圖是一張衛星影像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港口、道路。
近年來,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單功能、小體積、輕重量、低成本、短周期的小衛星成為各國衛星研發的熱點,小衛星的應用領域日益廣闊。越來越多的個人或社會團體都不約而同地希望嘗試發射自己的衛星。
2016年12月28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搭載發射了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八一·少年行」衛星。
2018年10月29日,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搭載了7顆小衛星。
……
根據全球的數據,從已知質量的衛星的來看,微小衛星的數量已經從2011年的37顆增長到192顆,佔比從43%增長到77%。從當年發射衛星的平均質量來看,也已經從2011年的2248千克下降到784千克。
如果個人和社會團體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搭載小衛星而不加以約束和規範,那麼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也是明顯的:
首先,遙感技術的進步使小衛星拍攝影像清晰度更高。這樣的影像不只可以提供民眾娛樂、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使用,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也可能危害到國家的安全。
其次,沒有規範的搭載,使無明確的應用目的的小衛星數量激增,造成龐大的科研資源空間資源浪費,形成大量的太空垃圾。
當小衛星搭載最初的新鮮勁過去,是時候制定小衛星搭載要求和規範,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更謹慎地保障國家和人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