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裡,我們經歷了一個比較活躍的颱風季,在夏季,頻繁的出現多颱風和颱風胚胎共舞的情形,可謂活躍非常。而在9月以後,西太平洋又超強颱風一個接一個,讓不少朋友心驚膽戰。即便是深秋時節的11月份,西太平洋還出現三颱風胚胎共舞的奇觀,這也使得2018年的颱風數量達到了驚人的29個,為2013年以來最多。甚至是12月下旬誕生的颱風胚胎,還在2019年1月1日形成了今年第1號颱風帕布,2018年颱風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西太平洋的這種颱風高度活躍對於我國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2019年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了《2018年中國氣候公報》,在公報中,中國氣象局指出,2018年颱風災害損失偏重!
中國氣象局總結了2018年颱風的三個特點,特點一:生成和登陸的颱風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個颱風,其中有11個颱風登陸我國,數量十分驚人,而還有不少颱風外圍也給我國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麼多的颱風使得我國在2018年夏秋季不得不頻繁的防禦颱風。
第二個特點是登陸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颱風安比、颱風雲雀和颱風溫比亞在3個颱風在一個月內相繼登陸上海,是非常少見的,因為上海本身緯度高,海岸線又短,能連續被颱風直接登陸非常少見。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夏季副熱帶高壓極端偏北,脊線位於北緯40度,連上海都直接位於副熱帶高壓以南,因此使得颱風登陸點偏北。
第三個特點是災情比較重,2018年的很多颱風在登陸後都非常長壽,比如颱風安比、颱風摩羯、颱風溫比亞等颱風在登陸後久久不散,還深入我國內陸。颱風安比還一路向北飄蕩到了內蒙古境內。這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偏北,西太平洋水汽活躍,使得深入內陸的颱風有著充足的水汽供應不消散,這也使得很多颱風在內陸製造了驚人的暴雨和洪災。其中造成山東壽光洪災的颱風溫比亞災害損失為今年最重。
2018年7月進入我國內蒙古赤峰的颱風安比
當然,2018年秋季的颱風也非常有特點,比如出現了像颱風山竹這樣的巨型遠洋超臺,一路穩定的向西登陸我國華南沿海,雖然因為提前做好了大量準備,它對我國的災害沒有那麼嚴重,但仍然給廣東多地帶去了較為兇猛的影響。山竹的出現和異常的副熱帶高壓、正在發展的厄爾尼諾都有密切的聯繫。
2019年的颱風季又會是什麼樣,目前還不得而知,但2018年已經在提醒這些年颱風不多的浙江上海沿海,這一地區也是颱風登陸和影響的高頻地帶,夏季切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