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0.8攝氏度,但在各位的感覺中應該遠不止0.8攝氏度,因為極端氣候增加了,暴雨和颱風增加,夏季高溫天氣增加。在炎熱無比的季節裡,很多朋友都感嘆,威利斯·開利給了第二次生命,熱到爆炸時真恨不得鑽進冰窖裡!
地球到底是熱一點好還是冷一點好,這是一個問題,如果選擇後不能反悔,那麼我們必須要慎重探討下才能做決定。
自歷史記載以來,人類沒有經歷過冰川期,儘管《冰河世紀》形象的描述了猛獁象逃脫融冰威脅的有趣故事,但人類僅有的低溫經歷是從14世紀開始的明清小冰期,不過據記載,這個小冰期也是相對的,北半球部分地區還是比較溫暖!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明清時期的冰雪災害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們來參考下史書記載: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 綜合卷》中節選的17次嚴重寒潮災害中明清期間就佔了13次!
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國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區都是罕見的嚴寒,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西等地連下一個多月的雪,災情嚴重:江蘇蘇州,太湖斷航,港口封凍,「人畜凍死萬計」;甚至浙江安吉都凍死人!
明朝的另一個雪災案例:
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華東地區暴雪,「江河冰合,鳥獸凍死」,甚至凍斃村民。地處江浙的太湖、南方的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竟然可以騎馬,太湖:「冰,行人履冰往來者十餘日」;洞庭湖,」冰合,人騎可行」。
清朝極寒災害兩個案例:
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國雪災,湖南永州等地,竟然連下40多天雪,「民凍死者無算。」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華北、華東、華中等地連降大雪,連續下將近兩個月天大雪,黃河至龍門段都結冰了,淮河更是堅凍兩個月。多個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凍死人的記載
可見極寒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早期的寒冷天氣相比,條件惡劣應該也是凍死人的主因,在現代社會各種設施齊全的居民聚居區,一般應該只是個案!
明清小冰期在二十世紀初結束,我們很難確定是工業革命以來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還是這個小冰期確實該結束了,或者是周期性發生,因為在這個小冰期以前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中世紀溫暖期,那會人類發展的排放還不至於形成溫室效應。
當前全球平均氣溫是15度,上升了0.8度後南北極冰蓋融化,高原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增加!特別是颱風,這幾年颱風威力似乎一年比一年大,這當然也和氣溫增加有關,颱風形成需要溫差,路線上需要能量補充,剛襲擊日本的颱風海貝思,造成70多人死亡,並且刷新了日本自2011年以來的單日降雨記錄。
如果平均溫度上升5度,那麼地球將會何去何從?
也許各位只知道地質史上的5次大滅絕,但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還有無數次局部發生的小規模滅絕事件!
部分是小行星撞擊和超新星引起,另一部分是火山噴發引起,一般中小規模火山直接引起生物滅絕的可能性並不大,當然二疊紀末期的西伯利亞超級地盾火山例外,其他大都是火山灰造成的陽光難以到達地面的導致雪地地球發生,其實明清小冰期可能是太陽活動低潮期加上期間數次那個火山噴發綜合的結果。
在適當的溫度範圍內,只要生物適應的這個環境,都將形成大規模發展,當然與寒冷期相比,很明顯溫暖更適合生物發展,比如石炭紀的溫暖+高含氧量的時期的生物發展是令人恐懼的。但溫度繼續上升則會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
天然溫室效應的水蒸氣比例將會大大增加
溫室效應是必須的,現代地球就在大氣中各種溫室效應的庇護下,生物才得以延續與發展,但過渡卻會導致失控,加上人類活動加劇,各種化學性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全球氣溫上升是很難控制的!假如真的失控走向金星化,那麼生命不會再有機會!
如果出現雪地地球呢?
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多次雪地地球,為什麼會出現也有多種說法,但可以相信雪地地球並不會導致生命徹底滅絕,仍將有大量的生命得以延續,比如海洋深處!
但任何一個都不是我們的選項,也不能因環保而止步不前,因為大自然的發展是難以預料的,因為很多溫暖和寒冷期還無法找到確切原因,我們唯一要做的是發展科技,以便在這些極端天氣來臨之時,手裡還有燒火棍!
剛上文中的中世紀溫暖氣候案例,我們並不能確定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溫室氣體,因為那會的排放並不足以導致過剩的溫室效應,而明清小冰期則有連個猜想,一個太陽活動減少,另一個是期間火山噴發!
簡單的說我們找到了氣候變冷的部分原因(但仍不肯定),卻找不到氣候變暖的原因,也就是說當前的氣候變暖是否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100%有關係,但貢獻多大很難確認),因此未來氣候走向是難以預料的,如果未來出現小冰期,那麼溫室氣體也許能救命,但未來如果出現更溫暖的時期,那麼人類只能自求多福了,不過有一點能肯定,發展科學技術永遠都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