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修飾或成改變人類生命起源新方式

2020-12-03 第一財經

精子在不受精的情況下也能產後代?如今科學家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巴斯大的科學家近期將精子注入非卵細胞,成功創造了小鼠胚胎,並且能生育後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

該研究也顛覆了傳統的哺乳動物生育觀。報告的高級作者Tony Perry博士表示:「這意味著,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其它類型的細胞來創建胚胎,例如體細胞、皮膚細胞等。甚至意味著未來生孩子不需要女性的參與,有一天兩個男人也能成為孩子的雙親。」

資助該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負責生物演進的項目經理Paul Colville-Nash表示:「這個研究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胚胎繁殖非常有意義,能夠讓人們了解生育的機理。甚至有一天,人們可以知道該如何治療不育,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

這項研究開始是對未受孕的小鼠卵細胞進行化學誘導,讓它發展成為孤雌胚胎——在缺少雄性配子基因組的情況下直接激活有減數分裂Ⅱ期卵子能夠形成孤雌囊胚。儘管未受精,發生減數分裂的卵母細胞可通過化學誘導而進行正常的細胞分裂。

在化學誘導13小時後,來自巴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了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ICSI)。ICSI是一種在人類IVF生育治療中將精子注射到卵子中的常見技術。科研人員將精子注射到卵母細胞中,它們均包含一個單倍體基因組,隨著細胞周期的發展,胚胎分裂成兩個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選取了一個兩細胞的胚胎,在一部分胚胎中,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有一半來自卵母細胞一半來自精子,這也是最具有生存機會的細胞,通過這種方式創建的胚胎被稱為「phICSI」。首次實驗培養出的一對小鼠分別以Phicsim和Phicsia命名,他們已經健康成長為成年鼠,並繁殖了後代。

改變精子DNA的不只有卵子

當精子與卵子受精時,會發生許多染色體和DNA的改變事件,這種改變也被稱為「重編程」。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卵子能影響精子的「重編程」過程。然而,在這個實驗中,Phicsim和Phicsia兩隻小鼠儘管看起來和普通小鼠是一樣的,但它們的DNA和生物標識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在以「phICSI」方式創建胚胎的時候,基因發生了不同性質的「重編程」。

精子「重編程」的步驟之一是將精子DNA中纏繞著的魚精蛋白替換成卵母細胞中的組蛋白。研究人員發現,phICSI 胚胎組能正常進行組蛋白和精蛋白的交換,但重組還涉及到了其他的表觀遺傳學變化,且這種變化在 ICSI 胚胎組和 phICSI胚胎組中有差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育生物學家Hugh Clarke對該研究評論道:「研究人員表明,已經開始胚胎發育並進行分裂的卵母細胞仍能『改變』精子DNA,這種能力不僅限於受精時的卵子。」

不過,該研究並不是首次對孤雌囊胚不能長期發育的觀點提出質疑。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李勁松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實驗室和其它實驗室此前已經證明了孤雌胚胎經過印記基因修飾後是可以發育的。」他還表示,「因此哺乳動物胚胎必須由精子和卵子受精而形成的觀點也並不是首次被顛覆。」。

李勁松研究員對這項研究的目的提出質疑:「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精子注入到活化的卵母細胞中產生健康後代。但是為什麼要去這麼做?因為人是不可能用這方法去做的,要發育,要形成胚胎,還是必須要有卵子,本研究中所用的處於有絲分裂期的卵子也是來自於正常的卵子。而且,證明處於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最早期的胚胎有重編程精子的能力,這個角度的創新性也是不夠的。這可能也是該研究成果未能在更高端的學術刊物發表的主要原因。」

由李勁松研究院率領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早在2011年就已經在《細胞研究》上發表文章,證明孤雌單倍體2-細胞胚胎能重編程球形精子。此外,今年初該團隊還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證實了小鼠的高效孤雌生殖可以發生,而且可以不斷重複。

對此,李勁松的觀點是,他們用了2-細胞階段的胚胎做分析,精子進入胚胎滯後很多,看到明顯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重編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後的細胞周期中都會存在重編程。所以最後能夠發育到個體的phICSI胚胎一定是與ICSI胚胎有較為相似的表觀遺傳學規律。

此外,對於細胞培育胚胎,李勁松認為,用皮膚細胞來進行生育的說法是天方夜譚,不過他表示:「如果把皮膚細胞通過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變成IPS細胞,再進一步誘導IPS細胞定向分化成卵子,這個意義就又不一樣了,意味著人類可以在體外複製出無限多的卵子,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胚胎能否重編程有絲分裂細胞?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精子?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另一些有絲分裂細胞?」這是Perry博士提出的三個問題。但這三個問題,李勁松表示都已經得到肯定的證明。那麼這是否將意味著生命的孕育可以不完全依賴於精子和卵子?Perry博士表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遙遠的將來肯定會知道。到時候人們回頭看看,今天或許是一個起點。」

相關焦點

  • 基因修飾或成改變人類生命起源新方式
    資助該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負責生物演進的項目經理Paul Colville-Nash表示:「這個研究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胚胎繁殖非常有意義,能夠讓人們了解生育的機理。甚至有一天,人們可以知道該如何治療不育,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
  • 科學家發現蛋白翻譯後修飾新方式
    其主要方向是蛋白質組學、蛋白翻譯後修飾和生物質譜學。趙教授研究組是目前世界上發現蛋白質新修飾最多的實驗室,已首先報導了賴氨酸的丙醯化、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酸醯等新蛋白修飾。曾在Cell, Nature, Science, Nat Chem Biol, Mol Cell, PNAS等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項研究成果。
  •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修飾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 20:26:47 生殖細胞中NPM1基因突變導致rRNA的2』-O甲基化修飾改變並產生先天性角化不良症,這一成果由美國哈佛醫學院Pier Paolo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基因編輯:「改變生命遺傳信息不僅是哲學理論,更有廣泛實踐意義」
    與傳統的TALEN和ZFN技術相比,CRISPR/Cas9系統更便捷、高效,應用也更廣泛,目前該技術成功應用於人類細胞、斑馬魚、小鼠以及細菌的基因組精確修飾。然而,基因編輯仍然是非常新穎的技術。近日,生物谷圍繞基因編輯研究及亮點技術CRISPR特別採訪了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張昱博士,張昱在基因編輯領域有多年科研經驗,對基因編輯及癌症關係研究認識深刻。
  • 寶柏-中國推出TALEN™靶向基因修飾新工具
    ™2011年7月美國市場研究公司Select Biosciences主辦的生命科學大獎(Life Science Awards)揭曉,以基因組編輯修飾聞名的生物技術公司Cellectis Bioresearch憑藉著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s)技術服務榮獲最具創新性的新服務(Most Innovative
  • 基因科學已經為我們揭秘了人類起源背後的真相
    前言這篇文章原本沒有打算寫,但前些天發表的一篇關於「定點突變」的文章受到很多粉絲的好評,希望我能繼續更新類似的內容,還有很多粉絲向我追加了一些問題,比如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滿足大家的好奇心,讓我們從基因科學中一起揭秘人類起源的問題。
  • 起源轉職 | 生命締造者:基因重組, 我就是唯一法則!
    寂靜的夜晚,基因學者再次陷入了困惑。究竟如何運用基因技術,可以使人類拓展新的可能性?即使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他們依然決定前往裡希塔樂,決心探究出生命最本源的秘密……科技這把雙刃劍,在裡希塔樂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 製備動物模型的基因修飾技術
    摘要:動物模型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基因工程小鼠和大鼠,在基因功能研究、人類生理病理機制研究及新藥研發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來,製備動物模型的基因修飾技術層出不窮,這不僅包括傳統ES打靶、TALEN、CRISPR/Cas9, 還有TetraOneTM基因敲除新技術。
  • 人類進化正在安第斯山脈發生 高海拔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圖片來源:GALEN ROWELL(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唐一塵):人類進化正在安第斯山脈發生。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是第一個證據,證明在山區長大不僅能改變基因,還能改變身體使用基因的方式。
  • 高海拔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人類進化正在安第斯山脈發生。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
  • 從宇宙的起源與演化解讀生命與疾病
    吉姆·皮布爾斯的理論發現讓我們理解了宇宙在大爆炸後如何演化,而米歇爾·麥耶、迪迪埃·奎洛茲則在探索系外行星的過程中發現了地球的鄰居,他們的發現將永遠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生命新知》曾以宇宙的起源為線索,衍生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並沿著這條線索對生命、健康與疾病進行了解讀。現與大家分享。
  • 人類共同體-從生命起源談起
    人類共同體的觀念是被社會實踐而且是成功的理論,有很多的矛盾是不信任和自私自利而引起的,包括局部戰爭,有害物質的管理,不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我們需要科學的了解人類的起源,形成人類共同體的觀念。人類是生命,想要探討人類起源,就必須要了解生命的起源。
  • 科學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研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消息醫學上,DNA甲基化失調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如腫瘤。DNA甲基化以多種修飾方式[5-methylcytosine (5mC), N6-methyladenine (6mA) 和 N4-methylcytosine (4mC)等]廣泛存在於細菌、真核生物中。迄今,5mC在哺乳動物基因組DNA中被認為是唯一的鹼基甲基化形式調控基因的表達。
  • 蛋白質修飾研究現狀與未來
    蛋白質的修飾與降解,和生命活動以及各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這一領域已成為全球生物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蛋白質的糖基化修飾、磷酸化修飾、乙醯化修飾、泛素化修飾、亞硝基化修飾等,是蛋白在生物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對研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蛋白質的正確的修飾對於蛋白降解也非常重要,從而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循環。
  • 組蛋白修飾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發生在組蛋白上的翻譯後修飾,主要發生在核心組蛋白的某些胺基酸殘基上,包括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特定的修飾狀態可以決定組蛋白的活性,是招募一些蛋白質與之結合,還是解除已結合的蛋白質,從而決定DNA的命運?是打開基因的表達,還是關閉?是進入複製,還是進行修復?這些都有可能受到組蛋白修飾方式的影響。
  • 化學科學:分子在水中聚集,暗示著生命的起源?
    化學科學:分子在水中聚集,暗示著生命的起源?將兩片RNA(DNA的早期表親)結合在一起的鹼基對是活細胞中最重要的分子相互作用。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鹼基對從一開始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RNA是生命中最早的聚合物之一。但有一個問題。
  • 生命中心伊成器研究組揭示全轉錄組假尿嘧啶RNA修飾譜圖
  • 在山區長大,在高原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是第一個證據,證明在山區長大不僅能改變基因,還能改變身體使用基因的方式。相關論文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
  • 華大基因王俊:基因技術如何改變人類健康?
    而想要研究清楚絕大多數複雜疾病,需要100萬人基因的研究,如果這些研究完成,可以在所有數據的基礎上,預知未來健康走向,這種預知可以促進一些改變。王俊稱,1999年中國華大基因參與了1%人類基因組計劃。當時測序需要10億美金,最近已經降成1萬美金,仍然很貴;要搜集100萬人的數據仍然很貴,現在可以做到1000美金,估計明年會推出500美金可以測定一個人的完整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