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駐臺記者 胡佩霞
這兩天大陸學子正在經歷史上最嚴的高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情形再現。而海峽對岸臺灣,已告別大學「聯考」制度14年。臺灣在多元化錄取率與少子化雙重作用下,大學錄取率節節攀升。近五年平均大學錄取率超過75%。一試定終身的僵化消失了,但是考試制度過於複雜,錄取公正性等新問題又成困擾。多元化入學被戲稱為「多錢入學」,甚至有民調顯示半數民眾要求恢復大學「聯考」。
進大學路很多
與大陸「一試定終身」不同,臺灣2002年正式廢除實施47年的大學「聯考」制度,轉入多元化入學錄取制度。
多元入學體制的主旨是考招分離和選才多元。大學入學考試有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和指定科目考試(以下簡稱指考)兩種,考生可以二選一或者兩者都選。兩種考試命題皆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負責,招生則由各大學組成的各種委員會負責,各校甚至各院系均可依據各自特色制訂招生條件。入學方式分為甄選入學制和考試分發入學制兩種,其中甄選入學制又分學生個人申請和學校推薦兩種。
1111人力銀行職能中心經仁執行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臺灣普通大學錄取制度有學測和指考兩種路徑。臺灣學生進入大學的另一種路徑是針對職業高中生升入技職體系大專院校的考試,叫統一入學測試(簡稱統測)。據其介紹,每年2月進行學測、5月進行統測、7月初進行指考。
如此一來,臺灣高中畢業生要想進入大學深造,獲得文憑至少有兩大方向,一條是針對普通高中畢業生進入普通大學的;另一條針對職業高中的技職體系大學。
據介紹,從近幾年報考人數看,學測去年、今年考試人數都是14萬多人,指考去年4.39萬人報考。統測去年十三四萬,今年是12萬多人。
對窮人不利?
臺灣告別「聯考」14年,多元化入學好處在於孩子的特長、個性可以更多被發現,並得以因材施教。但多元化入學也產生新的不公。
首先考試的重要性並未降低。學測、指考、統測,考試次數反而增加了,考試題組更多樣。考試科目「聯考」時只分為4組,現在則有50多種組合。計分體系也更複雜。所以學生戲稱「聯考」是「一刀斃命」,多元入學是「凌遲處死」。
最重要的公平性受質疑。「聯考」時大家機會均等。現在面試,推薦均可加入人為因素。景文科技大學楊燿誠老師告訴深圳商報記者,面試時,有錢人的孩子,有特長的孩子可以包裝得更強大;窮孩子、偏遠地區的孩子則更加弱勢。
考試花錢多
為配合多元入學,家長紛紛花錢培養孩子上特長班、補習班,反而增加了經濟和孩子的負擔。改成多元入學後,臺灣補習班生意比以前更好了。另外,每次申請、考試均需要花錢,這對窮孩子也不利。所以臺灣也人有譏諷多元化入學為「多錢入學」。雖然臺灣也有針對偏遠鄉村的「繁星推薦」機制,但惠及人數有限。
臺灣曾有民調顯示,有過半數的民眾希望恢復「聯考」,100多位民意代表曾聯署建議回歸「聯考」制度並予以改良。
大學數量太多
臺灣多元化入學體制啟動後,從官方統計看,近九年每年多元化入學錄取率超過60%,而且錄取呈現逐年升高的態勢。近五年,平均錄取率超過75%,每年的錄取率都不低於73%。楊燿誠老師認為,一方面是臺灣進入少子化的大環境,另一方面是,大學資源過剩。
臺灣共有2300萬人口,大學就有158所,每年畢業生也就十幾萬。
據臺灣官方數據,臺灣由政府主辦的大學只有50所,其餘均為私立院校。名校仍然擠破頭,但名額也是招不滿,一般學校招生不足很普遍。臺灣人要想上大學早不是很困難的事。楊燿誠老師對深圳商報記者說,正是因為人人都有可能上大學,大學文憑反而不值錢了。因此,臺灣人更多的畢業生去讀研究所(研究生)、博士。
(胡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