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臺灣學測亂象 回歸公平機制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臺灣今年學測成績公布後,學生開始填志願,各種抱怨接踵而來。現在各大學繁星及甄試入學已經發榜。亡羊補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該改進的不能退縮,裝作沒事。

    有人認為問題在於今年的新制採計4科,是最大的亂源。連帶的問題是數學7782人滿分,滿級分生較去年暴增4000多人,衍生後續大學甄試申請二、三類組同分大增,造成增額錄取問題,或是大量的考生在每系繳了上千元甄試費卻落榜,引起很多學生家長覺得在這過程中有被耍的感覺。所謂人人有希望,最後卻是擁抱遺珠之憾,這些被家長團體稱為「五選四之亂」。

    但這些問題的背後核心出在:(一)藉口教改理念少讀少考,只計4科減輕學生負擔。(二) 採用級分制避免學生位分數斤斤計較。這兩個大目標,在現行的操作下,不但不能達成,而且治絲益棼。

    首先要了解,僧多粥少,範圍越小競爭越激烈。採4科,每科15級分,就是把範圍限縮,造成符合條件的人就會增加,導致同一個科系、同一個等級的學生也增加,最後廝殺就更激烈。另外,採計4科,能否就可以少讀1科減低學生負擔?答案很簡單,不可能。因為不同學校、相同科系或類似科系,採計的科目不同,學生還是都要念,都要準備。

    其次,級分化,模糊化,避免學生分分計較,考生就不會重複練習,避免無暇探索性向。老實說,這問題不在級分模糊化,而在於只要競爭一定導致不斷重複練習,造成只是比賽小心,一定會抹殺學習樂趣。這背後還有更大的問題是目前級分的設計及排序制缺乏鑑別度,也只會把競爭搞到更激烈。舉例來說,2019年學測英文科考89.5分以上的人可得15級分、約7000多人,但考89分的人僅能得14級分。89.5分和89分的人,程度幾乎是一樣的,但兩人卻差1級分,然後相隔7000多人。數學科也是一樣,考93分以上得15級分,93分則是得14級分,人數也是差7000多人。

    此外,學測題目的鑑別度不夠,也造成考生成績拉不開。2019年學測語文科頂標13級分、底標8級分,也就是6個級分塞了10多萬人,讓人感覺這科不容易考高也不容易考低。或進一步來看, 11、12、13級分總共有6萬3000多人,2018年這3個級分也有6萬人;2015年更誇張,7萬4000多人的語文科是11級分到13級分(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學生僅分布在3個級分)。類似的問題,語文考科今年及2015年度頂標、前標級分數相同。媒體說罕見,但都顯示題目缺乏鑑別度。級分設計原本是要模糊考生的原始分數,但現在一個級分就可能上萬人,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更拉大原始的差距。

    我在之前專欄的文章就點破,目前級分制,以該科成績前1%考生的原始平均得分除以15,作為級距計算根本。如此的作法就會有級分的原始分等距,人數擠成偏態分配,失去排序的公平性。為何不採用真正原始分數的排序換算成級分排序?如此每一個級分的人數相同,都是6.6%的人數,公平性絕對會更好。

    缺乏鑑別度更造成學生對分髮結果的不甘心。就有補教業者預言,2019年4科滿級分生激增,更多想考醫科的頂尖學生進入甄試,也更多人被刷掉;尤其非醫科不念的考生,落榜後就要捲土重來。另外,近年在大學出現新現象:大學休學重考學生遽增。因為有太多學子被分發都是心懷怨懟的不甘心,都懷抱遺珠之憾,不能認命,不能寬心地學習。

    現在的多元入學,某種程度已經被解讀為多錢入學,對低收入者、社會的弱勢家庭相當不利。我們如果在考試的過程增加鑑別度,增加公平性,其實是某種程度地平衡目前偏頗的多元入學的弊病。

    至於要達到教改目標,讓學子能依照興趣快樂學習,我也要指出,這是對的,但有相當大的難度。對大學生個人而言,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興趣真正在哪裡?只要符合大致性向,讀起來不討厭即可。而且對專業的科目,走過的人都知道:興趣因為集中精神,努力學習而產生。因此如何讓學生以公平性為依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努力學習,才是教育培養人才的重點。

    (作者林建甫為前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臺彎大學經濟系教授)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武漢理工大學2020年依據學測成績招收臺灣地區高中畢業生簡章
    武漢理工大學2020年依據學測成績招收臺灣地區高中畢業生簡章  根據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有關規定,2020年我校決定將繼續依據學測成績,招收臺灣地區高中畢業生。
  • 教育部:臺灣高中生可憑學測分科成績申請大陸高校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進一步便利臺灣高中畢業生來大陸接受高等教育,為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創造更多機會,教育部近日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憑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
  • 臺灣人為何考大學容易?
    進大學路很多  與大陸「一試定終身」不同,臺灣2002年正式廢除實施47年的大學「聯考」制度,轉入多元化入學錄取制度。  多元入學體制的主旨是考招分離和選才多元。大學入學考試有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和指定科目考試(以下簡稱指考)兩種,考生可以二選一或者兩者都選。
  • 臺灣大學入學學測成績出爐 259人獲得滿級分
    新華社臺北2月23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臺灣「大考中心」23日舉行說明會,公布2018學年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共有259人獲得滿級分75級分,創下近4年新高。  學測是在臺灣舉行的一種大型考試,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
  • 臺灣大學學測登場 語文數學地理好難作文很「愉快」
    華夏經緯網1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臺灣學測好難。高中及補教老師分析,語文是七年來最難、數學是五年來最難,社會科的地理、公民與社會也偏難。 首次以「九九課綱」命題的數學,不僅是五年來最難,也被認為是學測首日最難的一科。補教老師徐升說,「今年恐怕會有很多人心碎」。補教老師分析,數學太難,對社會組考生不利。 社會科方面,地理圖表多又考得細,還有公車題,考到屏東的「鵬園」站,考生抱怨「連站名都沒聽過」,根本答不出來。
  • 權威解讀:近視矯正不得宣傳降低度數
    、「終於看見實話了」↓↓↓近一段時間,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領域亂象頻發,嚴重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威脅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一段時間,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領域亂象頻發,嚴重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威脅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武漢大學2019年通過臺灣學測免試招收臺籍學生人數銳減
    武漢大學5月下旬公布臺灣免試生錄取情況,令人驚訝的是竟然只錄取4人,跟以往動輒數十人差很多。據了解,今年武漢大學對臺招生門檻是4科頂標,有50多位申請,24位獲得面試資格,約12人面試,其中有4人申請口腔醫學和臨床醫學。最後錄取的4人有2人是口腔醫學、1人是臨床醫學、1人是工商管理。
  •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測驗分為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術科考試等統一考試,學測則可以選擇學校推甄或是個人申請的方式進入大學。至於初中入高中則採基本學力測試,北高兩市還曾提出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  沒想到,「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以前清貧子弟可以靠公平的聯考為自己的命運翻身,但多元入學卻要評比更多表現成績,結果讓城鄉差距與貧富階級更加明顯、擴大且固著化,弱勢者陷入更不利的處境,許多寒門人才就這麼被埋沒了。  而為了讓人人都可上大學,達成快樂學習升學減壓的目標,臺當局「教育部」鼓勵廣設大學,結果從23所增加至160所,現在臺灣學生要考不上大學還真的不容易。
  • 臺灣標誌指示牌亂象:KISS AND RIDE 是什麼?
    中新網5月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一些縣市的標誌指示牌出現亂象。山寨指示牌不按理出牌,一些英文標示讓人看不懂。  山寨指示牌 不按理出牌  臺北市街道上許多標誌指示牌都與規定不符。
  • 社區矯正價值論
    ,而是將他們放在社區中進行矯正。  一、從刑法觀的對立到折衷的演變——社區矯正發端的刑法理論基礎  刑法經歷了從中世紀封建社會以前的任意刑法至19世紀後的行為刑法和20世紀初的行為人刑法的發展,其刑法導向觀主要是行為刑法觀與行為人刑法觀的對立與發展。我國臺灣學者韓忠謨,如此評價新舊兩派刑法觀的區別,「前者主張社會責任論以犯罪行為人社會危險性為刑罰之基礎,而後者則注重犯罪行為所產生之道義責任。
  • 同濟大學2020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一、報名條件  具有臺灣居民居住證或《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及在臺灣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學測」,且符合以下考試科目及成績要求的臺灣地區(含在大陸辦學臺商子弟(女)學校就讀)應屆高中畢業生。
  • 觀察:白折騰20年 臺灣教育改革出現5大血淚教訓
    【背景】1994年4月臺灣學生走上街頭,對於聯考制度一試定終身發出抗議,逼得臺當局「行政院」在同年9月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邀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光環的李遠哲出任召集人;李遠哲帶頭制定了臺灣教育改革的計藍圖,李登輝鼎力支持,拍板執行之,於是影響了數十年來臺灣年青學子的教育。
  • 黃綱存從臺灣駕駛戰機回歸大陸,祖國獎給他黃金,他卻婉言謝絕了
    黃綱存從臺灣駕駛戰機回歸大陸,祖國獎給他黃金,他卻婉言謝絕了文/觀心通史1949年,中國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國民黨高層見狀不妙,紛紛逃往臺灣。蔣介石在臨走前不但把大陸的大量古董黃金運到了臺灣,還遷走了大陸的許多高校。蔣介石執掌軍事時,非常重視空軍力量,所以他在臨走前遷走了多個航空學院。那些航空學院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大陸人,但是迫於無奈只能隨著學校前往臺灣,從此與大陸分別,離開了自己的故鄉。這些遷往臺灣的航空生中有一位學生叫黃綱存,他於1919年出生在山東德州。
  • 以司法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深化改革述評
    以司法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深化改革述評之三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 楊維漢)從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到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從出臺防範冤假錯案制度規定到進一步推開社區矯正制度
  • 如何回歸實踐育人初衷?
    如何回歸實踐育人初衷?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題:研學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歸實踐育人初衷?業內人士認為,應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安全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以規範、完善,從而使研學旅行真正回歸「實踐育人」的初衷。  炙手可熱的研學旅行市場  近日,有媒體刊登了一篇關於夏令營市場亂象的報導。
  • 臺灣中山大學認定論文抄襲成立並撤銷學位,李眉蓁:感到失望
    臺灣中山大學認定論文抄襲成立並撤銷學位,李眉蓁:感到失望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0-13 20:54 來源
  •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鄭芳田教授訪問寧波材料所
    9月11日,應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寧波工研院)所屬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楊桂林的邀請,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鄭芳田教授到寧波材料所進行學術交流。  鄭芳田作了題為《適用于格式智能製造應用的全自動虛擬量測系統》的學術報告。
  • 填平醫美亂象坑?新氧綠寶石榜單「三重價值」賦能醫美好醫生
    讓醫生回歸專業、讓臨床回歸技術、讓產品回歸品質,是行業一直以來的共同期望,也是讓醫美回歸醫療本質的必經之路。在現場,金星發表題為《向美而生,醫美與共》的致辭,表示中國醫美行業快速發展,顏值經濟時代來臨。然而,作為新興行業,目前醫美行業還是存在著發展制約瓶頸,比如政策監管不到位,比如黑醫美現象猖獗。這些對求美者來說,在尋求好醫生的過程中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困難。
  • 近視不能矯正
    近視不能矯正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歷來受到各方面的重視。一些家長帶著得了近視的孩子,到處求醫問藥,希望還孩子一雙明亮有神的眼睛。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家長們的這種迫切心理,打著「康復」「恢復」「治癒」「降低度數」等旗號,吸引家長帶著孩子來進行所謂的「矯正」和「治療」。根據醫學證明,在目前的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是不能治癒的。
  • 汶川組織社區矯正人員勞動
    本報訊(孫秀梅 記者 王焰)為加強社區矯正人員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