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2014-10-11 09:53:40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責任編輯:杜靜

  臺灣《中國時報》11日發表社論說:人的青春沒有第二個20年,一個地區的發展,也不容浪費任何一個20年。但回顧臺灣這20年來的教育改革,卻仿佛在原地鬼打牆,折騰了20年,學生的痛苦沒有減輕,教育水準及競爭力倒是日走下坡。這場教育自我耗損的惡夢還沒有結束,不知臺灣在國際競爭的梯隊裡,最終將掉落到哪個位置?

  從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當時的臺當局「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起,在陸續推行多項改革方案中,浩大的教改工程啟動至今已經20年,在臺灣就影響程度而言,可謂僅次於民主改革的社會工程。但回顧所來徑,會發現也許設計者都曾深受升學主義之苦,當時社會對聯考窄門難擠也多有詬病,以致於這套教改的基本思維太過執著於減輕升學壓力,卻忽視了精英人才的培育與競爭力的提升。

  但是,由於設計不當,又變來變去,還愈繁瑣困難,想讓孩子減壓的美意非但沒有實現,反而讓學生、家長、老師、學校都苦不堪言。2002年廢除聯招,改採多元入學方案,除了「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兩大管道外,還有「繁星計劃」和軍、警大學等招生管道。測驗分為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術科考試等統一考試,學測則可以選擇學校推甄或是個人申請的方式進入大學。至於初中入高中則採基本學力測試,北高兩市還曾提出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

  沒想到,「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以前清貧子弟可以靠公平的聯考為自己的命運翻身,但多元入學卻要評比更多表現成績,結果讓城鄉差距與貧富階級更加明顯、擴大且固著化,弱勢者陷入更不利的處境,許多寒門人才就這麼被埋沒了。

  而為了讓人人都可上大學,達成快樂學習升學減壓的目標,臺當局「教育部」鼓勵廣設大學,結果從23所增加至160所,現在臺灣學生要考不上大學還真的不容易。大學林立下,技職教育相對萎縮,技職人才也出現斷層。問題是,大學文憑因此大幅貶值,中、後段班大學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並無突出競爭力,薪資因此也容易被壓低。再加上少子化衝擊,許多大學招不足學生而面臨倒閉危機,甚至預估2026年臺灣將有4成大學倒閉。

  20年下來,入學減壓未必有成,培育出來的人才水準卻不進反退。為入學程序耗盡力氣後,很多學生不想再為學業拼命,只求平安畢業拿到學位即可。過去許多臺灣優秀人才會願意奮力苦讀,併到海外留學進一步鑽研,最終獲致卓越成就,但現在的年輕世代聞苦色變,只要有沾點苦味的事情就不想靠近,離開臺灣也選擇輕鬆無壓的遊學方式,殊不知無論在職場生涯或產業競爭中,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才能讓自己成長並取得優勢。而競爭力的能源,就來自這些優秀人才的集體拼搏。

  文章說,能夠帶動臺灣前進的卓越人才,是需要去挖掘、培育、激勵的,但這20年來臺灣明顯做得不夠。在校園裡,陸生積極發問學習的態度勝過只顧著滑手機的臺生,臺灣在美留學人數逐漸下滑,整體表現也不若以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就在7月的臺灣「中研院」院士會議上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過去臺灣留學生在外表現不俗,但現在即使是島內一流學校畢業生,在外表現也只有中上。還有院士說,有臺灣學生到了史丹福大學卻落荒而逃。如今在國際間卓然有成的臺灣人士,大多已有相當年紀,後續未見代有人才出,對競爭力來說,這是很可怕的警訊。

  2003年臺大教授黃光國等百餘位學者曾批判10年教改政策錯誤亂象,造成臺當局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安心、學生不快樂、畢業沒有頭路,根本就是一場社會災難。然而10又過去了,問題如舊,臺灣競爭力倒退,早已被其他亞洲小龍甩到後頭。如果不趕緊強化精英人才的培養,要求更好的教學水準,臺灣勢將被國際競爭潮流所淘汰。

  文章最後說,臺灣的李遠哲教改已經失敗,大陸快速崛起、東亞小虎振翅欲飛,臺灣競爭力不能等,需要進行二代教改。鑑往知今臺當局不足恃,需由公民團體出面整合,帶動社會由下而上討論,形成新教改共識後,再交由臺當局執行。

相關焦點

  • 觀察:白折騰20年 臺灣教育改革出現5大血淚教訓
    觀察:白折騰20年 臺灣教育改革出現5大血淚教訓   【背景】1994年4月臺灣學生走上街頭,對於聯考制度一試定終身發出抗議,逼得臺當局「行政院」在同年9月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邀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光環的李遠哲出任召集人;李遠哲帶頭制定了臺灣教育改革的計藍圖,李登輝鼎力支持,拍板執行之,於是影響了數十年來臺灣年青學子的教育。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島內各界人士受訪時高度評價大陸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講話中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釋放了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造福兩岸同胞的誠意善意,宣示了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臺灣《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綽中表示,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大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矚目的奇蹟,有些經驗完全可以為臺灣所借鑑。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
  • 臺灣大學想到大陸招生
    「教改」為升學設置重重障礙此外,臺灣教育體制自身的問題也是使臺灣大學面臨招生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近10多年來,由於一窩蜂辦學的熱潮,致使臺灣大學數量成倍增長,目前已超過150所,錄取人數也不斷攀升。同時,臺灣高校存在著專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如今的島內人力市場上,土木工程、食品等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已供過於求,但資訊工程人才卻奇缺。
  • 周祝瑛:傳統與革命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過去20年的教育改革,從93年開始推動教育改革也犯了同樣的問題。我以下跟大家分享的經驗,雖然我是臺灣教育改革的批判者,我很反對所謂由上而下運動式地推動教育政策,但我必須說,這20年當中的確學到很多的經驗,非常地寶貴,也可以做修改。雖然每一代人都是這樣潮來潮去,孩子們長大了,不過等到他們做父母親的時候,對於由上而下的教育政策,他們會更加地謹慎。
  • 高山茶香飄兩岸——臺灣茶人陳世偉的20年大陸情緣
    新華社濟南6月30日電(記者趙新兵 孫曉輝)輕輕端起茶盞,吹開水面的茶葉,讓臺灣高山茶的清香氤氳唇齒,這是臺灣茶商陳世偉在濟南時最喜歡的放鬆方式。  「茶對我來說是最好的媒介,我因茶走遍大陸、紮根大陸。」最初為推廣臺灣茶來到大陸的陳世偉,如今已經與大陸結緣整整20年。
  • 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
    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受到無數大陸學子的關注。要想畢業以後留在臺灣應該符合什麼條件等問題也是他們關注的。臺灣大學對大陸學生敞開大門以後,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具體是什麼,是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內容。  在了解2013年臺灣大學大陸招生條件前,我們先了解一些關於臺灣大學的信息。
  • 臺灣2020年對大陸出口創歷年新高
    新華社臺北1月8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8日公布,2020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創歷年新高
  • 臺灣嚴禁攜帶肉製品入境 大陸遊客被罰20萬
    民航資源網2018年12月25日消息: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農委會」日前宣布加重裁罰違規私帶非洲豬瘟疫區肉品入境罰款,自12月18日起,只要旅客從中國大陸及港澳、俄羅斯、部分歐洲國家等近3年發生非洲豬瘟的國家、地區攜帶豬肉產品入境臺灣,未主動申報遭查獲者,初犯就開罰新臺幣20萬元、第2次犯則罰100萬元。
  • 「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
    大陸學生無法赴臺臺灣的政策還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在裡面,5月份臺灣高校就開始規劃讓大陸和其他地方的學生返校,但是臺灣外事部門卻一直沒有解禁入臺禁令。在6月4日,又以檢疫能量問題宣布7月仍然不會解禁,使得臺灣144所學校2.6萬名學生無法返臺。
  • 那些年漂洋過海到臺灣的大陸美食
    (原標題:那些年漂洋過海到臺灣的大陸美食)其中最符合大陸遊客口味的,就是那些1949年以來陸續從對岸漂洋過海而來的「外省菜」。歷經臺灣人的在地化經營和兩三代深耕,傳統意義上的「八大菜系」融合碰撞,發展出中華美食一番別樣的風味。    汀州路上的酸菜白肉鍋    在臺灣大學對面終年熙攘的汀州路上,有一家不起眼的北方菜館。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利用暑期赴滬實習,尋找新的發展機會臺灣大學生「逐夢上海」「很想來大陸看看新發展,也看看傳統文化教育和臺灣有什麼不同」,「大陸有近14億人口,想想這裡的發展機會就熱血沸騰。7月15日,20名臺灣大學生來到上海,開始在2家新經濟企業展開為期1個月的暑期實習,說到未來,他們大都興奮地表示,正考慮在大陸就業和謀劃發展。「逐夢上海」2019臺灣大學生暑期實習計劃由香港大中華會、匯勤資本和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希望幫助臺灣大學生親身體驗內地職場環境,累積實踐經驗,在感受上海新經濟高速發展魅力的同時,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 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國臺辦: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劉潔妍、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3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主持發布會並答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提問: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2020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證明大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 在STEM教育中,如何實現「做中學」?芬蘭的手工教育值得借鑑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20日第5版 文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 康建朝 編 | STEM未來計劃 早在1866年,芬蘭還是附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大公國,手工教育作為普通民眾學校的必修課就被寫入了國家法案
  • 從一路凱歌,到夕陽產業:長文盤點臺灣養豬史及對大陸的啟示
    改良豬的品種只是第一步,日本人還對飼料進行了改革:增加甘薯(番薯)栽培面積,又從大陸的東北輸入大豆餅,使得養豬數量大增。從1898年到1937年,臺灣的甘薯栽種面積增加了2倍,產量則增加了7.4倍,使得豬有了更為豐富的食物來源。
  •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2019年03月13日 08:4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她認為臺灣教育人才到大陸就業的前景也是很好的,兩岸教育領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確實,兩岸交流已經越來越緊密,兩岸合作也越來越廣泛,同胞親情也自然越來越深厚。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來到大陸發展,也早已不是新聞。
  • 臺灣「創二代」:將體驗帶到大陸 成功機率大
    他說:「溫州是一個三線城市,服務業正值起步階段,而服務業正是臺灣的強項,只要把在臺灣體驗過的經驗複製過來,成功的機會很大。」  35歲的何孟龍,20多歲學校畢業後,在自己家族事業工作,家族在美國作男鞋外貿,當時在浙江溫州有合作廠商。
  • 臺灣最好的大學, 相當於大陸的哪所大學?
    網友一: 北大和清華的綜合體 所有科目都很強 另外 臺灣的政治大學相當於大陸的復旦 法律新聞之類的文科很強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臺灣最好的大學稱「臺清交成」 即臺灣大學 清華大學 交通大學 成功大學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原標題: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已有三年,但每年都沒有招滿。昨天,在2013年海峽兩岸教育論壇上,多位臺灣高校校長建議臺灣教育部門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吸引大陸學生報考。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 臺灣擬訂採認大陸學歷方案 碩博士要審論文
    臺灣擬訂採認大陸學歷方案 碩博士要審論文 來源:人民網 2010年02月09日16:47   人民網臺北2月9日電 (記者吳亞明聶傳清)臺灣「中央社」報導,「教育部」次長林聰明今天表示,採認大陸學歷,「教育部」研擬方向為不溯既往,並要通過甄試,學士考2門專業科目,碩士和博士生則要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