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白折騰20年 臺灣教育改革出現5大血淚教訓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觀察:白折騰20年 臺灣教育改革出現5大血淚教訓
2014-11-19 11:01:24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責任編輯:王詩堯

  【背景】1994年4月臺灣學生走上街頭,對於聯考制度一試定終身發出抗議,逼得臺當局「行政院」在同年9月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邀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光環的李遠哲出任召集人;李遠哲帶頭制定了臺灣教育改革的計藍圖,李登輝鼎力支持,拍板執行之,於是影響了數十年來臺灣年青學子的教育。20年過去了,評論這一場教改績效,李遠哲說,「過錯不應全指向他」,但有多少人會相信。

  【觀點】臺灣教改20年下來,入學減壓未必有成,培育出來的人才水平卻不進反退。為入學程序耗盡力氣後,很多學生不想再為學業拼命,只求平安畢業拿到學位即可。過去臺灣許多優秀人才會願意奮力苦讀,併到海外留學進一步鑽研,最終獲致卓越成就,但現在的年輕世代聞苦色變,只要有沾點苦味的事情就不想靠近,去海外也選擇輕鬆無壓的遊學方式,殊不知無論在職場生涯或產業競爭中,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才能讓自己成長並取得優勢。而一個地區競爭力的能源,就來自這些優秀人才的集體拼搏。

  反省之一:過於注重減壓 忽視精英培養

  浩大的臺灣教改工程啟動至今已經20年,就影響程度而言,可謂僅次於民主改革的社會工程。但回顧所來徑,會發現也許設計者都曾深受升學主義之苦,當時社會對聯考窄門難擠也多有詬病,以至於這套教改的基本思維太過執著於減輕升學壓力,卻忽視了精英人才的培育與競爭力的提升。

  但是,由於設計不當,又變來變去,還愈繁瑣困難,想讓孩子減壓的美意非但沒有實現,反而讓學生、家長、老師、學校都苦不堪言。2002年廢除聯招,改採多元入學方案,除了「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兩大管道外,還有「繁星計劃」和軍、警大學等招生管道。測驗分為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術科考試等統一考試,學測則可以選擇學校推甄或是個人申請的方式進入大學。至於初中入高中則採基本學力測試,臺北、高雄兩市還曾提出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

  沒想到,「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以前清貧子弟可以靠公平的聯考為自己的命運翻身,但多元入學卻要評比更多表現成績,結果讓城鄉差距與貧富階級更加明顯、擴大且固著化,弱勢者陷入更不利的處境,許多寒門人才就這麼被埋沒了。

  而為了讓人人都可上大學,達成快樂學習升學減壓的目標,臺「教育部」鼓勵廣設大學,結果從23所增加至160所,現在要考不上大學還真的不容易。大學林立下,技職教育相對萎縮,技職人才也出現斷層。問題是,大學文憑因此大幅貶值,中、後段班大學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並無突出競爭力,薪資因此也容易被壓低。再加上少子化衝擊,許多大學招不足學生而面臨倒店危機,甚至預估2026年將有4成大學倒閉。

  能夠帶動臺灣前進的卓越人才,是需要去挖掘、培育、激勵的,但這20年來我們明顯做得不夠。在校園裡,陸生積極發問學習的態度勝過只顧著滑手機的臺生,臺灣在美留學人數逐漸下滑,整體表現也不若以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就在7月的臺「中研院」院士會議上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學姐,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過去臺灣留學生在海外表現不俗,但現在即使是島內一流學校畢業生,在海外表現也只有中上。還有院士說,有臺灣學生到了史丹福大學卻落荒而逃。如今在國際間卓然有成的臺灣人士,大多已有相當年紀,後續未見代有人才出,對臺灣地區競爭力來說,這是很可怕的警訊。

  2003年臺大教授黃光國等百餘位學者曾批判10年教改政策錯誤亂象,造成臺當局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安心、學生不快樂、畢業沒有頭路,根本就是一場社會災難。然而10又過去了,問題如舊,競爭力倒退,早已被亞洲其他地區小龍甩到後頭。如果不趕緊強化精英人才的培養,要求更好的教學水平,臺灣地區勢將被國際競爭潮流所淘汰。

  李遠哲教改已經失敗,大陸快速崛起、東亞小虎振翅欲飛,臺灣競爭力不能等,需要進行二代教改。鑑往知今臺當局不足侍,需由民間團體出面整合,帶動社會由下而上討論,形成新教改共識後,再交由臺當局執行。

相關焦點

  •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2014-10-11 09:53:40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責任編輯:杜靜   臺灣《中國時報》11日發表社論說:人的青春沒有第二個20年,一個地區的發展,也不容浪費任何一個20年。
  • 周祝瑛:傳統與革命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過去20年的教育改革,從93年開始推動教育改革也犯了同樣的問題。我以下跟大家分享的經驗,雖然我是臺灣教育改革的批判者,我很反對所謂由上而下運動式地推動教育政策,但我必須說,這20年當中的確學到很多的經驗,非常地寶貴,也可以做修改。雖然每一代人都是這樣潮來潮去,孩子們長大了,不過等到他們做父母親的時候,對於由上而下的教育政策,他們會更加地謹慎。
  • 臺灣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鄭任南攝 臺灣《今日新聞網》)     臺灣教育問題昨天在臺「中研院」院士會議引發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中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姐後,直接告訴他「學長說這做不出來」,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只想早點拿到學位。
  • 50年血淚!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此事本為民間摩擦,但日本政府卻藉此大做文章,經過兩年多的充分準備,於1874年派兵武力侵犯臺灣。這便是臺灣歷史上必須提及的「牡丹社事件」。事件發生後,1874年3月22日,日軍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下,從臺南琅嶠登陸,在射寮紮營,開始向臺灣土著居民進攻。4月17日,日軍攻至石門,雙方展開激戰。
  • 2020年臺灣選舉形勢觀察與初步評估
    原有藍綠二元對立格局被打破,很可能出現藍綠白三方對決的新格局。    影響2020年大選的各種因素空前複雜,為選情走勢帶來更多變量。柯文哲、韓國瑜、郭臺銘等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說明臺灣民眾不滿藍綠對立和傳統政黨形象,導致國、民兩黨基本盤萎縮,中間選民比例持續增大,投票取向會更加捉摸不定,為選情增添了民意變量。兩岸關係將是2020年大選中的重要議題,「親中」與「反中」、「九二共識」與反「九二共識」等分歧必將牽動選情走勢。
  • 教育時評:教育改革何時走出「悖論」?
    在教育「理念」上,我們不缺宏大的教育口號,但在教育實踐中,卻完全反教育理念而行,過去20多年來,基礎教育一直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卻踏踏實實;高等教育一直夢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可大學卻日益行政化、功利化。 根源在哪裡?
  • 裝修小白第一次除甲醛,總結的3個血淚教訓,別等錯了才知道
    於是到網上一搜除醛方法,不錯方法還挺多又簡單又不燒錢,於是乎就選了幾個方法操作起來,這不做不知道,那真是血淚教訓啊!所以今天我這個除醛小白的就把自己總結的幾個教訓寫出來給大家看看,希望夥伴們能吸取我的教訓,避開這些坑。
  • 臺灣「教改」造就了缺少文化認同的空心世代
    一般以為1994年是臺灣教育改革的起始。25年前的1994年4月10日,臺灣的人本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等團體發起教育改革大遊行,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四大訴求,同年6月臺灣「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開始了大規模教育改革。
  • "九合一"選舉: 2020年臺灣藍綠格局與兩岸關係前哨站
    不過,蔡英文反正已無法掩飾了,高雄市是民進黨長期耕耘的「民主聖地」,高雄倘若真的失守或民進黨弄丟多個執政縣市,無異於宣判蔡英文上任以來的基本政策路線都不及格,包括她的意識形態、改革與兩岸政策。    屆時,不僅蔡英文爭取連任之路將荊棘滿布,她的黨主席之位都可能馬上不保;陳菊也得謝罪,對民進黨的震撼非同小可。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臺灣《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綽中表示,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大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矚目的奇蹟,有些經驗完全可以為臺灣所借鑑。「臺商持續到大陸投資,從中找到了自身的發展空間,也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還回饋臺灣,對臺灣經濟成長和民眾生活予以滋養。」
  • 民進黨當局一番「折騰」後,臺灣對大陸經濟更依賴了
    可現如今民進黨當局卻不得不接受現實,經過一番「折騰」後,兩岸經濟不僅沒有愈發生疏,反而讓臺灣對大陸經濟更加依賴了。據數據表明,在6月份臺灣出口大陸的總佔比達46.1%,這也是史上最高紀錄。而在上半年,出現了42.3的佔比,也是近10年來的最高紀錄。所以對於這一現實,民進黨當局應該是笑不出來了。
  • 裝修了3套房子,總結了幾條血淚教訓,你家可別裝錯了
    裝修了3套房子,總結了幾條血淚教訓,你家可別裝錯了我們如果要打算裝修房屋,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些,裝修的相關知識,要不然一旦裝修好,有些裝修方式根本不符合家庭使用條件,以後只能是擺設而已。這時候後悔都沒辦法,拆了重新裝又浪費錢,不拆的話,住著又覺得心裡很壓抑。
  • 臺灣「教育部長」在哪?
    作者 李佳容    臺大校長遴選案,臺當局折損潘文忠、吳茂昆兩位「教育部長」,且一時間還找不到新的「部長」。現臺大提出訴願,可以預期,本案將進入冗長行政訴訟程序。「教育部長」及臺大校長雙雙懸缺,高等教育幾如停擺,眾多改革大計被迫延宕;前瞻臺灣教育發展前景,可謂陷入茫茫空轉的休眠,令人憂心。
  • 日本教育改革迎來「激變」
    2020年,日本教育有多項新舉措、新變化落地——日本教育改革迎來「激變」2020年,日本教育將迎來「激變」,教育領域的多項新理念、新舉措、新變化等均將「落地」。2020年是日本的「高考改革元年」,新高考正式啟動,原「中心考試」將被新的「大學入學共通考試」所替代;新一期的學習指導要領在日本小學階段全面鋪開;全力推進英語教育改革,「學以致用」的英語能力成為重中之重;以編程教育為代表的STEM教育也將在日本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和關注。
  • 臺灣拉響「人口警報」 2019年將出現零增長
    臺灣拉響「人口警報」 2019年將出現零增長 2014-11-06 05:12:55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羅攀 臺灣方面的「國發會」日前提出警告說,臺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零增長,5—10年後呈現負增長。這比原先預估的至少提早了好幾年。具體情形又是如何?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改革開放到現在發生了哪些大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編者按: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 臺灣2019代表字大選結果公布:「亂」字再度當選
    【解說】12月6日,「臺灣2019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公布,「亂」字在42個候選字中奪得最高票,獲選為年度代表字。  同時,「亂」字也是2008年臺灣首屆代表字大選中的頭名,臺灣代表字歷經12屆選拔,首次出現重複的年度代表字。
  • 臺灣高中數學課時大減引爭議 企業界憂無才可用
    「數學必修時數減少,將衝擊人才競爭力,未來10到20年,臺灣恐怕會找不到科技人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12日公開抨擊臺灣的課綱改革。蔡明介代表企業界發出第一炮,而在他之前,眾多島內教授、院士也已紛紛表達反對意見。以減輕學生負擔、增加教學自由度為目的的「12年教育課綱改革」,在臺灣遭遇越來越強大的反對聲音。
  • 臺灣將出現「實驗大學」?「實驗教育三法」出臺後第一次修法
    臺灣將出現「實驗大學」?臺灣將出現「實驗大學」?臺灣實驗教育發展史:從教育管制到學習自由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是2017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也是臺灣第9屆「立法院」第4會期的最後一天,「立法院」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開到晚上11點,完成包括所謂「實驗教育三法」等30部法案的三讀
  • 誰該為臺灣教改失敗負責
    1994年,臺灣進行教育改革,於今已經20年。再加上臺灣的人口已呈現負成長,於是就導致:昨日相競飆設大學,明天將要備嘗大學逐一退場,碩、博士班逐一關門的苦果。拿了碩士、博士又怎麼樣呢?臺灣產的博士成千上萬,多數所學非所用,辛苦的降格以求自求生路去也。最近的12年義務教育,官方強調不考試,結果還是有會考,執行辦法反反覆覆,坊間怨聲載道。20年教改走入歧途,教改就像詐欺事業。